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1月18日,武漢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收到總額7800萬元的匿名捐贈款,該筆款項爲生命科學學院老校友捐贈,用來支持母校教育事業的發展。

據微信公號“武漢大學”介紹,今年是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建院100週年,老校友爲武漢大學遺傳學專業畢業生,出於感激當年武漢大學對學生的關愛和培養,決定把自己的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匿名捐贈給母校,並將捐贈項目命名“餘先覺生命科學教育基金”,用於支持生命科學學院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助力學院發展事業,期待大學精神賡續傳承。

老校友表示,他是餘先覺先生的學生。餘先覺先生的三件事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開放進取的精神,在艱苦的條件下創造機會支持學生的發展;兼容幷蓄的精神,包容不同的學術觀點;對祖國濃烈的熱愛,餘先覺在加州理工學院摩爾根實驗室取得博士學位後,毅然決然於1949年10月輾轉回到祖國投身教育事業。

公開資料顯示,餘先覺(1909-1994年),湖南長沙人。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魚類學專家。從1978年起,主要從事魚類細胞遺傳學研究,先後主持並完成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兩項博士點科研基金所資助的科研課題,發表研究論文60餘篇。指導中青年教師和研究生考察分析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黃河上游以及青藏高原的170餘種經濟魚類的染色體組型和部分魚類的帶型,以核型學資料對鯉科魚類的染色體進化、系統關係和分類進行深入探討,填補中國魚類細胞分類學的研究空白,併爲脊椎動物的進化研究提供魚類方面的寶貴數據。

其中“中國淡水魚類染色體組型的研究”獲得1988年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有關研究成果的學術專著《中國淡水魚染色體》於1989年由科學岀版社出版。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專門論述淡水魚類染色體的著作,是中國魚類細胞遺傳學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重要標誌。該著作中所提出的理論觀點、研究方法以及實驗技術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重視和引用。研究論文《鯉科魚類核型系統學和中國魚類染色體研究概況》於1987年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Genetica》上發表後,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獲1988年湖北省科協優秀學術論文獎特等獎。此外,還主持開展了對魚類染色體精細結構和基因組結構的研究,首創了魚類有絲分裂染色體複製帶、Brdv—BSG法顯帶、限制性內切酶顯帶以及魚類減數分裂染色體G—顯帶等顯帶技術,首次構建了區帶劃分的黃鰭二價染色體高分辯G帶模式圖,並在此基礎上開展基因定位等魚類染色體作圖研究工作。所創建的實驗室已成爲國內研究魚類細胞遺傳學的主要研究單位之一。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893年武漢大學建校之初設立的培養博物學人才的格致學部,1922年成立生物學系,1978年成立病毒學系,1992年生物學系、病毒學系和生物工程中心合併成立生命科學學院。經過歷代師生員工的努力,特別是一批學術造詣深、治學嚴謹、國內外知名的高水平生物學家,如湯佩松、何定傑、鍾心煊、張挺、高尚蔭、孫祥鍾、餘先覺、吳熙載、楊弘遠、田波、朱英國、舒紅兵、朱玉賢等在此辛勤耕耘,使學院成爲學科門類齊全,綜合實力較強,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研究型學院。

消息稱,“餘先覺生命科學教育基金”每年支出400萬元用於支持生命科學學院舉辦高水平學術活動、人才引進項目以及學生獎助學金,其中對被納入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信息數據庫的本科生提供大學四年全額學費。

微信公號“武漢大學”文章指出,“對母校與祖國的深情在珞珈山下一代代學子間傳承。不慕功名,飲水思源,是珞珈少年拼搏一程最好的答案。”

另據微信公號“ 武漢大學校友企業家聯誼會”消息,據悉,這位匿名校友也不是什麼大富翁,他把科技成果轉化收入的大部分捐給了母校,令人感動。得知此事,武大校友企業家聯誼會理事長陳東昇說:向母校致敬,向武大生生不息的奉獻精神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