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我們會爲小說中主人公的悲情人生而痛徹心扉,會在電影院裏爲別人的愛情默默流淚,會在看到路人重重摔倒時感慨一句“我都覺得疼”……明明自己並沒有經歷這一切,但爲什麼會有“痛在你身,疼在我心”的感覺?這種感受到他人疼痛的體驗並不少見,它有一個專業名稱:疼痛共情。

Part.1

“痛在你身,疼在我心”的神經機制

共情指個體感知他人心理狀態的敏感性,包括被他人狀態感染、體驗到與他人相同的狀態、評估狀態產生的原因、理解他人的想法等一系列心理過程,既包括了較爲簡單初級的情緒模仿,也包括了更爲複雜高級的換位思考。

疼痛共情是共情的一種典型表現,是指個體對他人所經歷的疼痛的感知、判斷和情緒反應。也就是當他人遭受疼痛時,我們“感同身受”地體驗他們的痛苦與悲傷的能力。

那麼這種“別人疼我也疼”的感覺是如何產生的呢?這種疼痛又與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的疼痛有什麼相似和區別呢?

經典的共情共享表徵模型指出,觀察者通過調用與被觀察者相同的神經表徵來實現對他人的共情。在這一過程中,鏡像神經元也許是我們模仿他人動作,理解他人情感的基礎。

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當別人大笑的時候,我們自己也會不由自主地笑起來,有的時候甚至會停不下來。這主要是因爲我們在觀察他人表情與動作的時候,大腦中的鏡像機制讓我們經歷了相似的神經生理反應,體驗到了相似的感受,因此產生了相似的情緒狀態。

同理,觀察他人遭受疼痛與我們切身經歷疼痛時所引發的神經反應模式十分相似,表現爲負責加工自身疼痛信息(即傷害性感覺刺激)的大腦區域的激活。這些區域的激活讓個體在感知到他人疼痛的同時,產生了與切身疼痛感受極度相似的情緒體驗。

換言之,個體通過在腦中對他人的疼痛狀態進行自身模擬,創造相似的疼痛情感體驗。大腦的這番操作不僅有利於觀察者激活自我保護機制,及時逃離潛在危險,也能夠讓觀察者體驗與理解被觀察者所遭受的痛苦和體驗到的負性情緒,促使人們進行換位思考,做出親社會與利他的行爲。

Part.2

疼痛共情,影響的僅僅是疼痛感知嗎?

疼痛,事關生死,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感覺和情緒體驗。突然出現的疼痛往往預示着危險,對個體生存意義重大。因此,即便是發生在他人身上而非自身的疼痛,也會讓觀察者敏感與警覺起來。研究者發現,當疼痛共情產生後,個體對施加在自己身上的疼痛也更爲敏感,這也爲共情的共享表徵模型提供了佐證。

然而,這種疼痛共情引發的敏感僅僅是針對自身的疼痛感知嗎?疼痛共情對我們加工非傷害性的軀體感覺刺激(如觸覺)以及其他感覺模態刺激(如聽覺)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爲了回答這個問題,最新的一項研究先是利用描繪了他人受傷場景的圖片材料誘發觀察者的疼痛共情,然後再對這些觀察者直接施加痛覺、觸覺或聽覺刺激。結果發現,疼痛共情對個體痛覺、觸覺和聽覺刺激的主觀感知均有增強作用。

但疼痛共情影響疼痛與其他感覺模態的心理機制有所不同。一方面,疼痛共情能夠提高個體的整體注意水平,個體無論對疼痛還是非疼痛刺激都更加敏感;另一方面,疼痛共情也喚起了個體特異於疼痛感知的心理反應,這使得人們對他人的疼痛越爲關心,自身疼痛的反應就越爲強烈。

Part.3

疼痛共情面前,並非“人人平等”

雖然大多數情況下疼痛共情人皆有之,而且非人類獨有,但是我們在生活中也不難發現,人們並不會對所有的人產生同等程度的疼痛共情,也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會產生強烈的疼痛共情。

例如在看拳擊等體育賽事、或者電影中的“壞人”遭受傷痛時,我們可以暫時“關閉”我們的共情,對他們的痛苦無動於衷。這主要是因爲疼痛共情會受個人經驗、人際關係、心理狀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首先,是自身的疼痛敏感性。一般而言,自身疼痛敏感性越高的個體,對他人的疼痛共情水平更強,會對他人痛苦產生更強烈的情緒和疼痛認知。

其次,是羣體認同。相比陌生人,人們對自己的親人和愛人更容易產生疼痛共情;相比外國人,人們會對本國人更容易產生疼痛共情;就連小鼠也只會幫助同籠飼養而非異籠飼養的同伴,讓其免受疼痛困擾。

再次,是被觀察者的脆弱性。生活中人們往往會對弱勢羣體表現出更多的疼痛共情,這是因爲弱勢羣體在生理或心理上的脆弱性會引起人們更多的共情關注。

由此可見,疼痛共情不僅具有個體差異,還有一定的偏好性。

不過,疼痛共情並非處於固定且一成不變的狀態。雖然一個人的共情能力在成年期相對穩定,但我們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與發展疼痛共情。一方面,豐富自己的體驗,培養自己對他人疼痛情緒的敏感性,可以幫助我們更爲迅速地識別與判斷他人的痛苦;另一方面,社會交往是理解他人、與他人“感同身受”的重要途徑,因此通過類似音樂或舞蹈訓練這種社會互動較多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的痛苦。

與他人共情意味着更好的社會交流與更多的信任與合作,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有力保障。疼痛共情,不僅能夠讓個體對他人的需求敏感,例如讓父母更懂得照顧和保護孩子,還可以讓個體理解和同情他人的痛苦處境,予以幫助。

對疼痛共情機制、影響因素、調控手段的深入挖掘,將有助於我們對共情能力異常的羣體(例如孤獨症兒童、精神分裂症患者)進行更爲有效精準的干預,創造更爲和諧友愛的社會環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