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北京冬奥会召开在即,奥运火种如何安全抵达北京?这离不开一支“火种护卫队”。

在护卫队里,有上海石化仪控中心首席技师富小青、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战略合作部副经理胡晓。他俩的使命,就是保障奥运火种穿越7600多公里,安全回到北京。

“公司下达这项任务,我感到无比光荣,但没想到有这么多挑战在等着我。”富小青说,2021年9月上旬,他和胡晓就去北京和广东培训,学习火炬内外壳、燃料瓶系统的组装和拆卸,以及仪式火种台的使用。10月中旬,二人前往希腊,开展火炬保障工作。

整个火炬点燃和运送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点燃仪式上第一棒的安全性。第一棒火炬从赫拉神庙的采火器中取得火种,根据航空货运规定,火炬燃料属于危险品,火炬运输至雅典,火炬内燃料是平时的三分之二,储备十分有限。

“以往出现火炬无法点燃的情况有不到5%的概率。为了达到0%,我们不断试验。”富小青说。

2021年10月18日上午,火种采集仪式于奥林匹亚举行。“我工作33年,经历了很多大风大浪,这次的压力真的太大了。”富小青说。

10月19日,火种交接仪式于雅典帕纳辛奈科体育场举行。

“那天的风特别大,把火苗吹成了90度。”富小青说,“我们都提心吊胆,时刻盯着火炬,生怕出现问题。”

两人不仅要负责火种顺利交接,还要负责规定范围内突发事件的辅助安保工作,一路护送火种登上飞机。

按照要求,火种在运回中国的途中不能熄灭,因此,回程的飞机上,富小青和胡晓也轮流值守,密切关注火种。直到10月20日上午火种安全运回北京,护送火种的任务才告圆满完成。

11月23日,北京冬奥组委向上海石化发来感谢信,感谢富小青、胡晓勇于担当、尽职尽责,克服重重困难,体现了高度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奉献情怀,为火种采集和交接工作圆满完成作出了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