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34個都市圈:6個已成熟,廣州、上海都市圈領跑

成熟型都市圈經濟總量大,發展質量高,總體發展水平領先於其他都市圈。

近年來,都市圈建設如火如荼,成爲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加快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

由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組編的《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2021》(下稱“報告”)日前正式出版。報告顯示,從2021年都市圈綜合發展質量評價得分來看,我國都市圈發展水平的三個層級依然分明,可分爲成熟型、發展型、培育型三類。

其中成熟型都市圈有6個,包括廣州都市圈、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北京都市圈、寧波都市圈,各項得分較爲均衡,總體得分與其他類型都市圈有明顯斷層。

報告分析,成熟型都市圈經濟總量大,發展質量高,總體發展水平領先於其他都市圈。跨區域合作經驗豐富,同城化水平較高,都市圈內人流、資金流、物流等基本形成網絡化結構,都市圈內城市間相互聯繫緊密,體現出都市圈整體發展質量更好,已從單中心的輻射帶動發展模式轉向都市圈內協同發展模式。

其中,上海都市圈和廣州都市圈作爲我國發育程度最高的長三角城市羣和珠三角城市羣(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極核,在所有都市圈中處於領先地位。

上海是整個長三角地區的龍頭城市,對周邊城市的發展和轉型帶動作用非常強。在上海的帶動下,蘇州、南通、嘉興等周邊城市近年來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加快,高新技術企業快速發展。2020年末,蘇州有效高新技術企業達9772家,逼近1萬家,名列四大一線城市之後,位居全國第五,在總量上已經日益逼近廣州。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對第一財經分析,蘇州背靠上海,接受上海的溢出效應十分顯著。不論是早期外向型經濟的發展,還是在近年來蘇州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上海的服務和輻射帶動作用對它都十分關鍵。

廣州都市圈的內部聯繫十分緊密,是全國跨城通勤人數最多的都市圈之一。2021年8月,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佈的《2020年廣州市交通發展年報》顯示,在廣東各城市的城際間出行需求中,廣佛之間每日的出行需求爲176.3萬人次,高居第一。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廣州和佛山中心市區距離非常近,城區已經完全無縫對接,而且有多個連接點,包括番禺與佛山北滘、陳村的連接等。歷史上廣佛之間的經貿、人員往來就十分密切,同城化的步伐也走在全國前列。

報告指出,對於成熟型都市圈的中心城市而言,其輻射帶動能力不僅體現在與都市圈內部其他城市的聯繫度,更體現在全國尺度的要素流動現象。同時,這些都市圈發展水平位於全國前列,一些次中心城市的崛起使得都市圈整體呈現均衡的多核發展態勢。

根據報告,本次研究識別出的34個都市圈中,有3個地區內的9個都市圈範圍已經相互重疊、連片發展,整體發育程度較高,發展動力強勁,形成了都市連綿區。這3個都市連綿區分別是由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寧波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組成的長三角都市連綿區,由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組成的珠三角都市連綿區,以及由北京都市圈、天津都市圈組成的首都都市圈區域。

相比成熟型都市圈,發展型都市圈共計17個,多處於東部沿海和中部地區,與成熟型都市圈相比仍存在較爲明顯的差距。發展型都市圈綜合發展質量評價得分也存在較爲明顯的差距,大多數都市圈處於加快一體化建設、提升發展質量的階段。

以武漢都市圈爲例,報告指出,武漢都市圈存在武漢功能層級一家獨大,網絡結構單薄;中心城市對都市圈發展支撐不足,區域間競爭壓力依然存在等問題。

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員彭智敏對第一財經分析,城市圈發展需要強有力的中心,關鍵是中心城市如何帶動周邊發展的問題,要讓周邊的中小城市也能利益共享,讓他們也嚐到甜頭。近年來,武漢也在轉型升級、騰籠換鳥,把一些產業轉移到周邊城市。尤其是疫情後,武漢與周邊城市的合理分工、錯位發展在深化,形成研發、招商引資等環節在武漢,轉化生產在周邊,形成比較錯位的格局,武漢城市圈的凝聚力也在增強。

相比之下,培育型都市圈大多位於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中心城市處於發展集聚階段,都市圈發展建設重點仍在經濟實力培育和中心城市能級提升。培育型都市圈數量佔全國都市圈數量近1/3,而常住人口總數僅佔全國都市圈的10.42%,GDP佔全國都市圈的8.31%。

需要說明的是,本報告中都市圈範圍識別沿用《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2018》中採用的方法,即以人口規模和國家戰略需求爲標準選取中心城市,以人口密度和與中心城市聯繫度爲標準確定都市圈範圍。爲更好地促進都市圈相關理論、政策與實踐的有效銜接,對所有已公開發展規劃或支持政策的都市圈,即成都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南昌都市圈、福州都市圈、銀川都市圈等,本研究採用官方劃定的都市圈實體地域範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