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機構投資者羣體的快速擴容,券商也在加強研究業務。

根據不完全統計,去年有十多家券商開始發力研究所業務,規模之大,數量之多,超出往年。其中,既有大舉擴張研究業務規模的頭部券商,也有首次發力的中小券商,還有外資券商以及試圖重振雄風的第三梯隊賣方等。

一時間,分析師人才缺口巨大。多名業內人士表示,如今挖角比以往更加激烈。有券商研究所所長向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表示,旗下分析師快被挖空。另有研究所所長認爲,人才稀缺,高價也難引進分析師。

在巨大的需求之下,年輕分析師明顯受益,迎來了好時代。一年內換兩個東家的分析師並不少見——通過持續跳槽獲得升職加薪,甚至還有的從業兩年就“速生”爲首席分析師。

高薪挖角能否持續一直備受市場爭議。隨着各個賣方“補齊人手”後,有研究所所長向記者大膽預測,明後年賣方將進入“去庫存階段”。事實上,已有試水賣方失敗後的研究所所長告訴記者,他決定轉身離場。

首席“速生”

剛入職的研究員要成爲首席分析師需要多久?在採訪過程中,多位研究所所長表示,一般要五、六年時間才能完成“研究助理—分析師—高級分析師—資深分析師—首席分析師”的職業路徑。

但近期“速生”首席卻頻繁出現。以華南地區一家券商研究所爲例,一名科技通信行業分析師2020年才入行,2021年8月登記爲分析師,3個月後跳槽到新東家就成爲了首席分析師——不到兩年便實現職業生涯的巨大跨越,該研究所還有多名分析師也有類似情況。

一家中型券商研究所人士告訴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部分券商研究所有的行業首席組長甚至還沒取得分析師資格——主要是從同行挖來剛乾了一年多的應屆生。

對於上述現象,西南地區一家中小券商研究所所長向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表示,主要是一些熱門行業會出現上述情況,比如宏觀、固收、新能源,因爲這類行業投資和投研需求都很大,所以會給更多年輕分析師帶來機會。如果有的年輕分析師比較優秀、工作積極,可能三、四年左右就能成爲首席分析師。”但他也表示,實際上要想深入瞭解一個行業,沒有十年左右的經驗很難做到。

其中,部分“速生首席”往往通過連續跳槽獲得升職,同時薪酬也得到大幅提升。華北一家小型券商研究所所長表示,“有些分析師剛跳到我這裏,才幹了兩三個月,就跳到其他研究所。”他認爲“這是不講武德”。

面對高流動性,一家上市券商研究所所長接受券商中國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員的高流動打亂了券商研究所的規劃,員工內心也很難形成穩定的預期。“正常情況下,分析師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自己能力上,這纔是正道。但現在外面誘惑很大,一些人心態浮躁,認爲即便不拼盡全力,在外面也有地方要,薪酬也照樣能增長。”

此外,有的年輕分析師沒有經歷過牛熊週期,而研究水平的提升則需要時間的不斷積累。在上述所長看來,很多分析師跳來跳去,雖然薪酬和頭銜獲得提升,但是研究水平未必有相應的提高。

人才缺口大增

對於分析師個人而言,這似乎是最好的時代。隨着機構投資者羣體不斷壯大,機構業務成爲各家券商發力重點,賣方研究是券商向機構客戶提供綜合服務的重要一環。賣方行業在不斷擴張,不斷有券商宣佈組建研究所發力賣方,不斷吸納分析師,提供越來越多的首席崗位與晉升空間。

據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不完全統計,2021年以來,已有十多家券商表示重點打造研究所。在這背景下,2021年以來研究人才缺口大增。前述一家中型券商研究所人士表示,“一師(分析師)難求,一售(銷售)難覓。”

那麼,新發力賣方的券商能給行業帶來多少職位機會?一般而言,行業配置齊全的大型研究所人員規模均在百人以上。每一家打算加入競爭的券商,都會給行業帶來10多個首席崗位的空缺。而從行業來看,不同行業之間的分析師數量也差異懸殊,比如個別券商在新能源等“重配”行業研究人員可多達20餘人。

“我們的人快被挖空了!”前述華北小型券商研究所所長告訴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在這名從業逾十年的研究所所長看來,儘管研究領域確實是高流動性的行業,但2021年已經到了極度競爭的狀態。

北京一家券商研究所所長向記者表示,“有人員流失不可怕,但2021年有幾家券商研究所核心人員流失率甚至超過50%,這對研究所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其中,不僅有中小券商首次發力研究業務,還有頭部券商擴充研究規模,此外部分曾掉至第三梯隊的研究所宣告重新“雄起”,而外資券商同樣不甘示弱。

據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對證券業協會數據進行統計,截至2022年1月22日,相比去年初,分析師出現人數減少的券商近50家,在行業中佔比超過45%。方正證券、海通證券分析師減少數量較多,其中方正證券人數“斬半”,海通證券則從去年初的138人減少至目前的118人。

此外,新時代證券、安信證券、中泰證券、長城證券、財通證券、長江證券、東海證券、太平洋證券、光大證券也出現“兩位數”的分析師流失。

相應地,分析師人數大增的券商有:中金公司,增加38名;中信證券增加28名;中信建投增加20名。此外,華鑫證券、華龍證券、國海證券、興業證券、德邦證券等券商分析師隊伍均有明顯的增員。

事實上,分析師成長需要時間的沉澱,並且獲取正規分析師資格需要兩年時間,這導致有一定經驗的年輕分析師遭到行業的追捧。市場供需變化之下,分析師的身價不斷水漲船高成爲近年來的突出現象。同時也導致一些研究所人員流失嚴重,甚至出現“青黃不接”的跡象。此外,部分中小券商缺乏培養人才的動力。有研究所負責人坦言,“職業分析師需要兩年時間才能拿到資格,在拿到資格之前,很多人願意待在中小券商。一旦培養出一個人才,很容易被別的券商挖走。”

高薪挖角能否持續

近年來,部分中小券商研究所走出“高舉高打”的模式,通過攬入一批明星分析師,快速打響知名度,換得佣金。可以看到,如今又有一批中小券商按照該模式發力。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儘管研究所有協同投行、財富管理、資管等職能,也能爲券商快速打響名氣。但研究所能否獨立賺錢,仍是制約大部分中小券商研究所能否持續走賣方路線的主要因素。

一家券商研究所人士表示,大平臺可以持續爲研究所燒錢,但小平臺很難,“現在溢價比以前更高,五年前或許每年投入幾千萬就可以發力賣方,現在動輒過億,許多小券商一年淨利潤就幾億元規模,不可能拿出30%來投入。”

一位老牌券商研究所所長也分享其從業多年感悟。他認爲,中小券商研究所要長期做賣方,要突破某個規模臨界點,一旦實現規模效應才能相對從容。

他說,“目前已經做起來的中小券商有個特點,即招攬大批明星分析師直接加盟,快速越過臨界點。這些明星分析師帶來足夠流量,快速開出機構席位,幫助剛起步的中小賣方在規模與排名方面快速進入買方機構的前10、前15。”

多名業內人士也認同該說法,“中小券商想要跨過門檻,先要招攬明星分析師。如果只是招聘成熟分析師團隊中的第一助理、第二助理,雖然成本低,但是買方並不認可。”

當研究所逐漸形成一套穩定的研究體系,積澱研究資源和打造客戶網絡以後,對明星分析師的依賴將會降低。前述華北中小券商研究所所長表示,一個健康的研究所不能過度依靠某一個明星分析師,以頭部券商爲例,他們沒有流量分析師,也無需高薪挖人,平臺有足夠的吸引力去吸收各類優秀人才。

明後年去庫存?

目前約有50家券商開展賣方業務,2021-2022年期間新增多家券商發力賣方後,預計未來全行業有近8成的券商都有賣方業務。隨着各新設的研究所補齊隊伍後,市場需求有望得到匹配,預計整個賣方研究市場將會穩定下來。有券商研究所所長向券商中國記者大膽預測,2022年將是賣方研究所的巔峯之年,明後年將會進入“去庫存階段”。

他向記者解釋,第一,近年來公募基金髮展迅速,市場成交量很大,所以賣方參與分羹,但機構投資者越多,意味着未來市場會越理性,成交量可能下降。市場蛋糕變小後,對中小賣方來說生存難度增加,業務萎縮,券商可能不願意再繼續發展研究所,那麼人員會出現流失。

第二,頭部券商也在大力擴充研究業務,一個行業甚至配置二十餘人,這些大平臺研究員未來將會跳槽,尋求個人更大的發展,有可能衝擊中小券商研究所現有的團隊生態。

此外,他也談到,靠“燒錢”模式發展的中小券商很難複製 ,有可能曇花一現;而頭部券商不靠高薪挖人,主要靠平臺吸引人。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獲悉,如今,已有中小券商在試水賣方業務之後黯然離場。“我們公司曾經做了兩年賣方業務,現在已基本不做了。”一位剛剛轉崗的中小券商研究所前負責人說。

他介紹,試水賣方業務的兩年間,公司每年投入上千萬元,團隊一度擴充到60餘人的規模。“我們公司其他業務條線不是很強,但研究所那兩年還是挺冒頭的,雖說沒有創造太大效益,但公司曝光度提升了許多。”

這位券商研究所前負責人發現,研究所一旦將公司知名度提到一定高度後,就很難繼續,“許多中小券商開始發力研究業務時野心勃勃,當真正幹了一兩年後發現收穫寥寥,就會及時調整方向,認爲研究所已經爲券商打響了名聲,就需要研究所能快速從成本中心迅速成爲利潤中心。在企業戰略上,很少有中小券商能夠拿出三年規劃,持續投資研究所。”

但也有券商研究所所長較爲樂觀,認爲未到“去產能”階段。前述西南地區中小券商研究所所長表示,“如果市場出現成交量低迷,那麼研究所人手過多拉高成本,可能短期會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但從長期趨勢來看,A股即將推行全面註冊制,需要跟蹤標的會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機構投資者也在壯大,對研究的需求增加,他們也很難靠自己去把握這些標的背後的不確定性。”

重倉年輕人!90後券商分析師正在崛起,人才梯隊建設亟待強化

“90後”分析師已逐漸成爲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公開資料顯示,越來越多“90後”站上首席分析師位置,擔綱重任。有券商研究所所長接受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採訪時表示,“我願意重倉年輕人。”

不過,年輕分析師中也存在不少問題,有業內人士表示,有的未經歷過完整的牛熊週期,專業能力如何有待觀察;也有的爲了博眼球,可能會有誇張的研究結論。

在人才出現大缺口、青黃不接的背景下,如何培養好年輕分析師,如何強化人才梯隊建設,對券商研究所而言將變得至關重要。

年輕分析師的AB面

新生力量在券商研究領域正在崛起。2021年12月底安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林榮雄正式亮相,他出生於1992年,2017年入行,2020年註冊登記爲證券投資諮詢(分析師)。

根據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多名90後首席分析師登上舞臺,比如國泰君安策略首席陳顯順和策略聯席首席方奕、興業證券策略首席張啓堯、浙商證券銀行首席梁鳳潔、長江證券家電首席管泉森、國盛證券計算機首席劉高暢。其中,後三位在2021年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選中獲得行業第一名。

浙商證券研究所所長邱冠華此前接受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喜歡年輕人,我願意重倉年輕人,給年輕人機會。”他談到,他本人曾受益於“年輕”,出道、成名較早,分析師行業與體育行業類似,成績總是出在年輕的時候。

但年輕分析師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專業水準、合規意識等方面有待加強,同時部分年輕分析師心浮氣躁,沒有扎進行業裏。

深圳一名私募基金合夥人表示,年輕分析師尚未經歷過牛熊週期,專業能力還有待觀察;也有的研究比較淺,研究報告質量不高,千篇一律,說明沒有深入調研行業與公司。

西南地區一家中小券商研究所所長談到,一些年輕分析師容易衝動,可能會給出一些很誇張的研究結論或者目標價,在市場上造成不良反應,甚至會被監管處罰。

據瞭解,此前有券商研報預測某上市公司近40年的營收,令市場一片譁然,有3名相關分析師被罰。從履歷來看,其中有2人近一年才註冊登記爲分析師。

強化造血能力

對券商研究所而言,時代已經發生變化。一方面,研究業務在券商業務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機構投資者對研究服務的需求大增;另一方面,人才高流動性不可忽視,研究員頻繁跳槽愈演愈烈。如何做好人才梯隊建設,如何避免青黃不接,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華安證券研究所所長尹沿技認爲,面對當前賣方研究人員快速流動的現狀,研究所一定要具有自我造血能力。他此前向記者表示,“培養新人與自身的造血能力,不能只是定期開展培訓財務、交際等內容——這些只是表象,最終一定要內化成一種戰鬥力。”

一家老牌研究所所長接受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採訪時表示,總體思路是希望成熟的團隊更上一層樓,中生代隊伍能夠定點突破,新生代力量加強培養。“基礎就是減少內耗,因爲我自己就是研究員出身,研究員永遠處在忙碌中,客戶需求永遠無窮無盡的,要防止進入‘忙碌、盲目、迷茫’的狀態。”

北京一家小型券商研究所所長則告訴記者,“我們是一個成熟研究所,很多年輕人到我們這個成熟的賣方體系裏成長很快,能得到鍛鍊。一方面,我們將其他券商研究所成熟團隊的年輕人挖過來;另一方面我們在應屆生中大規模選拔,這些應屆生跟着成熟團隊的首席分析師實習半年左右,如果比較合適,我們就正式招進來。”

在他看來,應屆生對公司的忠誠度要更高。其公司2021年以來十分注重隊伍的培養,招了很多應屆生,整個隊伍很快能重建起來,業務有望繼續再上一個臺階。

如何對年輕分析師進行培養,前述西南地區中小券商研究所所長表示,第一,合規上嚴把關,對年輕分析師的研究報告要進行嚴格審覈;第二由“老人”帶“新人”,進行上市公司調研、路演、形成行業分析框架,通過手把手指導,給予人才培訓。

浙商證券研究所所長邱冠華曾表示,浙商證券研究所十分重視培訓,“我們每週一上午都有兩個小時的賣方通用技巧培訓,涵蓋各方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