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報告:應對技術脫鉤,需形成安全可信的全球知識產權合作架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王俊 北京報道 

要使得創新成爲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就需要完善並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制度的作用。

1月27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面向未來的知識產權制度》報告,其中提到,中國目前已成爲全球知識產權大國,高質量知識產權已經成爲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過中國知識產權創造也存在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知識產權保護、管理和服務體系的能力不足等問題。

目前面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深度演變以及新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帶來的挑戰,報告建議,推動形成安全可信的全球知識產權合作架構,應對技術脫鉤和技術體系分裂。

中國知識產權制度從無到有

報告認爲,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知識產權發展,在世界知識產權史上是罕見的。從國際比較看,在短短二三十年的時間裏,中國專利申請量、商標申請量、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等各項指標就躍居世界首位。

2020年,中國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國際專利申請量達到6.9萬件,穩居世界首位。在商標領域,有效註冊商標量達到576.1萬件。2019年全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爲11.46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 11.6%。

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中國創新指數位居第12位,顯著領先於其他發展中國家。

高質量知識產權已經成爲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專利、版權、商標品牌作爲產權化的創新成果,爲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價值支撐,高鐵、核電、特高壓等產品品牌甚至已經成爲了國家名片。”報告指出。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祕書長、北京博智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俞建拖指出,中國知識產權制度建設起點低、起步難,但是增長快、成果數量大。

報告指出,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偏到全、從被動到主動、從模仿到創新的轉變。如果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中國知識產權迅猛發展的勢頭能夠持續,中國有望在未來20年裏成爲全球知識產權領域最大的貢獻者和利益相關方。

中國知識產權的迅猛發展背後,是多重因素驅動的結果。

報告分析稱,一是全社會研發投入的快速增加。2020年我國研發總投入是2010年的3倍,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達到2.3%,研發投入強度和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水平相當。 

二是中國社會科技研發和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在專利申請中,全球申請量最大的前十所高校中,有5所來自中國。

三是產業鏈完整,產業集羣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突出,科研創新生態不斷健全。在全球科技產業集羣排名中,中國有19個科技產業集羣進入全球科技集羣百強,位列排行榜第2位。

四是全社會知識產權保護和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提升了申請知識產權服務能力和創造效率。

五是全社會對知識產權的觀念意識以及需求有了深刻的轉變。

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變化帶來新挑戰

報告指出,中國未來的知識產權發展將面臨兩大關鍵性挑戰,其中之一是發展中國家羣體性崛起帶來的地緣政治變局和知識產權版圖重塑。

俞建拖指出,中國受益於開放、合作的國際知識產權合作體系,隨着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斷增強,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促進更多企業來華投資。中國已經成爲跨國公司海外研發投資的熱土和重點區域,並躋身於全球創新網絡的關鍵結點和樞紐。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實際使用外商投資規模爲1444億美元,成爲當年全球最大的外資流入國。

此外,中國已經成爲跨國公司反向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反向創新已經成爲發展中國家向全球輸出創新的一種獨特而重要的模式。

但是,報告也指出,有多重因素正在抑制國際知識產權領域的合作意願。比如,當原來層級分明的知識產權格局被打破,原先高端和前沿創新領域的超額利潤回報越來越難以維持的時候,處於領先地位的國家和企業會傾向於抑制競爭對手的崛起。

此外,技術發展本身也可以改變國家之間在知識產權合作上的比較優勢。譬如人工智能技術大量應用,使發展中國家在一些行業的低勞動力成本優勢被抵消,導致產業鏈向發達國家的迴流,這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全球資本和技術的流向。

地緣政治因素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報告指出,當國家安全因素越來越多被考慮,甚至佔據主導地位的時候,一些關鍵技術領域的知識產權合作將變得十分困難。

多重因素混雜在一起,對於國家安全的考慮可能是出於對威脅的真實感知,但也很容易被擴大化,成爲排除競爭產業對手的工具。

不過,報告強調,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在知識產權領域的合作,本質上是互利共贏的。對於世界其他國家來說,與中國的聯繫減弱意味着逐漸失去全球技術領域的關鍵供應商和市場;對中國來說,愈發活躍的技術創新也無法再向國外出口。

若要加強技術流動,世界各國需要攜手構建一套彼此接受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通過透明、可信的流程解決知識產權問題

新技術變革下知識產權保護更復雜

中國知識產權發展面臨的另一個挑戰則是新技術變革。顛覆性技術的突破應用促使全球價值鏈出現分解、融合和創新,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產業高度融合、產業邊界逐漸模糊。

俞建拖解釋稱,現有知識產權架構是工業時代的產物,有明確、可見的保護客體,權利的歸屬、確認、轉移較爲容易確定。但是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與數據資源給傳統產權結構帶來了衝擊,數以千萬、億萬的數據流動爲權屬認定帶來難度,並且侵權行爲轉瞬發生,難以追蹤痕跡,數字時代的諸多特殊性給傳統的知識產權架構帶來了挑戰。

報告指出,新技術不斷湧現推動知識產權保護客體範圍發生深刻變革。

以5G技術爲例,截止到2021年9月,5G終端連接數已超過4.5億,用戶滲透率突破27%。特別值得一提的是,5G商用首先聚焦行業級應用,經過兩年多培育發展,目前已在國民經濟97個大類裏的39類應用。

在5G的主要應用場景中,虛擬現實(以下稱VR)技術藉助5G已經廣泛運用於遊戲、教育、旅遊、醫療等產業,但對於VR空間中產生的創新成果如何保護爭議很大,特別在可版權性問題方面。

例如“大數據”,本身不具有獨創性,不受《著作權法》保護,但對“大數據”的內容進行獨創性的選擇或編排後,在“數據存儲和管理”、“處理和分析的數據形成成果之後進行數據的應用”這兩方面內容實施了著作權保護,並通過專利、商標、不正當競爭和商業祕密等對大數據的其他環節進行了保護。但目前仍有大量數據不在知識產權保護的範圍之內,圍繞大數據的所有權,不斷引發出數據隱私、數據安全及數據權屬等問題。

此外,跨技術融合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更爲複雜。比如工業互聯網領域是由工業、設備、信息、經濟深度融合的系統,相應地,互聯網軟件技術的開源知識產權風險也會帶入到工業生產領域,同時還會受到專利保護、大數據權屬等影響,需要多層次、多主體、多維度對其面臨的知識產權問題進行梳理和更新,開展系統性的研究。

對國際知識產權規範的適應問題及對規則制定話語權的爭奪逐漸白熱化。報告指出,知識產權規則作爲現代國際經貿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達國家在國際分工取得控制地位的核心要素。發展中國家要實現在國際分工階梯中的攀升,也必須要在知識產權國際規則制定中佔據主動。發達國家持續推進知識產權規則的升級,這對中國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因此,報告建議,推動形成安全可信的全球知識產權合作架構,應對技術脫鉤和技術體系分裂。

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大數據、雲計算、新一代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等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知識產權保護將成爲其中的焦點議題。

面對一些國家發起的技術封鎖與技術脫鉤,要深入參與推動完善全球知識產權治理頂層架構。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框架下,探索建立可靠、可信、安全的技術認證機制和仲裁機制,妥善解決知識產權爭端,避免安全概念的濫用。

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框架下,推動全球知識產權相關的國際貿易、國際規則制定和完善,促進全球知識產權市場的發展,使技術進步惠及世界各國的人民。

探索利用區塊鏈技術爲基礎的知識產權確認和交易驗證體系,降低知識產權保護的成本,提高保護的能力與水平。

報告還建議,以個人隱私和企業商業祕密保護爲基礎,推動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大數據、雲計算、新一代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等領域形成共同的技術標準,爲更廣泛的知識產權合作奠定基礎。積極探索深化與美國、歐盟、日本、英國、東盟等重點國家和地區在知識產權領域的雙邊、多邊合作機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