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逆流而上”!國際拍賣市場爲何愛上中國?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一箇中國古代香爐,成交價是估價的50倍!”德國《商報》26日稱,儘管全球藝術品行業受到新冠疫情打擊,但國際拍賣市場對中國藝術品的需求卻“逆流而上”:來自美國、歐洲等地的收藏家競相競拍中國藝術品。

近一年來,位於德國斯圖加特的納高拍賣行舉行了多場以中國藝術品爲主題的拍賣活動,成交率均在八成以上,成交價常常爲起拍價的數十倍。比如,一對黃花梨木椅拍出30.5萬歐元,一個水牛頭青銅神像成交價高達1400萬歐元……瑞士蘇黎世的科勒拍賣行也出現類似現象。此外,佳士得在巴黎進行的一場拍賣會以690萬歐元拍賣了一塊16世紀的中國地毯;一位買家以35美元從美國庭院賣場買下的中國明代碗,在蘇富比拍賣行以72萬美元成交。

“這是中國藝術品魅力的體現。”德國柏林文化學者佩特蘭德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國際社會越來越渴望深入瞭解中國文化,這股熱潮近來集中體現在拍賣行業中。許多西方以及新興國家的中高產家庭喜歡用中國藝術品來裝飾家宅,並作爲一項長遠投資。

其實要追溯歐洲人對中國藝術品的喜愛,得從幾百年前開始說起。當時歐洲一些商人或傳教士將中國藝術品運到歐洲,主要爲瓷器、青銅像、玉器、牙雕、漆器等傳統藝術品。上世紀90年代,中國藝術品開始頻頻出現在西方各類展覽中,如1997年西班牙“中華五千年文明藝術大展”吸引近百萬觀衆。各大博物館也開始收藏中國藝術品。如今,國際拍賣會上的中國藝術品種類越來越豐富,除了傳統藝術品外,各種書畫、當代藝術品也受到青睞。這些藝術品大多來自歐美收藏家,價格也越發親民。有不少來自非洲、南美等地的收藏家也看好中國藝術品。

在納高拍賣行,一位來自摩納哥的收藏家以6.9萬歐元的價格勝出,獲得18世紀中國印刷壁紙。多位歐洲收藏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許多中國古代藝術品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其設計和功能也帶有現實色彩,比如一些中國古代傢俱,正是當下流行的極簡主義家居風格。值得一提的是,國際拍賣市場上的中國熱也帶動起其他亞洲國家的藝術品,如日韓藝術品也開始在國際市場上走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