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俄羅斯”網站1月26日文章,原題:中國沒有偷走美國人的工作,只是在波士頓創造40萬個就業崗位中國駐美國大使秦剛近日接受馬薩諸塞州港務局和北美國際碼頭工人協會頒贈的致謝銘牌和紀念夾克。這是因爲中遠集團在2002年開通從中國到波士頓的直通航線。接下來的20年裏,這不僅保住9000個工作崗位,還創造出40萬個就業崗位,贏得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讚譽。

是的,你沒看錯。中國幫助美國創造數十萬就業崗位——這是個完美例證,顯示若中美專注於雙贏合作會產生什麼效果。但你無法在美國主流媒體上看到這個消息,因爲它被完全忽略了。

就像美國對華投資去年創下新高,去年中美之間貿易增長原本可能意味着中國對美開展新投資。中美兩國可以成爲合作伙伴,以創新方式重振美國經濟與勞動力(市場),而非西方主流媒體描述的那種“對手”。

我們長期以來聽到的傳統觀點——中國偷走美國人的工作——需被深入剖析。這是幫助特朗普上臺的核心理由,又被拜登吸收。該觀點的支持者聲稱,正是中國與那些“卑鄙”企業的勾結偷走美國工人的生計,引發美國社會問題。但此種說法不但忽視了這是全世界和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個根本性經濟挑戰,還催生出不必要的敵意,並對中國能幫助美國人創造就業的現實視若無睹。

事實上,這是經濟創新的自然結果,與任何單一參與方無關——無論是中國還是“盜竊美國就業”的美企。在經濟學中這被稱爲結構性失業,主要與重大技術突破有關。不妨想想那些被汽車淘汰的馬車伕。

每個主要經濟體都無一例外須適應轉變。至關重要的是政府需實施解決相關問題的政策,但美政府一直坐視不管,且在問題惡化時無所作爲。相反,華盛頓把責任歸咎於中國。而中國已是第二大經濟體,且正引領使全球經濟實現互聯互通的努力。說直白一點,這意味着中國在摧毀過時工作的同時也在創造大量崗位。中國通過各種方式在全世界這麼做,包括實施“一帶一路”倡議,以及藉助最大自貿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行動來進一步融入全球化等。

正如我們在波士頓港所看到的,來自中國的無壁壘貿易和新服務航線在該地區創造數十萬個就業崗位。美國需要與中國合作,而非對抗。想想尼克松50年前“改變世界的一週”吧。(作者布拉德利·布蘭肯希普,丁玎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