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事关未来发展,必须严阵以待。

文 | 财经E法 张剑 殷继

现行法律体系下,如何保护VR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机器人撰写的新闻报道和文艺作品是否构成版权?

以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仍在进行演进,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如何适应这一变革。1月27日发布的《面向未来的知识产权制度》报告(下称“报告”)再度提出这一问题。

这份报告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完成,它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知识产权制度的演变及发展成就进行了总结,同时揭示了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地缘政治新格局对既有知识产权体系的的深刻挑战。

针对冲击和挑战,报告建议从九个方面构建面向未来的知识产权制度,包括推动形成安全可信的全球知识产权合作架构,应对技术脱钩和技术体系分裂;健全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等。

01

发展:知识产权制度从无到有

报告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知识产权发展,在世界知识产权史上是罕见的。从国际比较看,在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专利、商标、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量等各项指标已跃居世界首位。

这一成就可以通过具体数据来体现。

2020年,中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6.9万件,稳居世界首位。在商标领域,有效注册商标达到576.1万件。2019年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为11.4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11.6%。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创新指数位居第12位,显著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据此,报告认为,高质量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专利、版权、商标品牌作为产权化的创新成果,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价值支撑,高铁、特高压等产品品牌甚至已经成为国家名片。

报告指出,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偏到全、从被动到主动、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如果这一迅猛发展的势头能够持续,中国有望在未来20年里成为全球知识产权领域最大的贡献者和利益相关方。

对此,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北京博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俞建拖对财经E法总结,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起点低、起步难,但是增长快、成果数量大。

俞建拖介绍,以专利申请为例,中国的《专利法》在1985年4月1日开始实施,当天就开始受理各类专利,数量超过3000件。在接下来的发展中,专利申请为代表的中国知识产权也呈现爆发式增长。专利突破第一个100万用了15年,第二个100万只用了4年,第三个仅用了2年3个月,第四个缩短到1年半,第五个继续缩减,仅用了1年4个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每万人的专利拥有量为15.8件,已经超过了预期目标。

02

挑战一: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

报告提出,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当前最受关注的技术领域。中央网信办2020 年9 月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进程报告(2019 年)》显示,2019 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35.8 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36.2%。

报告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给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应用促使全球价值链出现分解、融合和创新,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高度融合、产业边界逐渐模糊。知识产权制度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延伸,新技术在加速现代产业体系重构的同时,也对原有的知识产权制度产生了新的挑战。

对此,俞建拖分析称,现有知识产权架构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有明确、可见的保护客体,权利的归属、确认、转移较为容易确定。但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与数据资源给传统产权结构带来了冲击,数以千万、亿万的数据流动为权属认定带来难度,并且侵权行为转瞬发生,难以追踪痕迹,数字时代的诸多特殊性给传统的知识产权架构带来了挑战。

报告具体提出,虚拟现实技术(VR)借助 5G 已经广泛应用于游戏、教育、旅游、医疗等产业,但对于 VR 空间中产生的创新成果如何保护争议很大,特别在是否构成版权问题上,各方还未形成共识。针对VR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学者认为可通过非法挪用广播信号的索赔诉由来应对,不需通过版权保护,而有的学者从版权政策的合法性、作品构成要件的实体内容以及运行效果等方法,认为在 VR 环境中生成的表达构成版权。此外,机器人撰写新闻报道等应用越来越被广泛使用,这种新业态中人工智能创作物是否构成版权也广受争议。

“大数据”本身不具有独创性,不受《著作权法》保护。虽然现行制度对“大数据”的内容进行独创性的选择或编排后,在“数据存储和管理”“处理和分析的数据形成成果之后的应用”这两方面内容实施了著作权保护,并通过专利、商标、不正当竞争和商业秘密等对大数据的其他环节进行了保护。但目前仍有大量数据不在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之内,不断引发数据隐私、数据安全及数据权属等纠纷。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出现,对版权制度的冲击是系统性的,涉及到版权的客体、主体、权利属性、权利责任的归属等一系列难题。

此外,网络购物、第三方支付、共享经济等多种类型的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但这些商业模式要不要保护,如何保护等问题尚没有统一答案。

在中国现行的法律框架下,只能通过著作权、商标、专利、商业秘密、反不正当竞争等途径,对商业模式创新提供零散且极为有限的知识产权保护。比如,如国家知识产权局在2017年版《专利审查指南》中新增规定,“涉及商业模式的权利要求,如果既包含商业规则和方法的内容,又包含技术特征,则不应当依据专利法第二十五条排除其获得专利权的可能性。” 但即使这样,由于申请商业方法类的专利难度比较大,申请周期长,其保护水平和程度仍然无法满足现实中的迫切需求。比如,近几年部分企业开始以“网络结算”“进行电话会议的系统与方法”等商业模式专利发起侵权诉讼。

报告还指出,跨技术融合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更错综复杂。在一些新型的跨技术融合领域,如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等,将不同的学科进行深度整合和细化,形成新的路径,原有产业领域已经形成的知识产权秩序将可能受到挑战。

比如,智能汽车的发展离不开通信技术,特别是5G技术,而5G技术涉及新的技术标准。按照目前的专利制度,实施这一技术标准必须使用专利,将产生专利许可收费。那么,智能汽车的发展会不会受到上述专利及许可收费制度的制约,这一问题尚存较大争议;工业互联网是由工业、设备、信息、经济深度融合的系统。这个领域目前大量使用开源软件,将面临知识产权风险。此外,工业互联网领域也存在数据权属的争议。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下称“中国信通院”)知识产权中心主任李文宇向财经E法表示,新技术、新业态提出了对知识产权制度变革的新需求。以5G技术为例,2021年12月,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5G发展和社会经济影响白皮书》指出,5G已经应用在中国国民经济的97个大类中的39个类别里,覆盖范围超过40%,为中国工业、农业、交通、医疗等等一些垂直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奠定了新基础。但现有制度在适应这一变化方面还有一定的滞后性。

03

挑战二:地缘政治导致技术脱钩

除了新技术,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地缘政治变局和知识产权版图重塑。

全球化背景之下,世界知识产权环境正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从主要专利指标来看,美国专利质量最高,德国、日本等次之。当今美国“一超”、欧洲和日本等“多强”的格局,在国家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经济格局等层面亦有所体现。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 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前5 名为瑞士、瑞典、美国、英国、韩国,其中韩国首次跻身前五。在过去10 年里,中国、越南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排名显著上升,现已跻身前50 名,中国已由2011 年的第29 位上升至2021 年的第12 位。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知识产权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其影响可能是双重的。一方面,全球研发创新的基础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专业化分工也促使创新效率提升,创新应用更加普及,印度、菲律宾等国家软件外包业务的蓬勃发展就是代表性的例子。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和知识产权领域向高附加值端的移动,使相关技术领域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报告认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知识产权日益取代资源、资本等要素,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力量。一些“无工厂制造商”掌握着专利、商标、版权、品牌、设计、软件、数据库等无形资产,通过自身的知识产权组织全球价值链。拥有知识产权和相关高技术人才的公司从中真正受益。各国都希望未来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占领高地,为进一步发展拓展道路。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国家和企业在知识产权以及更广泛的创新领域存在合作和竞争是常态。但在当下,有多重因素正在抑制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意愿。

第一,原本层级分明的知识产权格局被打破,使得高端和前沿创新领域的超额利润回报越来越难以维持,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和企业会倾向于抑制竞争对手的崛起。

第二,技术发展本身改变了国家之间在知识产权合作上的比较优势。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大量应用,使得发展中国家在某些产业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被抵消,导致产业链向发达国家的回流,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全球资本和技术的流向。

第三,地缘政治因素,特别是国家安全因素被越来越多考虑,甚至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一些关键领域的知识产权合作将变得十分困难。

04

如何应对?

基于中国知识产权体系面临的两大挑战,需要多层次、多主体、多维度对其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梳理和更新,开展系统性的研究。

报告从九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其中包括,强化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主动性和引领性,从政府到市场和社会,都需要高度重视全球知识产权版图的根本性变化,未来对知识产权保护应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追随者变成引领者;

推动面向未来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和制度体系。具体来说,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制定应以人为中心,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人的发展的直接和间接、短期和长期影响。充分发挥中国市场规模大、需求类型多样、数据基础好、应用场景多以及研发人力的比较优势,积极探索和研究制定面向未来技术、未来业态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促进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以普惠、公平、共享的方式惠及社会。在新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框架下,建立健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研究探索新的专利许可收费模式,探索完善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构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和标准,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研究完善算法、商业模式、人工智能产出物知识产权保护规则。

其他建议措施还包括:把知识产权发展放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突出位置;健全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等方面。

报告着重指出,需要推动形成安全可信的全球知识产权合作架构,应对技术脱钩和技术体系分裂。报告认为,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过程中,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产权保护将成为其中的焦点议题。

为此,面对一些国家发起的技术封锁与技术脱钩,需要坚持开放、包容、平衡、普惠的原则,深度参与并推动完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顶层架构。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框架下,探索建立可靠、可信、安全的技术认证机制和仲裁机制,妥善解决知识产权争端,避免安全概念被滥用。同时,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推动全球知识产权相关的国际贸易、国际规则制定和完善,促进全球知识产权市场的发展,使技术进步惠及世界各国的人民。

报告具体建议,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知识产权确认和交易验证体系,降低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提高保护的能力与水平;以个人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为基础,推动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领域形成共同的技术标准,为更广泛的知识产权合作奠定基础。

同时,积极探索深化与美国、欧盟、日本、英国、东盟等重点国家和地区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