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除了在家團圓、走親訪友外,進電影院看一場精彩的影片,也成爲許多人的選擇。據研究機構實時數據,截至2月2日01時13分,2022春節檔新片(含預售)總票房已突破20億。八部新片中已經有五部首日票房預售上億。

與此同時,“暴漲”的票價又一次成爲熱門話題。2022年大年初一,全國平均票價高達58.7元,比2021年40.3元的全年平均票價,增長了45.6%。根據某購票平臺上的記錄,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影院,單場IMAX 2D廳黃金檔票價甚至達到了179元,在中部地級市影院,場均也不低於50元。有業內人士表示,今年春節檔票價,是自2018年春節檔以來漲幅最大的一次。

上漲幅度如此之高的電影票價,恐怕會讓不少人感覺喫不消。誠然,春節檔票價大漲背後有多方面因素。比如,近兩年來由於疫情等因素影響,電影行業受到較大沖擊,需要通過票價調整實現後期“補收”;有不少高投資大片,動輒數億的投資需要通過票房加以回本;受供需關係影響,節假日的觀衆大幅增長,春節檔已經成爲公認的電影業黃金檔,市場需求決定了商品價格等。

但這些因素並不意味着票價可以漫無邊際地漲價。根據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2016年春節檔票房前三甲影片的全國平均票價爲36.3元,2017年春節檔票房前三甲影片的全國平均票價爲37.9元,2018年爲38.8元,2019年42.8元。雖然近年來春節檔電影票價逐年走高,但漲幅基本保持在合理水平內,而非像今年這樣一下子跳漲近50%。

需要指出的是,隨着視頻網站等更多文化消費方式的出現,消費者被賦予更充分的選擇權。對很多人而言,春節檔觀影不是必選項而是可選項,過高的票價除了會讓觀衆覺得自己被“宰”,也會讓其餘部分潛在觀衆望而卻步,從而造成的後果可能是人均票價雖然上漲,但上座率卻同步下滑,給影院帶來的總體收入並沒有大幅增加。

去年春節檔,“電影票太貴了”“看不起電影了”成爲很多觀衆發聲吐槽的一個現象,2021年3月1日,中消協發佈“春節”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指出,電影票價暴漲,表面上是市場推動,深層次分析還涉及交易中的消費者體驗。一些影院爲了追求商業利益而抬高電影票價,繼而忽略節日期間電影消費的大衆屬性,太操之過急。

中國電影業發展至今殊爲不易。這些年,電影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一大批導演、編劇、演員的共同努力,更離不開越來越多觀衆文化消費熱情的提高,不斷壯大市場規模,也吸引了更多投資進入。但是,過高的票價不僅會傷害消費者體驗,同時也會加劇電影業的“二八定律”。畢竟在高票價下,觀衆只能將有限支出集中於少數幾部片子,大多數影片的觀影人數和營收很可能會進一步減少,如此不良結構必然會對電影行業的未來發展造成影響。

多年前,爲了讓更多觀衆回到電影行業,有影院曾推出“五元平價票”活動。如今,電影行業要想和手機、網站、電視等競爭,採用“高價消費”策略只能勸退觀衆。春節檔是更好通過情感與文化連接、提供良好服務,從而吸引更多觀衆迴流的契機,不應爲了多一點高票價拉起來的票房而做出短視投機之舉,一旦失去消費者的信任和理解,受傷害的最終還是自己的長遠發展。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畢舸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