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一早,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教祕藺晨起牀後第一時間打開了窗戶,深深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氣。

  進入冬奧閉環後,這是她爲數不多可以摘下N95口罩的時間。用她的話說,此時此刻的呼吸顯得格外貪婪。

  與以往不同,北京冬奧會醫療保障是一次兼顧疫情防控的全閉環式保障,每個診療過程環環相扣。醫療保障團隊的每一位醫護人員都暫別家人,共同結成北京冬奧的醫療保護傘。

  第一聲讚許,珍貴!

  就在北京協和醫院醫療站一隊踏進冬奧場館閉環線的前3分鐘,他們接到一名外國客人的電話,主訴胸痛數小時。“我們跟隨救護車跑入場館,拉了第一份心電圖後迅速將患者轉診至協和大本營的冬奧病房。”北京協和醫院腎內科副主任醫師陳罡回憶,經過一系列果斷有序地處理,團隊收穫了冬奧之行的第一聲讚許。

  當然,還有第一封感謝信。當時,一位安保大叔因感冒突然發熱,北京協和醫院副主任醫師彭慧明及時問診、記錄流行病史、交代轉運注意事項、完成醫療報送信息和傳染病症狀監測等複雜流程。

  “大叔,會不會操作閉環的奧運網約車回去?”“這是我們的值班電話,24小時永遠有人接,回住地也可以打!”彭慧明將注意事項毫無遺漏地交代給患者。

  書寫“希波克拉底誓言”,行動!

  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劉安雷在接到任務的第一時間,先是惡補冬奧知識,還專門請了一對一外教提高自己的英語口語。“各類嚴格的線上線下培訓及考覈使我熟練掌握了冬奧運動項目的高風險發病種類和處置流程。”劉安雷說。

  值白班的時候,劉安雷早上不到7點就開始了醫療點的規劃和佈置工作,轉運醫療物資,手消架和紫外燈還需要自己拼裝。

  有天清晨,一位保潔阿姨在打掃衛生時不慎把手擠傷,血流不止。在初步診斷爲小指骨折的情況下,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範俊平用加壓止血法瞬間將血止住,並迅速進行了消毒和包紮。

  由於閉環的特殊性,醫生們無法得到患者的準確資料,只能依靠仔細查體和以往經驗排除更大的風險,怕斷患者的病情,這對每一位醫療保障隊員來說都是實打實的考驗。

  讓劉安雷印象深刻的是,北京奧組委不僅配備了強大的語言支持團隊,還安排專業醫療助理爲患者提供全程陪同轉運服務。“冬奧會的醫療保障工作將各國醫護人員連在了一起,我們都毫無保留地履行‘希波克拉底誓言’ 。”

  扛起滑雪板,上山!

  在體感溫度爲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小海坨山,北京協和醫院的四名臨牀醫師:胸外科何嘉、神經外科鄧侃、骨科李其一、麻醉科車璐開始了一天緊張的高山滑雪項目籌備工作。未來3個月,他們將暫別白大褂,換上滑雪服,背上救援包,在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提供醫療保障服務。

  小海坨山最高的山頂出發區海拔爲2198米,爲世界前三的高難度賽道。進駐後的第一時間,滑雪醫生們就開始熟悉地形和賽道,配合搭建醫療站,搬運大量物資。

  高山滑雪是一項充滿刺激的項目,運動員滑行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150千米,一旦出現微小偏差,身體就可能因失去平衡導致摔傷,後果較爲嚴重。以往該賽事運動員發生損傷的概率爲14%。

  “一旦有運動員需要救助,我們就要揹負10公斤的醫療包,在4分鐘內趕到現場,15分鐘內完成運動員傷情評估和處理,再進行轉運。”車璐說,這就要求滑雪醫生具備一定的陡坡滑行能力,以及創傷急救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

  天剛矇矇亮,滑雪醫生們就要抵達醫療站。車璐介紹,他們有一整套操作流程,檢查救援揹包,確認物品是否齊全,通電設備電量是否充足,檢查氧氣瓶的存儲情況。

  “山上的體感溫度很低,但嚴寒無法凍結醫者仁心。”車璐說。

  從搬運、清點、組裝防疫物資,到擺放搶救箱藥品、張貼手衛生、防疫標識,再到放置患者接待牀、接待車,設立患者流線指示、測溫門……19位協和醫療保障隊員正在冬奧“戰場”踐行他們的初心。(史詩)

原標題:扛起滑雪板出診,冬奧會有這樣一羣“大白”

值班主任:顏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