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著名全国劳动模范裔式娟走了。享年92岁。

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正在外面拍照,一下子心神不宁起来,收好相机,匆匆赶回报社,翻出2021年4月对她的采访资料。当时她作为建党一百周年典型人物,澎湃新闻采访了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的首批入驻者,对其做了二次采访。

裔式娟是新中国第一代劳模,刚刚获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在1952年提供了她一间在曹杨一村的房子,以褒奖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先进代表。当时,该新村有1005户家庭入住。

当天,我记得老人讲起曾经的荣耀,很克制,除了感谢共产党,再有就是与同事之间关系的融洽处理,这很难——她为此想方设法接近与其“对立”的工厂小姐妹,去她们家,同吃同住,做其思想工作,以诚感化,团结一致,努力生产为新中国的建设勤奋工作。老人坦言自己是文盲,解放后才获得一些补习知识的机会,但是前去采访的记者都觉得她情商不低,这一方面是基因,另一方面也有后天环境塑造了她如此。在谈及当下,她委婉又直接地表达了三点看法。一,要坚持以往党的优秀传统。二,作风问题。三,其居住的大楼物业管理暴露诸多社会怪相。

老人家里的环境极为朴素,甚至简陋,但是她给我们记者留下的是乐呵呵的印象,2021年4月14日,采访结束,她坚持要送我们出来,在门口与大家挥手告别,那一刻,我在电梯里拍下乐观的样子。

2022年2月8日上午8时51分,著名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总工会原副主席裔式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2岁。

逃难来沪的人

1947年,裔式娟从老家盐城逃荒到上海时,当时住在亲戚家棚屋阁楼上的,那房间层高很低,人抬不起头。呼吸中常是人家烧饭散不尽的油烟。晚上也根本睡不着。

到上海后,裔式娟进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第二棉纺织厂做工。一清早,包工头便打骂不绝,工人们毫无尊严。旧社会的工厂非常艰苦,机器不停,也吃不饱饭,连喝一口水都困难。解放前,家里八口人,父亲四十岁就因为误食了香灰去世了,母亲又因为绑了小脚无法劳作,全家的重担都压在了裔式娟一个人身上。她能想的只是如何生存下去。恶劣的环境让从小在乡下吃惯苦的裔式娟也觉得“日子实在是太苦,活着没什么意义。”

裔式娟在工厂。图片翻拍于裔式娟的珍藏相册。

翻身做主人

1949年,上海解放后,厂里党代表找到裔式娟谈话,鼓励她争做“新中国的主人”,要她继续钻研技术,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个时候就觉得,共产党对我的恩情比我母亲还要多。”裔式娟去年4月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的时候说道。

“以前没有人跟我说话,解放后有点文化了,有人关心我,我很开心,后来还能去开开会。”裔式娟去说道。在工厂,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并在1951年参加了共青团,年底就加入了共产党,她是纺织小组中第一个入党的。党赋予她新生的力量,她也努力工作回报党的恩情,“我又不是干部,只是一个工人,居然轮到我住洋房。所以我想我一定要把生产搞好,关心群众。 我作为党员,选我当劳模,我觉得我可以做得更好 。”裔式娟曾这样回忆当年的生产工作。

裔式娟作为党员,主动给组员们做工作,团结小组组员。在她的影响下,她们小组三十几个组员有十个人加入了共产党,有十个人加入了共青团,在集体意识的影响下,小组团结得的好,政治力量强,生产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每个月都能按时完成国家的生产计划,被评为了“全国纺织模范小组”,又因为裔式娟本人的带头作用,1953年,她本人又被评为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

裔式娟(中)和她的姐妹们。图片翻拍于裔式娟的珍藏相册。

裔式娟(左一)与参加会议的同志们合影留念。图片翻拍于裔式娟的珍藏相册。

裔式娟(左一)参政议政,为工厂,为国家献计献策。图片翻拍于裔式娟的珍藏相册。

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在那之后,她八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54年,裔式娟成为第一届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当时坐了最快的火车,住在最好的招待所。”时年25岁的裔式娟,与毛主席坐在同一张桌子上,难以用言语形容内心感觉。“我的这些荣誉是一辈子都用不完的。”

“翻身感”对于当下的劳动者似乎只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和说法,但对于裔式娟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荣誉和获得。“我觉得党是最亲切的,让我们过好的生活,现在的青年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2021年4月14日,裔式娟送别前来采访的记者。除署名外图片为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摄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