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宗商品市場波動性恐超去年 “利率衝擊”尤應警惕

證券時報記者 魏書光

面對“來勢洶洶”的全球貨幣政策緊縮預期,大宗商品卻有點“來者不懼”。1月份,國際大宗商品CRB指數同比上漲46%,是1995年有可比數據以來的最大同比漲幅。在22種主要大宗商品中,有9種價格漲幅超過50%,其中,咖啡棉花的價格分別上漲91%、58%和53%。

當2020年4月21日,國際負油價誕生的時刻,沒有人想到兩年後的今天,油價能站上94美元/桶。大宗商品“超級週期”來了嗎?這個問題本身,恐怕是對於大宗商品價格漲勢的一種肯定回答。

弗裏德曼說,“通貨膨脹只是一種貨幣現象”,這句話用在大宗商品上似乎更妥帖。在過去22個月內,歐美各國政府推出了約11萬億美元的財政貨幣支出措施,和另外約6萬億美元的流動性支持。全球貨幣大量超發的結果,帶來了貨幣實際購買力的大幅下降。

以美元爲例,有一項研究表明,如果以2000年1月美元的購買力爲基準(100),現在美元購買力已經下降到60.10,降幅接近40%。如果按照實際購買力計算,2011年全年平均約90美元/桶的油價,調整後到現在應爲149美元/桶。

“目前所有大宗商品市場都處於短缺狀態。”高盛集團大宗商品研究全球負責人Jeff Currie指出,在30年的職業生涯中,他從未見過像目前這樣的緊張局面,需求遠比任何人想象的都強勁。

這一切,還是在全球疫情反覆、全球主要經濟體生產活動仍未能恢復至疫情前水平的情況下發生的。實際上,在供應層面,全球資源行業的投資不足已經持續多年,由於社會責任問題(ESG)的擔憂,資源行業都在降低資本支出和增加股東分紅。結合當下全球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和全球綠色轉型的大環境,大宗商品市場未來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

在供給瓶頸問題帶來的“供給衝擊”下,大宗商品價格持續飆漲,市場高度關注美國是否正在步入“薪資-通脹螺旋”。然而,通脹居高不下,以美國爲代表的發達經濟體也開始逐漸收緊其貨幣政策,大宗商品市場也應該警惕美歐央行收緊預期帶來的“利率衝擊”。今年的大宗商品市場波動性,恐怕會比去年更強。

作爲全球最大的原料進口國和成品出口國,中國受到原料價格波動的影響尤爲巨大。在行情巨大波動推動下,2021年國內期貨市場交易額同比增長32.97%。46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超過900家參與期貨套期保值,體現了衆多產業企業和各類避險機構利用期貨期權管理現貨價格風險的強烈需求。隨着企業越來越多參與到期貨市場中來,對沖價格大幅波動的風險,國內企業有望進一步行穩致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