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晨源/教育部網站

據統計,2020年,我國學前三年在園幼兒數量爲4818.3萬人。目前,各地都以不同形式開展了保教質量評估,但長期以來,存在“重結果輕過程”“重硬件輕內涵”等傾向,爲解決這些問題,教育部今天(15日)發佈《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推動構建科學的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體系。

嚴禁用直接測查幼兒能力和發展水平的方式評估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

《評估指南》圍繞辦園方向、保育與安全、教育過程、環境創設、教師隊伍等五個方面提出了15項關鍵指標和48個考查要點。着力從突出過程評估、聚焦班級觀察、強化自我評估三方面改進優化評估方式,從而提高評估工作的科學性、有效性、操作性。此次《評估指南》重點關注保育教育過程質量,嚴禁用直接測查幼兒能力和發展水平的方式評估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

摒棄“看資料走馬觀花”式評估,強調不少於半日的連續自然觀察

以往,在評估過程中,一些地方關注點主要放在材料準備上,看資料、走馬觀花式問題突出,此次《評估指南》特別強調在班級觀察時間上,不少於半日的連續自然觀察,在觀察的覆蓋面上,強調不少於各年齡班級總數的三分之一,確保全面、客觀、真實地瞭解幼兒園保育教育過程和質量,提高評估的實效性。還提出通過對班級師幼互動情況、對保教實施過程中教職工的觀念和行爲的專業判斷,着重考察幼兒園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具體落實情況。

此次《評估指南》還強調將自評作爲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的常態化手段,通過教職工深度參與,建立幼兒園自我診斷、反思和改進,外部評價激勵引導的良性發展機制,切實轉變園長教師的觀念和行爲,提高保教實踐能力。

不提前教授小學課程,戶外活動不少於2小時

在評估內容上,《評估指南》提出一系列關鍵指標和考查要點,其中,提出不提前教授小學階段的課程內容,不搞不切實際的特色課程;制定並實施與幼兒身體發展相適應的體格鍛鍊計劃,保證每天戶外活動時間不少於2小時,體育活動時間不少於1小時;重視有特殊需要的幼兒,儘可能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班級的各項活動,同時給予必要的照料;幫助幼兒建立合理生活常規,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結合本園、班實際,每學期、每週制定科學合理的班級保教計劃;注重幼小科學銜接,大班下學期採取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幫助幼兒做好身心、生活、社會和學習等多方面的準備,建立對小學的積極期待和嚮往,促進幼兒順利過渡。

在教育過程中,強調教師善於發現各種偶發的教育契機,能抓住活動中幼兒感興趣或有意義的問題和情境,能識別幼兒以新的方式主動學習,給予有效支持。

《評估指南》還提出幼兒園規模與班額符合國家和地方相關規定,合理規劃並靈活調整室內外空間佈局,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遊戲活動的需要。幼兒園配備的圖畫書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人均數量不少於10冊,每班複本量不超過5冊,並根據需要及時調整更新。

不得有體罰等有損幼兒身心行爲,注重日常保育實效

在教師隊伍上,要求教職工沒有歧視、侮辱、體罰或變相體罰等有損幼兒身心健康的行爲。園長應具有五年以上幼兒園教師或者幼兒園管理工作經歷。在激勵機制上,突出日常保育教育實踐成效,克服唯課題、唯論文等傾向。

幼兒園每學期一次自評,縣級督導評估3—5年覆蓋全部所轄幼兒園

教育部還要求各地完善評估標準,編制幼兒園保教質量自評指導手冊,確保評估工作有效實施。在評估週期上,要求幼兒園每學期開展一次自我評估,縣級督導評估依據所轄園數和工作需要,以每3—5年爲一個週期,開展一次外部評估,確保每個週期內覆蓋所有幼兒園,省、市結合實際適當開展抽查。此外,還要求各地提供必要的經費,建立專業的評估隊伍,確保評估工作順利實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