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陳根

來源:陳述根本(ID:caijinggenben)

兼具去中心化和交互性的Web3,正在嘗試打造一個全新的互聯網模式。

元宇宙的火熱還沒過去,Web3.0又被推到了人們的面前。

Web3.0也稱Web3,一言以蔽之——Web3是互聯網的下一個時代。實際上,早在2014年,以太坊聯合創始人、Polkadot創建者Gavinwood就提出了Web3的概念,而直到近兩年,在加密貨幣圈和元宇宙出圈的推動下,Web3的概念和理論才迅速得到普及。

Web3的使命是創建一個爲大衆服務,爲大衆所有的互聯網。當前,Web3正在成爲一種範型,這種範型推動互聯網和資本投入的方向轉變。在不斷發展的新技術的推動下,Web3運動首當其衝的影響就是:人們、集體和大衆,看待和評價互聯網的方式。

從Web1.0到Web3.0

既然是Web3.0,那就意味着還有Web1.0和Web2.0。

Web1.0是互聯網的第一個發展階段,這個階段從1994年一直延續到2004年。雖然大衆在1994年才接觸到Web1.0,但實際上,早在1968年,一個名爲“ARPANET”(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NetWork)的美國政府項目就啓動了Web1.0。ARPANET最初是由軍方承包商和大學教授組成的一個小型網絡,他們在其中互相交換數據。

Web1.0階段,用戶是單純的內容消費者,內容由網站提供,典型例子就是新聞門戶網站,用戶之間很少交互。當然,Web1.0並非完全沒有交互或支付功能,只是這些功能因爲轉賬基礎設施無法保障安全性而受到很大限制。在Web1.0時代中最具創新力的企業就是必勝客。必勝客在1995年開發了一個訂購披薩的網頁,消費者可以在頁面中下單,等到披薩送到後再付現金。

顯然,雖然Web1.0是建立在開放的、分散的和社區管理的協議之上,但Web1.0只是一個可讀的網絡,用戶在Web1.0時代,無法與頁面的內容進行交互。並且,隨着用戶數量的增加,Web1.0問題越來越多。

Web2.0的誕生,主要是爲了克服Web1.0限制,與Web1.0相比,Web2.0主要優勢是用戶可以和網絡交互。當然,Web2.0的誕生,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蛻變,由於互聯網在網速、光纖基礎設施和搜索引擎等方面都取得了發展,因此用戶對社交、音樂、視頻分享和支付交易的需求大幅上升。

用戶對社交屬性的需求也催生出瞭如今許多互聯網企業。Facebook、MySpace和Twitter等社交媒體平臺爲用戶提供了社交功能;Naspter等數據分享軟件滿足了用戶對音樂和視頻的需求;Google爲用戶搜索海量互聯網信息提供了捷徑。美國銀行等傳統機構則滿足了用戶的支付交易和電子轉賬需求,並採用了256-bitAES等新型加密標準。

這種更具互動性的全新互聯網體驗爲用戶帶來了許多新的功能,並提升了用戶體驗。但問題也隨之而來,並且直到今天也一直無法徹底解決,那就是:用戶如果要使用這些新功能,就必須授權中心化的第三方平臺管理大量數據。

因此,這些中心化的實體在數據和內容權限方面被賦予了巨大的權力和影響力,大量的通信和商業行爲都集中在少數科技巨頭所擁有的封閉平臺上,比如谷歌、Meta、亞馬遜等等,而這個模式一直運行到今天。

在Web2.0的核心模式下,人們的生活幾乎是被核心操控着的。原本互聯網的特點是信息的民主化,然而今天,信息越來越不可靠,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是有害的。由人工智能創造的仿真人臉,可以通過深度造假和身份盜竊帶來更多的社會問題。假新聞在2019年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700億美元,這一現象在未來只會越來越嚴重。這就給Web3.0的產生,帶來了契機。

一個全新的互聯網模式

正如Web2的誕生一樣,Web3的到來,與人們想要解決目前互聯網存在的問題密切相關。Web3基於區塊鏈而存在,承諾將隱私和數字身份還給用戶,同時由於非同質代幣(NFTs)和去中心化應用(dApps),實現了新的互動水平。

其中,區塊鏈是安全性和去中心化水平都極高的網絡,人們可以在一個共享賬本中儲存數據、交換價值並記錄交易活動,而且這個賬本不受任何中心化實體控制。區塊鏈網絡是Web3的支柱,提供了安全的執行層,可以在其中創建、發行並交易加密資產,並且開發可編程的智能合約。

智能合約是區塊鏈上不可篡改的程序,利用“如果x是真實的,則執行y”的代碼邏輯自動執行交易。可編程的智能合約可以創建去中心化的應用,也就是說所謂的“dApp”。去中心化應用是基於加密經濟的協議,爲Web3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並將Web3交付到了用戶手中。

dApp與Web2.0的應用以及Web1.0的靜態HTML網頁不一樣,它們不由任何一個人或組織運行,而是由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網絡運行。去中心化應用看似簡單,但卻能夠打造出點對點金融服務(DeFi)、數據驅動的保險產品以及P2E遊戲等非常複雜的自動化系統。

NFT是非同質化代幣與比特幣等同質化代幣不同,每個NFT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分割的這也是NFT最重要的價值。因爲有區塊鏈技術的支持,即便旁人也能夠下載、截取NFT作品,但NFT作品持有者卻能夠通過數字證書追蹤等方式來證明自己手中NFT的原始唯一性。

兼具去中心化和交互性的Web3得以打造了一個全新的互聯網模式。在其中,用戶可以繞過中介直接交互。dApp用戶無需許可即可訪問金融工具,以點對點的方式交易加密資產,獲得參數型保險理賠,通過NFT交易可驗證所有權的數字藝術品,並且在遊戲中賺錢。所有這些活動都可以完全繞過中間方直接展開。

Web3的建設者希望通過這個創新的架構,打造出更加公平和開放的互聯網,用戶可以在其中直接展開交互和交易。目前,採用了區塊鏈、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預言機網絡這三種核心技術的Web3應用已經實現了部分的用例,滲透在房地產、教育、金融、遊戲和醫療等各個行業。

從這個角度看,Web3.0代表了一種打破這種壟斷控制的願景——基於區塊鏈技術構建的Web3平臺和應用程序不會由巨頭所有,而是由每個用戶擁有,他們將通過幫助開發和維護這些服務來獲得所有權。

雖然目前無法預測未來,但Web3的願景是,以開源協議爲基礎,以商業作爲接口,提供方便的訪問和其他更多特性。Web3是一個對所有用戶開放的互聯網,建立在開放的協議和透明的區塊鏈網絡上。消費者與這些協議交互的方式可能是通過新型應用,這種應用提供了與底層技術交互的便利方法。

顯然,Web3是要重新設計現有的互聯網服務和產品,使其能夠利好於大衆而不僅僅是企業巨頭。當然,數據仍然會被用來驅動決策,但不會被用來剝削消費者。數據權利將受到保護,而不僅僅是爲了追逐利潤。激勵機制和市場機制將有助於確保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驗證性。同時,Web3的世界將優先考慮個人的主權,而不是世界上富有的精英和尋租者。

打破壟斷,有多少可能?

Web3快速得到市場的普及,也讓資本聞風而動。

1月20日,推特宣佈推出新功能,將擁有NFT的用戶頭像顯示爲六邊形,這也被業內認爲是互聯網巨頭向Web3轉型的第一次嘗試。而幾乎同一時間,Meta、Youtube、Reddit、Google都宣佈嘗試推出NFT產品,加入Web3產品的研發中。

Google母公司AlphabetInc.的首席執行官SundarPichai則直接表示,該公司正在監控區塊鏈行業和Web3的發展。並同時表示許多科技公司都在湧入該領域並擁有數億美元的投資,Alphabet可能很快也會效仿。

但現實是,距離Web3的實現仍然有不短的路。在技術規模化上,加密貨幣現在的市場規模沒有想象中高,比特幣顯然不足以撼動和佔領貨幣市場。量子運算技術則是區塊鏈最大的威脅——採取RSA加密算法的區塊鏈,對現在的科技水平仍然是暫時不可攻克的難題。

除此以外,在Web3所描繪的一系列願景中,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打破壟斷,尤其是打破谷歌和Meta等平臺型巨頭的壟斷。但Web3的反對者則認爲,真想要走到互聯網的“無政府”去中心化狀態,恐怕並不可行。

正如軟件工程師GeoffreyHuntley所指出的,目前,大多數區塊鏈,尤其是在NFT領域使用的區塊鏈是無權限的。他認爲,Web3的實現,意味着用戶存儲NFT的數字錢包可能被髮送任何內容——包括暴力色情或其他數字形式的騷擾。

此外,TWitter前CEOJackDorsey則認爲,用戶並不擁有Web3,Web3的實際擁有者是項目背後的風投機構(VC)及其有限合夥人(LP),“Web3永遠不能逃離他們的激勵,最終成了一個帶有不同的中心化實體。”

顯然,在不被治理的情況下,當前,人們將很難確定Web3的到來究竟讓用戶擁有了更多權力,還是喪失了更多權力。這需要無數的嘗試、消費者行爲的轉變和技術創新。從現有的互聯網——Web2到Web3——的轉變是一個幾十年的過程,它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與互聯網交互的方式。

互聯網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所生存的世界,這是一個毫無爭議的事實。互聯網改變了一切——金融市場、文化、選舉。10年或20年後,由互聯網產生或引起的事件將會更加深度和更加頻繁的塑造世界,就像DeFi領導的金融革命一樣,Web3革命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將會逐步推進,然後一下子就全部推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