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2月15日報道 香港亞洲時報網站2月12日發表題爲《中國因素可能決定澳大利亞大選》的文章,作者是澳大利亞樂卓博大學學者託尼·沃克。全文摘編如下:

在澳大利亞的選舉年政治中,2022年可能成爲意義非凡的一年。

執政黨炒作所謂“中國威脅”

今年是澳大利亞與中國建交50週年。1972年12月22日,剛剛當選總理的高夫·惠特拉姆宣佈,他就中澳關係正常化與中國總理周恩來達成一致。他說,我們現在糾正了一個嚴重的外交政策錯誤。澳大利亞外交政策的這一歷史性轉折在當時並沒有引發太大爭議,因爲美國也在謀求與中國關係正常化。

然而,50年後,中國正在以過去難以想象的方式成爲澳大利亞大選中的一個話題。中國的崛起及其商機,曾意味着與北京保持建設性工作關係一直被視爲一個兩黨共識問題。

然而,近年來,澳大利亞與這個重要經濟夥伴的關係如履薄冰,中澳關係成爲兩黨相互攻擊的工具。因此,澳大利亞現在面臨這樣的問題:下一階段如何處理與這個地區大國的關係?有望上臺的工黨政府應當如何調整對華政策,使其發展基礎更可持續?

這並不是說政府將不可避免地作出改變。只是我們應當注意,澳大利亞很可能會發現自己處於這樣一種境地,即在新的政治管理下,重啓對華政策成爲可能,而且肯定是人們所希望的。

澳現政府在選舉中炒作所謂“中國威脅”,並攻擊反對黨領導人安東尼·阿爾巴內塞在國家安全方面缺乏經驗,這意味着如果執政聯盟贏得選舉,與北京的關係將依然困難。幾乎每天都會有部長級官員攻擊工黨“對中國軟弱”。這種策略讓人聯想起惠特拉姆時代之前的選舉,當時,共產主義影響力勢不可擋的“多米諾骨牌理論”被用來嚇唬選民。

當然,當時與現在的最大區別在於,中國如今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這讓中國成爲澳大利亞持續經濟福祉的保證。2020年,對華出口佔澳大利亞商品出口總額的39.6%,同比增長12.3%。這讓部長們對中國的“持續批評”成爲一種冒險之舉。

工黨應學習前輩經驗

那麼,面對競選壓力,阿爾巴內塞是如何反駁工黨對華“軟弱”之類的批評的?

迄今爲止,他較爲成功地反駁了那些企圖將他描繪成“被洗腦的候選人”的言論,這些言論稱,他一旦上任就會向中國讓步,從而危及澳大利亞的國家安全。

這位反對黨領導人歡迎澳英美安全協議,該協議設想在未來某個時候建立一支核潛艇艦隊。阿爾巴內塞一直努力讓執政聯盟攻擊其國家安全經驗的理由站不住腳。民調顯示,他在安全問題上的支持率落後於莫里森。

民調還顯示,在現階段,不管何時舉行大選,他都將是潛在的勝出者。因此,阿爾巴內塞應該回顧一下工黨政府——不管是單獨執政,還是聯合執政——如何處理澳大利亞最重要的地區和經濟關係的歷史記錄。

毫無疑問,他一定會記得惠特拉姆的突破,畢竟這是工黨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他也一定會認真思考霍克和基廷有效處理對華關係的那些例子。如果他置前總理陸克文的建議於不顧,那將令人大跌眼鏡。

在處理對華關係問題上,朱莉婭·吉拉德的名字或許不太容易馬上被人想起來。與阿爾巴內塞一樣,吉拉德的政治經驗僅限於國內。但在對華關係方面,她執政期間可以說是過去20年間最富有成效的一個時期。吉拉德在努力鞏固對華關係方面做出的最重要貢獻或許是,她在2013年初訪問北京期間成功達成一項協議,將兩國關係升級爲“戰略伙伴關係”。

也就是說,與吉拉德同屬工黨左派的阿爾巴內塞應當關注她在對華關係方面取得的成就。

在惠特拉姆宣佈歷史性決定50年後,2022年將提供一個反思的機會,反思澳大利亞應如何在不削弱與美國的安全夥伴關係的前提下,更好地發揮本地區中等強國和誠實中間人的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