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行業鉅變!AMD宣佈350億美元收購賽靈思

作者: 李娜

[ 按照目前雙方的股票交易價值,該項收購金額預計達到500億美元。 ]

美國時間2月14日,AMD宣佈以全股份交易(all-stock transaction)方式完成對賽靈思(Xilinx)的收購。收購完成後,賽靈思股東將以每股賽靈思普通股換取1.7234股AMD普通股,賽靈思普通股將不再在納斯達克股票市場上市交易。

此項收購於2020年10月27日宣佈,AMD將以總價值350億美元的全股票交易收購賽靈思。按照目前雙方的股票交易價值,該項收購金額預計達到500億美元。AMD也將成爲全球市場中能夠同時提供CPU、GPU和FPGA三種產品的芯片廠商。

前賽靈思首席執行官Victor Peng將加入AMD,擔任新成立的自適應和嵌入式計算事業部(AECG)總裁。

在業內看來,這一併購的結束也意味着全球半導體巨型併購潮將告一段落,嚴苛的全球芯片廠商合併案監管審查以及半導體增速週期放緩,將使更多的巨頭轉向“捕捉”市場上的中小芯片公司。

併購後仍需時間整合

在2014年上任的首席執行官蘇姿豐的帶領下,AMD在過去幾年扭轉頹勢,從多年的競爭對手英特爾手中搶下更多份額。

調研機構Mercury Research發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AMD處理器市佔率已達到創新高的25.6%,其中包括遊戲機用的定製芯片以及物聯網半導體。雖然英特爾的芯片仍佔據市場主導,但已不具備曾經的技術優勢。

而AMD的市場份額提升離不開過去的一個決定,將芯片製造業務外包給臺積電。與英特爾近年來10nm難產不同,只做芯片代工的臺積電早已經大規模出貨5nm產品。

技術的領先也爲AMD贏得了更多的客戶。從2020年三季度開始,微軟Azure將AMD產品部署到18個地區和9個可用區,並推出了由第二代EPYC處理器驅動的新數據分析服務;亞馬遜推出了多個新的高性能AMD案例,而谷歌則宣佈其雲端保密虛擬機普遍可用,該虛擬機由第二代EPYC處理器獨家提供。

但想要在數據“石油”時代獲得更大的份額,AMD還需要尋求更多的業務機會。

“AMD如果要跟英特爾或者英偉達抗衡,必須要做一些收購。”一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現在AMD光靠CPU和GPU,在很多市場上的競爭力比較有限,尤其在AI的一些應用上。所以AMD收購賽靈思也是合理的,因爲賽靈思這幾年在AI的推理側佈局非常積極,而且賽靈思在5G網絡、工業自動化、自動駕駛等領域都有不錯的表現,可以擴展AMD的業務。”

此外,作爲FPGA的領頭羊,賽靈思的商業價值也在過去幾年顯現出來。

FPGA是在PAL、GAL等可編程器件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產物。它是作爲專用集成電路領域中的一種半定製電路而出現的,既解決了定製電路的不足,又克服了原有可編程器件門電路數有限的缺點。目前全球主要玩家包括賽靈思、Altera、Lattice(萊迪斯)和Microsemi(美高森美)。即使是英特爾等芯片巨頭在設計CPU等芯片時,都會先在賽靈思的FPGA上仿真後再流片(指試生產)。

在最新的表態中,蘇姿豐對上述收購案表示:“賽靈思領先的FPGA、自適應SoC、人工智能引擎和軟件專業知識將賦能AMD,帶來超強的高性能和自適應計算解決方案組合,並幫助我們在可預見的約1350億美元的雲計算、邊緣計算和智能設備市場機遇中佔據更大份額。”

不過,也有業內機構認爲,AMD收購賽靈思後如何整合以實現1+1大於2的效果並不容易。

TrendForce集邦諮詢認爲,雙方合併後產品的定位、研發資源分配還是開發工具與軟件庫的整合,都需要通過既有人員的溝通與討論才能得以發揮綜效。其中,開發工具與軟件庫等軟件資源的整合相當困難,必須兼顧CPU、GPU與FPGA三者的特色,因此AMD若要達成此目標將面臨不小的挑戰。

巨型併購潮告一段落

在合併賽靈思完成後,AMD成爲繼英特爾後又一家兼具CPU、GPU、FPGA三大產品線的超大型半導體廠商,並且在數據中心領域直接與英偉達、英特爾抗衡。

但在業內看來,這一併購的結束意味着全球半導體巨型併購潮將告一段落。

中國臺灣一半導體分析師對記者表示,近年來,全球貿易摩擦升級,各國紛紛推出保護本土技術的策略,對芯片廠商合併案的監管審查也日益嚴苛,在此背景下,全球巨型收購案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此外,併購減少的另一方面原因則是併購交易的過程十分燒錢,並且持續週期較長。

可以看到,2月8日,英偉達正式終止了以660億美元收購芯片設計公司ARM的交易,從而結束了爲期18個月的監管審查程序。在審查階段,該收購案遭到了高通、谷歌、微軟等公司的反對,原因是擔心英偉達會阻止其他芯片製造商繼續使用ARM的技術。

此外,對半導體市場的衰退擔憂也影響着巨型投資的速度。

諮詢機構IC Insights數據顯示,疫情穩定後,2020年全年半導體的併購價值躍升至1179億美元,創下歷史最高年度紀錄,僅在2020年9月至12月期間,半導體併購交易總額就達到了945億美元。但這一趨勢延續到2021年上半年,隨後有所放緩。

IDC則預計,半導體行業將在2022年中達到平衡,隨着2022年底和2023年開始產能大規模擴張,2023年或將出現產能過剩。

告別了規模追逐戰,更多的半導體巨頭進行分散投資,開始捕捉眼下中小半導體公司以達到技術上的互補。

15日就有消息稱,英特爾正在尋求以60億美元收購以色列芯片公司Tower半導體,該交易最早可能在本週宣佈。

上述分析師對記者表示,龍頭企業爲實現規模經濟和降低成本,會持續開展出於戰略整合目的的國際併購。同時,隨着產業進入後摩爾時代,企業也會加快佈局新興市場,細分領域競爭格局加快重塑,圍繞物聯網、汽車電子、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領域的中小型併購將依然活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