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汽車出行產業,錢將越來越難拿,但機會點仍非常之多。2022年的汽車出行產業,錢將越來越難拿,但機會點仍非常之多。

來源:億歐汽車

文|張宇喆

ID:EO-AUTO

題圖|Pexels

2021年,中國汽車出行產業一邊享受着市場回暖帶來的利好,一邊遭受着缺芯危機帶來的痛苦。在此背景下,2021年的中國汽車出行產業仍在多個維度取得了新突破。

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在2021年實現同比增長160%至352萬輛,市場滲透率也達到了接近15%的水準。而在2020年,新能源汽車在中國汽車市場的滲透率僅爲5.8%。

同樣在2021年,自動駕駛產業鏈逐漸成熟,上游核心傳感器廠家不斷湧現,下游場景解決方案提供商也紛紛開始商業化落地。

得益於市場的飛速發展和智能化帶來的變革,整個汽車出行產業在資本市場也獲得了大量關注。二級市場方面,汽車出行相關產業的多個板塊創下了歷史新高。在一級市場,大量資金湧入相關產業的各個鏈條中。同時,大量優秀人才選擇汽車產業作爲切入點進行創業、創新。

億歐數據顯示,中國汽車出行相關產業在2021年共出現405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金額高達2771.51億元。

轉眼間,2022年走過了自己生命的前10%。相較於2021年,中國汽車出行產業在這一年又將出現哪些變化?資本的目光又將聚焦在產業的哪些細分領域?

億歐汽車將這些問題拋向了光速中國、藍馳創投、恆旭資本、博原資本、辰韜資本等五大汽車產業頭部資方的最高領導層。從他們的回答中,一幅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機會”點陣圖正逐漸清晰起來。

藍馳創投:產業鏈分工有望出現解耦

“2021年是汽車出行產業‘里程碑式’的一年,很多方向都出現了巨大的變化。”藍馳創投管理合夥人朱天宇表示,“我們深刻地感受到,這個行業正走向一個新階段。”

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佔有率在2021年出現了飛速提升。這一現象不止發生在中國,也同時發生在北美和歐洲市場。資本市場,汽車出行產業誕生了多起億元級甚至十億元級別的單筆投資,賽道的投資門檻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資本市場和行業熱潮下,朱天宇認爲,汽車出行產業在2021年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比如,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的發展速度和市場增長速度的脫節愈發明顯,乘用車高等級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進入瓶頸。

朱天宇認爲,2022年,汽車出行產業還是會繼續快速發展,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汽車流通和自動駕駛方面:

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品牌和車型上會更加百花齊放,會有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產品滿足用戶的需求,並有望誕生一些新的、更加高效的商業模式。

在汽車銷售領域,隨着新能源汽車品牌不斷增加,汽車銷售方面的競爭也會越來越大。在汽車的流通、貿易等渠道側有望出現創新機會。

在自動駕駛層面,會有更多自動駕駛車輛投放在道路上,相關技術有望實現常態化穩定運行,推動商業化落地閉環的打通。

基於對行業的預判,藍馳創投在2022年的汽車出行產業會重點關注方向將有所調整。

隨着汽車出行產業逐步走向智能化和電動化的方向,整個行業的產業鏈的分工會有調整,包括整車的設計、製造和加工等。據藍馳創投預測,隨着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會有一些產業鏈分工會出現解耦,而解耦部分將成爲其關注重點。

在新能源汽車飛速發展的同時,新能源基礎設施也將迎來創新的沃土。未來,在充電樁高效利用、換電模式創新、電池梯次利用,甚至電池技術創新等相關領域,藍馳創投也將投入相當大的精力。

而在整車智能進化方面,藍馳創投也發現了先進傳感器帶來的兩大新趨勢:一個是感知能力提升推動的汽車自動化發展;另一個則是座艙智能化帶來的人機交互體驗提升。

“智能電動汽車時代,超強的能源供給、算力供給和有待重新定義的座艙空間疊加之下,汽車出行產業必將出現不少有意思的事情。”朱天宇表示。

光速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或超20%

與藍馳創投相似,光速中國在2022年的汽車出行產業投資方面也將目光投向了新能源和智能化相交融的方向。

2021年12月,新能源乘用車在中國汽車零售市場的滲透率高達22.6%。就在一年前,這一數據僅爲5.8%。讓光速中國合夥人高健凱感到振奮的是,不止是特斯拉、蔚小理這些造車新勢力,以比亞迪爲代表的傳統車企新能源汽車銷量也處於高速增長中。

談及2021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高健凱眼中的變化不止於數字:“這一年,新能源在汽車產業真正完成了從飽受質疑到全面擁抱的轉變。”

在此之前,從產品質量到交付能力,再到商業模式可行性,新能源汽車產業一直在爭議中前進。而在2021年,一直看衰純電動汽車的豐田都開始全面擁抱電動化。

據光速中國預計,2022年,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的市場滲透率有望從2021年的接近15%提升至20%以上。

“隨着市場滲透率的繼續提升,新能源汽車企業會繼續以用戶的自我認知定位差異來做品牌區隔。”高健凱認爲,一些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在2022年將迎來機會點。

新能源乘用車的產銷量提升將帶動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成本下降和智能化水準提升。這也給了新能源商用車新的機會。

光速中國投資的前晨汽車就是一家看到新能源商用車機會的企業。前晨汽車通過提升新能源卡車的智能化水準,幫助貨車司機及物流公司降低運營成本來實現與客戶的共贏。

隨着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不斷成熟,光速中國認爲,未來最大的產業創新將會來自上游零部件產業。在2022年,汽車功率芯片將是該機構重點關注的上游芯片領域之一。

“未來,汽車功率芯片將會從傳統的硅芯片轉爲碳化硅芯片。”高健凱表示。

相比於傳統硅芯片,由碳化硅芯片驅動的新能源汽車能將能量損耗降低至此前的五分之一左右。據高健凱預計,憑藉更高的能源轉換效率優勢,碳化硅芯片將會在充電樁、車載充電器、逆變器等新能源汽車高壓充放電環節獲得大量市場機會。

目前,光速中國在碳化硅芯片領域已經佈局了龍頭企業瞻芯科技。不止於這一領域,該機構未來將長期關注更多新能源產業相關核心上游技術。

“我們相信,新能源產業革命不只發生在汽車領域,而是會帶動更廣泛的產業升級和變革。”高健凱表示。

恆旭資本:尋找“綠色”的力量

“對於汽車行業而言,以電動、智能、網聯爲主要特徵的新動能,正在開啓汽車工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上汽恆旭資本董事長陸永濤表示。

2021年,恆旭資本已經在包括半導體、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在內多個領域佈局了接近20家企業。其中包括芯旺微、智芯半導體、捷氫科技、智己汽車、Momenta、經緯恆潤等多個企業。

陸永濤表示,在包括2022年在內的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恆旭資本都將繼續堅持“電動化、智能網聯化、共享化、國際化”新四化發展機遇,以便爲母公司上汽和整個汽車出行產業的中長期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

然而,除了上述領域外,恆旭資本還將目光投向了“雙碳”方向。

陸永濤認爲,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高速增長和自動駕駛產業鏈的不斷成熟都離不開“雙碳”的貢獻。在他看來,正是汽車出行產業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轉型的道路給了相關產業以重要發展機遇,而“雙碳”目標的提出也對包括汽車業在內的中國多個產業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

據恆旭資本預計,汽車行業將於2022年在綠色交通、清潔能源、節能減排、先進製造、前沿科技等領域出現重大進步或變革。而該機構也已將“環境、社會及治理”(ESG)的綠色發展投資理念作爲重要因素納入投資策略的制定之中。

成立至今的不到三年時間裏,恆旭資本已在推動綠色產業發展方面有多項佈局,總投資額超過百億元。該機構在綠色交通領域已投資了智己汽車、哈囉出行、通行寶等企業,而在清潔能源領域也投資了紫江新材、本松新材、國富氫能、捷氫科技等企業。

新的一年裏,恆旭資本還將繼續加大在綠色可持續發展方面進行投資佈局。同時,該機構還計劃提升自身在產業賦能方面的能力。

2021年,恆旭資本剛剛成立了一個匯聚了恆旭資本投資生態圈的企業家、創業者和行業專家的信息交流平臺——“恆友匯”。這一信息交流平臺的推出是爲了幫助投資生態圈的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公司建立深度聯接,以獲得更好的業務發展和資源協同。

博原資本:尋找汽車軟件的下一個巨頭

與2019年成立的恆旭資本相比,全球頭部汽車供應商博世在華推出的博原資本更加年輕。

近年來,在汽車產業走向電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向的過程中,已經有一批新興中國企業在技術落地方面引領了世界潮流。同時,以造車新勢力爲代表的中國車企崛起和疫情等因素導致的本土化生產率提升,給相關產業鏈的國內新興玩家提供了大量機會。

博原資本董事長兼管理合夥人蔣紅權認爲,隨着產業新浪潮的繼續擴張,很可能在一些細分市場批量化出現世界級的中國公司。

提前發掘具備世界級公司潛質的中國初創企業就成了博原資本的重要任務之一。作爲博世創投的重要補充,剛剛於2021年9月成立的博原資本在華擁有更加自由的決策機制和更廣闊的投資範圍。

在尋找世界級企業潛質的項目時,博原資本將以兩大重要標準進行項目篩選:一方面是技術壁壘,另一方面則是商業化落地能力。

就在2022年1月,博原資本正式宣佈對車載芯片製造商黑芝麻智能、汽車“滑板底盤”製造商悠跑科技的佈局。

據蔣紅權透露,博原資本還有多個儲備項目將會在2022年適當的時間陸續對外發布。但他同時強調,比起數量,該機構更看重是否符合標準。

隨着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臨近,博原資本在2022年也將提升在汽車軟件方面的精力投入。

“汽車軟件領域的發展潛力是非常巨大的,可能對整個汽車產品未來的變化產生決定性影響。”蔣紅權表示,“但整個行業的結構性調整還需時間,我們仍在等待行業內出現巨頭級企業。”

在汽車軟件領域,應用層軟件和底層操作系統層面都是博原資本關注的方向,只是角度將有所不同。在應用層將更看重與博世的互補性,在底層軟件則將從去中心化軟硬件架構的中間件等方向着手。

汽車相關業務在博世集團的營收佔比約爲60%,剩下的40%由其他業務線構成。在2022年,博原資本也將開始在中國市場關注汽車以外的行業,包括製造業、工業軟件、物流等等,甚至可能涉及量子計算等更加前瞻的領域。

辰韜資本:特定場景L4自動駕駛即將商業化落地

與博原資本相似,“軟件定義汽車”也是辰韜資本在2022年的重要關注方向。不同之處在於,後者關注的汽車軟件將更聚焦於AI方向。

在辰韜資本執行總經理賀雄松看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是當前最具想象空間的賽道之一,而AI產業也是,所以二者的結合點無疑會讓人更加興奮。

目前,新能源汽車與AI的最主要結合點就是“智能駕駛”。賀雄松認爲,智能駕駛的商業化落地場景多樣且空間巨大,而天花板級的系統複雜性讓該賽道聚集了極高密度的人才,能夠在如此複雜賽道成功的企業拓展業務邊界也將變得更加容易。

從投資角度來看,智能駕駛是一個有望出現“超級獨角獸”級別企業的賽道,投資回報率極其可觀。同時,看懂智能駕駛賽道,需要對其中各個零部件、技術原理進行深入瞭解,將有利於投資人此後將關注度延續到整個AI領域。

目前,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在乘用車市場的裝載率也已非常高。而在包括礦山、港口、園區物流在內的一些特定場景,L4自動駕駛技術已經進入了商業化落地的前期。

賀雄松認爲,ADAS在2022年的乘用車市場滲透率將進一步提升,自動駕駛行業標準也將不斷完善,行業的產業鏈分工將更加體系化。他同時表示,一些特定場景下的L4自動駕駛有望在不久的將來真正實現大規模商業化,但是否在2022年仍未可知。

賀雄松預計,在一些特定場景完成落地後,L4自動駕駛技術也有望在5~10年內實現幹線物流場景下的初步商業化落地,而乘用車市場的落地將會更晚一些。

基於上述判斷,辰韜資本在2022年將會持續關注自動駕駛在特定場景的商業化落地,並不斷髮掘相關技術的本土化替代機會。

“自動駕駛的本土化替代機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明顯。”賀雄松表示,國外傳統tier1在相關領域的準備明顯不如國內企業充足。據其觀察,車載芯片和一些與汽車安全相關的不少智能汽車核心部件都出現了被中國企業替代機會。

結語

在與五大投資機構最高層領導的溝通中不難發現,汽車產業投資圈正在悄悄發生着變化。

從投資方向來看,電動化、智能化仍會是汽車產業的熱點賽道。與此前不同的是,更多投資者在2022年將目光投向更上游、更跨行業的方向,比如芯片、能源、軟件等。

在億歐汽車與投資人的交談中,“產業分工重塑”“本土化”相關話題被不止一位投資人提及。可以看出,涉及汽車產業鏈分工重塑、新興技術本土化方面的公司將在2022年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身爲中國第一大汽車集團上汽的投資機構,恆旭資本對“碳中和”方向的高度重視十分值得關注。這一方面意味着汽車產業在碳中和方向的責任之重,另一方面也代表着產業在應對碳中和方面的壓力之大。

在提到投資決策時,技術壁壘、商業化能力在投資人眼中的重要程度不斷提升。主要依靠創始人或團隊背景的方式在2022年已經很難再打動投資人。

2022年的汽車出行產業,錢將越來越難拿,但機會點仍非常之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