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佘曉晨

除了火遍全國的冰墩墩,虛擬人也成爲這屆冬奧會的一大亮點元素。

以體育明星谷愛凌爲原型的數智人Meet Gu最先亮相。在2月5日谷愛凌首秀、2月7日谷愛凌首金的兩天裏,Meet Gu出現在咪咕冬奧演播室與主持人互動,用1:1的還原展示了虛擬動態形象。

同樣在冬奧會登場的還有“3D虛擬冰冰”、AI虛擬氣象主播“馮小殊”等,分別以央視記者王冰冰和“中國天氣”主持人馮殊爲製作基礎。爲人熟知的虛擬歌手“洛天依”也在奧林匹克文化節中獻唱。

虛擬人在不同場景下“各司其職”,讓冬奧會成爲行業應用的一次大型試驗田。

互動性已經成爲每個虛擬人的標配。以“3D虛擬冰冰”爲例,和以往相比,“3D虛擬冰冰”身形更加立體化,聲音、語氣、肢體動作等也更爲豐富,在外表、行爲、交互上具備多重人類特徵。此外,科大訊飛推出了《冰冰帶你說冬奧》專屬H5,通過點擊屏幕,用戶可以與屏幕裏的虛擬冰冰互動。這其中涉及的技術不只是3D建模,還有語音合成、AI驅動口脣表情合成、虛擬人肢體動作控制等技術,不再侷限於單一的仿真。

如果說谷愛凌和王冰冰的數字人只是激發了人們與虛擬人互動的興趣,另一些虛擬人則在冬奧中發揮更爲實際的效用。

2021年11月,百度智能雲和央視聯合推出“AI手語主播”。在這屆冬奧會中,這位虛擬主播通過AI技術爲聽障用戶提供手語服務,發揮了人工手語主播的作用。

和超寫實數字人相比,虛擬手語主播的形象談不上逼真,但背後涉及的AI技術相對複雜。

據瞭解,該虛擬人基於百度的智能數字人平臺曦靈打造,採用自研的語音識別、機器翻譯等人工智能技術。

百度需要構建出⼀套手語翻譯引擎,從而實現字及音視頻內容到手語的翻譯。之後,再通過專爲手語優化的自然動作引擎進行虛擬形象的驅動,將手語實時演繹爲數字人的表情動作。

這也體現出虛擬人行業的一種發展趨勢:在文娛互動之外,虛擬人“從外表走向內心”,疊加更多技術爲垂直領域服務。

AI虛擬氣象主播“馮小殊”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是一個由中國氣象局華風氣象傳媒集團聯合微軟小冰公司共同創造的虛擬人,製作伊始,“馮小殊”就以“中國天氣”主持人馮殊爲訓練目標,依託小冰框架數字孿生虛擬人技術構建而成。

小冰方面稱,在技術方面,“馮小殊”結合了小冰深度神經網絡渲染技術(Xiaoice Neural Rendering, XNR)及小樣本學習技術,將整體自然度提升至與真人難以分辨的程度,訓練週期僅爲一週。

結合語音專家模型、嘴型專家模型及人臉渲染專家模型的訓練,“馮小殊”準確學習了馮殊本人的嘴部動作、眼部及臉部肌肉之間的協同關係,最終呈現出自然、逼真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虛擬人的製作均有科技大廠的身影,包括阿里、科大訊飛在內的公司,都爲冬奧會特別定製了虛擬人。

當然,這首先是出於冬奧會本身的重要性。而技術和應用的逐漸成熟,則爲這場虛擬人的集中亮相做了鋪墊。

2021年,得益於“元宇宙”概念的火爆,面向C端和B端的虛擬人公司逐漸從幕後走向臺前,上述大廠也競相入局。頭豹研究院的數據顯示,當前虛擬數字人市場規模已超過2000億元,預計這一數字到2030年將達到2703億元。

但從產業出發推動虛擬人應用落地並非易事。有虛擬人行業的創業者曾向界面新聞表示,國內市場中,大部分公司對於虛擬偶像、虛擬人甚至虛擬內容的認知停留在“產業+虛擬”的階段中,未來更大的生意應當在“虛擬+產業”方面,這是一個更加長線的過程。

從製作技術本身來看,不同公司存在諸多差距,不是每個虛擬人都能逼真如人類。除了建模、動捕等,AI技術也是決定未來虛擬人成熟程度的重要因素。這一點上,微軟小冰、百度、阿里等公司具有較長時間的積累,但光靠大廠還遠遠不夠。

此外,說服更多產業應用虛擬人則是又一難題。

中信建投證券在研報中指出,海外虛擬人公司的底層技術相對發展較快,在CG、驅動等方面更具優勢,而國內虛擬人類型更加多元化,在觸達用戶的廣度上更具優勢。虛擬人在此次冬奧會的亮相或許是一個起點,未來能否延續更多產業化的應用,還要看技術和商業化的雙重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