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1月全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0.9%,環比由上月下降0.3%轉爲上漲0.4%。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同比上漲9.1%,環比下降0.2%。

CPI主要受食品價格下降影響,豬肉價格同比降幅擴大、鮮菜價格由升轉降等導致食品價格跌幅進一步加深,其中豬肉價格同比下降41.6%,影響CPI下降約0.96個百分點;鮮菜價格下降4.1%,影響CPI下降約0.10個百分點,帶動跌破“1”的區間。

由於1月處於春節前,價格環比也較爲乏力,這被認爲是消費尚待進一步提振的證據,部分地方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重要原因。此外,去年10月入秋後,全國各地蔬菜因天氣等因素導致供給不足,價格上漲較大。爲了穩定蔬菜價格,各地加大了蔬菜種植的力度,確保了春節期間蔬菜供應充足,也抑制了鮮菜價格的上漲。再加上生豬出欄量增多,豬肉供應充足,也使得1月份CPI漲幅回落。

PPI同比漲幅自去年10月觸及13.5%的高位後轉入下降通道,今年1月已經降至9.1%的半年低點,降幅比上月收窄1.0個百分點。這個拐點與中國政府在去年10月開始執行煤炭保供穩價政策有關。相關政策有效地提高了煤炭供給,緩解了電力緊張狀況,導致煤炭價格持續下降以及相關下游產業的價格持續回落。從數據看,今年1月煤炭開採和洗選業上漲51.3%,回落15.5個百分點;石油煤炭及其它燃料加工業上漲30.1%,回落6.3個百分點。但是,上游石油價格受國際傳導影響有所上漲,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價格由上月下降6.9%轉爲環比上漲2.6%,此外,國際有色金屬價格上行,帶動國內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價格上漲0.8%。目前,中國政府加大了對煤炭、鐵礦石等市場的監管,避免擴大基建投資刺激資本炒作上游商品,推動PPI繼續上漲,影響製造業生產。

從整體趨勢看,由於去年基數較高,今年中國經濟即使穩定運行也會在數據上表現爲前低後高,不能僅僅歸因於消費疲弱。但是,我們也從消費數據中看到亟待提振的部分,由於散發疫情因素,影響了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從而減少了部分消費,增加預防性儲蓄。消費的疲弱又會影響到一些企業和個人的收入,進一步制約消費增長。此外,房地產投資下行會帶動鋼材、有色、水泥等傳統產業產出下降,但擴大基建投資與保障房建設會緩衝這種下行壓力。因此,從趨勢上看,PPI存在下行的趨勢,主要是由於上游供給的改善以及下游消費有待提振、出口回落等因素。

歐美國家目前正在遭受強大的通脹壓力,這種壓力主要來自供給端。中國的物價環境相對更好,從長期看,通脹的可能性越來越低。這給中國提供了一個實施更爲積極的宏觀經濟政策的窗口,使得目前的穩增長政策缺少掣肘因素。此外,中國自疫情暴發以來,持續在強化初級產品供給保障工作,因此雖然國際糧價也在攀升,併成爲衆多發展中國家通脹的主要動力,中國糧食價格始終保持穩定。中國政府只要保障好諸如煤炭、糧食等商品的供給,確保鐵礦石等礦產的價格穩定,就可以避免因爲短缺引發的通脹和生產資料價格無序上行。

我們還要關注城市服務業價格問題。疫情暴發以來,由於國際旅行受限,國內高端服務業需求上升,帶動價格上漲,而部分服務業因疫情防控等因素需求減少,一部分勞動力供給退出市場,一些剛性服務需求項目價格上升較多,部分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部門往往以漲價彌補損失,比如今年春節期間的電影票漲價現象。服務業結構性分化以及部分供給退出,可能會影響服務業價格趨勢,並表現在收入分配與消費等方面,需要進一步觀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