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個超級工廠落戶上海後,特斯拉中國第二工廠的選址成爲業內關注的焦點。

日前,由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的官方微信公衆號“遼寧發佈”推送的一篇名爲《瀋陽市大東區“五抓”並舉 爭當振興發展排頭兵》的文章中提到:“結合文官片區城市更新,拉開工業發展空間,爲特斯拉等重大新能源整車項目落地奠定基礎。”

上述消息一出,外界紛紛解讀爲特斯拉中國第二工廠將落戶瀋陽。不過,該消息很快就被否認,同時“遼寧發佈”公衆號也刪除了相關文章。

目前,除瀋陽外,廣州、深圳、青島、宜賓、重慶、合肥、武漢、西安8個城市均與特斯拉中國第二工廠項目傳出“緋聞”。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第一時間也向特斯拉中國方面進行覈實,截至發稿,對方未給出回應。

“主機廠選擇工廠落戶城市主要考慮的是當地產業鏈配套是否完善、市場需求是否旺盛,以及地方政府給予的包括土地、稅收等支持政策力度的大小。”2月16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祕書長師建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上海能給出足夠有吸引力的政策支持,特斯拉再次落戶上海也並非沒有可能性。

產業鏈配套、地理位置等或成落戶關鍵

自投產後,上海超級工廠產能和特斯拉在中國的市場規模均處於快速提升狀態。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共交付48.41萬輛,同比增長235%,佔特斯拉年度全球總交付量的51.7%。2021年,中國被特斯拉確定爲其主要製造和出口中心

最新數據顯示,1月,特斯拉中國新車交付量約爲5.98萬輛,延續了2021年高產能水平。其中,特斯拉中國新車出口量超4萬輛,佔比超67%。

目前,特斯拉有兩個已投產的生產基地,即弗裏蒙特工廠和上海超級工廠。此外,特斯拉還有奧斯汀超級工廠和柏林超級工廠待投產。在今年1月份舉行的特斯拉財報電話會議上,特斯拉CEO馬斯克公開表示,公司正在爲新工廠進行選址,今年年底可能會有相關信息公佈

在外界看來,特斯拉選擇在中國建設第二工廠是其吸取了上海超級工廠帶來的經驗——越接近當地市場,對生產越有利。同時,本土化生產更有利於企業控制成本。

汽車行業分析師田永秋認爲,特斯拉中國第二工廠選址主要會考慮三方面因素:一是地理位置的便利性,評估是否便於其出口和銷售;二是當地產業鏈配套是否完善;三是當地給予的政策優惠條件是否足夠吸引

“利益最大化”是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祕書長崔東樹對特斯拉中國第二工廠選址給出的評價。“對於特斯拉來說,當地產業鏈配套是否完整,是其選址首要考慮的問題。因爲降低成本,使利益最大化,是包括特斯拉在內所有企業所追求的。”崔東樹表示,即使地方政府能給予最大的政策支持,如果沒有完整的產業鏈配套跟上,會讓企業生產被動,無形中增加生產製造成本。

而當地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培育情況和需求以及進出口的便利性,也是特斯拉選擇工廠的兩大因素。對於此次與特斯拉中國第二工廠傳“緋聞”的九大城市,崔東樹認爲,結合出口地理優勢和產業鏈配套情況,華東、華南的港口城市可能會是特斯拉中國第二工廠選址的首選

田永秋也表示,特斯拉中國第二工廠或將重心放在沿海港口城市中。按照慣例,美國企業的出口方式更多選擇的是海運方式。“如果上海能給出同等的政策優惠條件,特斯拉選擇在第一工廠旁邊擴建第二工廠也有可能。”田永秋說。

地方招商引資與企業工廠落戶是雙向選擇

據悉,除上海臨港外,特斯拉在爲其中國首個超級工廠選址時,還與蘇州、廣州等多個城市傳過“緋聞”。

事實上,相較於其他“緋聞”對象,上海在產業鏈配套上並不是很完整,但其勝在地位置、政策力度、新能源汽車市場培育等方面。同時,上海市爲引進特斯拉在貸款、土地、稅率、現金補貼等方面給出了超市場預期的優惠,曾一度引熱議。

但特斯拉在獲得政策、資金支持的同時,也爲上海帶來了經濟效益,帶動了當地就業。在田永秋看來,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和車企工廠選址是雙向選擇,地方政府爲引進諸如特斯拉這類的“明星車企”時會給予最大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但也要求企業能夠爲其帶來實際業績,如帶動當地就業、提高稅收、吸引高精尖人才,以及吸引相關配套產業鏈企業大批入駐等。

據悉,上海已有數十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項目先後落地,新能源汽車成臨港新片區首個千億級產業。而藉助特斯拉,上海也成爲我國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城市。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上海以63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產量位居全國首位,新能源汽車產值突破1600億元,同比增長200%。其中,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貢獻了超過1500億元。

“好的企業引進,將爲當地政府帶動一批相關產業鏈配套企業的入駐。而相關產業鏈配套企業的逐步完善,也將吸引更多的企業和人才進入,提高當地就業率,從而形成正向循環效應,助推當地經濟快速發展。”田永秋說。

目前,特斯拉第二工廠落戶城市仍成謎,但可以肯定的是,特斯拉後續加註中國市場的投資只會越來越多。

記者|李星 編輯|孫磊孫志成 杜恆峯 易啓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