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可楊   

冬奧之後,楊冉作爲蘇翊鳴的經紀人,最大的工作量成了替蘇翊鳴婉拒代言。

谷愛凌、蘇翊鳴……新的運動員IP正在冬奧賽場上誕生,品牌代言蜂擁而來,谷愛凌的商業價值據報道已破億,站在運動員背後的體育經紀公司看似終於又迎來“大年”。

在上一個體育“大年”,蘇翊鳴的經紀人楊冉曾創立自己的體育經紀公司,她還記得那時資本的熱情:僅僅靠一份PPT,還沒看到業務,就能融到錢。但熱情過去後,市場迅速洗牌。

2021年、2022年,連續兩個奧運年,會否再度讓體育經紀公司迎來幾年前的盛況?楊冉覺得,資本正變得冷靜,國內職業聯賽的發展情況向他們澆下一盆冷水,Endeavor中國區CEO黃海晨覺得:“如果我們的繁榮僅僅和奧運、亞運、全運這些週期掛鉤的話,這本身並不會導致經紀公司的蓬勃發展,或者那片土壤不會出現。”

忙着拒絕代言保護IP,操盤手如何打造“蘇翊鳴們”?

1年多前,開始有品牌方找到楊冉想簽下合適的冬奧運動員代言,蘇翊鳴那時是她首選推薦的運動員,“如果信任我的話,他們現在就賭贏了。如果當時覺得猶豫的話,現在就在後悔,因爲那個時候的價格和現在已經天差地別。”

如今一年過去,她最多的工作成了替蘇翊鳴婉拒代言。

這是運動員與商業價值、品牌之間關係的一個切面,也是體育經紀公司與運動員之間關係的一個切面。品牌方循着媒體、公衆的眼光尋找合適的代言對象。而經紀公司需要做的,用黃海晨的話來說是:“我們之前要幫他出去找錢,現在要幫他say no。”

蘇翊鳴的經紀公司是全球最大體育娛樂公司Endeavor,這家公司的前身是以代理頂尖運動員著稱的體育經紀公司IMG。Endeavor中國區CEO黃海晨這樣描述他們的體育經紀模式:運動員靠着自己交出優異的運動成績單,從而影響自己的商業價值,進而經紀公司能夠和他緊密地合作、長期地綁定,幫運動員去創造更大的價值,同時收到公司自己的商業利益。

2015年7月31日,北京申辦冬奧會成功後,Endeavor意識到,冰雪運動可能是下一個發展契機,於是他們開始關注冰雪運動員。

2020年初,已經是Endeavor中國區經紀業務總監的楊冉接觸到了不到16歲的蘇翊鳴和他的家人。“他十一二歲時其實在雪圈已經很有名了,幾乎是橫掃國內的所有(比賽),只要他去參加,基本上冠軍就不會給別人。”看了幾次蘇翊鳴的訓練後,楊冉決定簽下他。“這個孩子有成爲巨星的潛質,因爲他真的是特別自律、特別特別的刻苦,他有那種爭勝心,滿足一切成爲一個優秀運動員的這些綜合條件。”

這之前,Endeavor還曾簽下後來同樣炙手可熱的谷愛凌,如今她的標籤是一名選擇代表中國隊出戰冬奧的天才少女,Endeavor當時簽下她,是否也是看中了谷愛凌身後的故事?面對這個問題,黃海晨說:“她(楊冉)今天會怎麼看中另一個9歲的小女孩,當時就是怎麼看愛凌的潛力的。”

不同於娛樂公司簽下當紅明星,黃海晨覺得在簽約運動員這件事上,由於很少有運動員能夠從事職業體育超過40歲,這導致運動員的經紀業務會從他們更小的苗子階段就進行關注。

在這些“更小的苗子”中,楊冉有一套自己的選擇標準:首要的是成績,在國際頂尖的成績;第二是成績的持續性,而不是拿了一個冠軍突然爆紅,然後銷聲匿跡;最後一位是運動員個人的綜合素質,包括Ta的形象、氣質、待人接物、情商以及表達能力等等。

體育界不缺“傷仲永”的故事,體育經紀公司的向前延伸,也很難保證100%得到回報。楊冉的說法是:“要尊重競技體育的不可確定性,我們不可能每個都賭贏。”

黃海晨則認爲,任何職業賽事或任何產業,其實永遠是一個金字塔,只有去幫助越來越多有潛力的人,將來纔可能會出現下一個艾瑪(2021年美國網球公開賽女單冠軍)。

體育明星出現後,在國內最常見的商業價值兌現方式是:商業代言、參加綜藝。

但黃海晨認爲,經紀公司應該做得更多。他繼續用蘇翊鳴舉例,“我們會替他想到18歲以後,28歲以後……在幫助他和陪伴他的過程中,給他很多建議、幫他去找適配的資源、(建議)他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大學去學習和退役以後怎麼去發展等等。”

黃海晨覺得,經紀公司要做的,是幫助他們去開發可能的商業價值,以及在他們有商業價值的時候,幫助他們去保護自己的價值,而不是去考慮怎麼讓運動員在當運動員的時候,一定要有極大的商業價值。

也就是說,經紀公司打造運動員IP的模板是這樣的:挖掘潛力運動員簽約、在運動員巔峯期時既開發又保護好運動員的商業價值、幫助運動員規劃好退役後的發展路徑。

靠PPT就能融資不再有,冬奧後難有資本熱?

由於缺乏優質、“全民”性的職業聯賽,無法讓運動員常年通過賽事曝光,因此在國內“體育大年”時,會誕生最多的新明星運動員,並迎來運動員代言的高峯期。

從里約奧運會的傅園慧,到東京奧運會的全紅嬋,再到北京冬奧會的谷愛凌、蘇翊鳴。運動員們在場上拼搏出成績以後,品牌代言也隨之接踵而至。

據《新京報》報道,如今谷愛凌一個新代言的費用,已經由2021年前的100萬美元上下,增長到稅後在250萬美元左右,相當於人民幣1500多萬元。平均一個代言按150萬美元來算,谷愛凌的20多個代言,將給她帶來大約3500萬美元收入,摺合人民幣約2.2億元。

蘇翊鳴身上的商業價值也正攀向高峯。黃海晨很樂觀,他看好“3億人蔘與冰雪運動”帶來的長期效應、看好單板滑雪項目的商業潛力與價值以及蘇翊鳴未來的實力。“我們希望能夠幫助他,是不斷增強他在職業領域裏面的長期發展和競爭力,他自身的競技水平和成績。(屆時)商業價值以及商業潛力自然而然會來。”

這個奧運週期下,各大品牌熱火朝天地簽下一個又一個運動員,熱情似火的另一面,是體育經紀公司可能很難再迎來里約奧運會後那樣的、受資本市場偏愛的盛況。

在那個奧運週期之前,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把體育產業作爲綠色產業、朝陽產業進行了扶持和培育。同時,當時恰逢社交媒體火熱之年,助推了一批傅園慧這樣的運動員走紅網絡,聚光燈下,體育經紀行業一片繁榮。

楊冉也在那時投身體育經紀行業創業。當時,她的公司成功完成了兩輪融資,“在我看來就是我身邊的朋友誰隨便拿個PPT都能融到錢——你業務還沒看着,只要有PPT(就行)。這麼多年過去了,可能當時拿到融資的那些公司90%已經不在了。”

這次冬奧會之後,楊冉卻覺得,體育經紀行業期盼的資本熱或許暫時不會到來。

“資本會越來越理智。”黃海晨補充說道,如果國人對於體育的關注或者體育運動員的價值僅和奧運週期相關——而且奧運週期中大部分的競賽項目不是職業化的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會有很多商業化經紀公司誕生或發展起來。

職業聯賽是關鍵。

黃海晨覺得,只有當人們再問到“體育經紀公司會否蓬勃發展”時,前綴不是“奧運大年”、“體育大年”,而是換成“中超聯賽煥然一新、CBA蓬勃發展、lpl聯賽(英雄聯盟職業聯賽)的商業價值超過了足球聯賽、有新的職業聯賽湧現……”時,市場化的體育經紀公司纔會發展、繁榮。“但如果我們的繁榮僅僅和奧運、亞運、全運這些週期掛鉤的話,這本身並不會導致經紀公司的蓬勃發展,或者那片土壤不會出現。”

打造下一個巨星,體育經紀業還缺什麼?

不同體育項目的職業化進程,關乎着體育經紀行業在中國的發展土壤。

但在體育經紀業內看來,即使是目前國內已經有些關注度的中超、CBA聯賽,同樣還沒有成爲一項完全成熟的職業聯賽。

體育迷和職業聯賽,都在等待下一個姚明、李娜、丁俊暉這樣的現象級體育明星。他們的出現對於職業聯賽發展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當丁俊暉橫空出世之前,很少有人會關注斯諾克項目;李娜拿到大滿貫之前,可能瞭解網球運動的人也沒有那麼多。“一個明星的誕生,它一定會對國家的這項運動發展有一個正向的引導,然後會鼓勵到更多的青少年。”楊冉說道。

“打造下一個巨星”,楊冉覺得這是所有體育經紀人的堅定目標。但她也承認這也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不是說我努力我就能培養出來一個巨星,像姚明、李娜、丁俊暉這樣的人太少太少了。”

而黃海晨則認爲這是一個概率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正向循環。

如果全中國才100萬個小孩去踢球或者在青訓體系裏面,你怎麼能夠再出一個范志毅?出不來的。但是如果中國有5000萬個小孩在踢球,一定會出下一個。”而在這其中,體育經紀公司可以起到作用——當一個明星出現時,幫助Ta全面拓展價值併成倍擴大影響力,從而正面積極地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個領域、幫助職業聯賽建立和發展。

經紀公司、賽事公司、聯賽本身、運動員,他們的目標其實是不斷創造一個又一個明星,從而帶動這項運動的——或者說聯賽的商業價值。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蔘與,就會有下一個更大的基數,這是一個正循環,是體育明星與職業聯賽的互相促進。“經紀公司不必也永遠不會肩負一個責任,但是它是這個環節當中很重要的一環。”黃海晨表示。

在這個正循環之外,楊冉覺得,這也能幫助體育產業吸引更多人才。她明顯能感覺到,這兩年突然有很多年輕人去向往這個職業,有很多實習生告訴她,他們因爲喜歡看籃球比賽、喜歡詹姆斯,所以想進入體育界。

黃海晨也認爲,體育經紀業務是一項服務型的業務,它基於整個體育產業的發展,尤其基於體育產業的職業化發展。

“只有這片土壤起來了之後,纔會出現體育經紀公司,不然你經紀個啥?”最後,黃海晨反問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