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這開年之際,央視財經《對話》爲大家帶來一期特別的策劃——《信心2022》,探尋中國經濟在這一年發展的信心和定力。

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雖然受到了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帶來的巨大壓力,中國經濟總體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實現了8.1%的經濟增速。在全球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下,中國經濟如何持續激發發展的動力?

今天,《對話》深入中國企業界一線,對話了8位來自不同行業的企業家,涵蓋了農業、裝備製造業、機械製造業、建築建材、清潔能源和電力、消費電子、金融等關乎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

他們當中有服務實體經濟和鄉村振興的中央金融企業,有新能源裝機規模世界第一的電力企業,有多元化國際化的綜合性裝備企業,有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建材企業,有從事農業40多年的行業老兵,還有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努力尋找新機遇的製造業代表。

他們是分別是:

錢智民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 董事長

張曉侖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董事長

谷    澍 中國農業銀行黨委書記 董事長

周育先 中國建材集團黨委書記 董事長

董明珠 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

向文波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永好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

李東生 TCL集團董事長

2022年,他們有哪些期待?

他們心中的年度關鍵詞是什麼?

先看個短片瞭解一下吧!

董明珠、劉永好…八大企業家分享!與你有關→

他們的年度關鍵詞 

中國農業銀行黨委書記 董事長 谷澍:對於金融業來講,我想今年的關鍵詞和實體經濟的關鍵詞一樣,也是穩健。

金融的天職就是爲實體經濟服務,實體經濟好,金融就會發展得好,如果實體經濟不好,金融想獨善其身也是很難的。在今年這樣面臨三重壓力的情況下,我覺得金融更需要把自己的命運跟實體經濟的前途緊緊地綁在一起,要特別注意把握好微觀風險和宏觀風險之間的關係。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向文波:確實有一些不確定性,變數會多一些。

從去年4月份開始,工程機械行業進入了調整的時期。但我認爲還是充滿希望,希望在哪裏呢?一個是國家現在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決策,對我們來講是機會。另外則是雙碳下的新能源,產品的電動化,機會可能來得會更快,也會持續更長時間。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 劉永好:用關鍵詞來說就是壓力和困難,但是必須有信心。

我從事農業產業40多年來,酸甜苦辣什麼都經歷過,但我堅信農業產業是基礎產業,是老百姓都需要的產業。而現在農業產業正在進行轉型升級,從小散亂到規模化、規範化、科技化方向在轉,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機遇,要充滿信心,因爲這是未來。

信心的底氣從何而來?

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 董明珠:2022年,作爲一個企業來講,不是因爲外面難我們就難,其實還是要找突破。

如果家電行業明確規定有使用年限的限制,對我們這種創新企業有最大的好處。通過技術升級,十年換代,更多更高級的產品,既減少了資源消耗,又給消費者帶來更舒適健康的產品,這樣對兩者都有利。

TCL集團董事長 李東生:一定要敢於往前衝,上坡加油,追趕超越。

三重壓力都是存在的,主要是怎麼突破發展的困難,來保持企業的增長。需求收縮可以通過技術創新,通過新產品去創造擴大需求;國內需求不足,多在海外市場把握機會;像芯片供應不足,全球供應鏈的問題產生的影響,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去解決。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董事長 張曉侖:2022我覺得是壓力大,但是信心足。

我們中國的製造業已經發展到全球最大了。但是,農業機械整體水平在全球地位不高。我們很多作物現在沒有機械,還是靠人工。真正地實現農業機械化,我覺得迫在眉睫。

中國建材集團黨委書記 董事長 周育先:中央的經濟工作會議有一個總基調,是穩中求進,這也爲我們央企定下總基調。

我們通過創新去淘汰落後產能。比如如何能夠替代煤作爲燃料,比如說如何用原料去替代碳酸鈣的石灰石,從而降低生產一噸水泥的碳排放絕對值。並且充分利用水泥窯高溫的功能,去協同處置一些固體垃圾、醫用垃圾、生活垃圾。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大海之“大”,“大”在體量、實力和潛力上。

縱有疾風驟雨,也難掀起驚濤駭浪。

正如本期《對話》節目中嘉賓說的那樣,我們共同期待2022年中國經濟保持戰略定力,繼續穩步向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