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8年,地區經濟總量實現9.6萬億元

2014年2月26日,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到2021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合計已達9.6萬億元,是2013年的1.7倍,經濟總量不斷擴大。

到今年2月26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已經實施8年。2月25日,北京市統計局發佈相關報告。報告顯示,在京津冀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的同時,產業升級也在有序推進。目前,三次產業構成比由2013年的6.2:35.7:58.1變化爲2021年的4.5:30.6:64.9,服務業比重已經超過六成。

與此同時,居民收入穩步增加。2021年,京津冀三地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爲75002元、47449元和29383元,與2013年相比,年均名義增長7.9%、7.6%和8.6%。三地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自2018年以來持續縮小。

北京3756家企業遷移雄安,中心城區人口比重下降

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方面,北京全市累計退出一般製造業和污染企業約30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常住人口從2017年以來連續下降,2021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比重比2013年下降9.5個百分點。

這中間,“兩翼”發揮了重要作用。“一翼”爲北京城市副中心,隨着綜合功能的逐步完善,自2017年起,中心城區遷到副中心的企業數量持續增長,2021年通州區新設市場主體2.2萬戶,創5年新高;通州區常住人口占比較2013年提高2.1個百分點,GDP佔比提高到3.0%。

另外“一翼”爲雄安新區,目前已經進入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建設同步推進的重要階段。截至2021年6月,北京企業轉移雄安新區累計註冊3756家,中關村科技園在雄安新區設立分園,中關村示範區企業在雄安設立分支機構達到142家。2021年,雄安新區在建項目369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22.1%。

三地PM2.5平均濃度下降超六成,一年中超過260天空氣優良

京津冀三地在重點領域有諸多突破,比如產業對接、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

以產業對接爲例,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掛牌成立5年,通過與北京中關村示範區的緊密合作,目前累計註冊企業已經突破3000家,其中北京企業佔全部新註冊企業的1/3。2014年以來,北京輸出到津冀兩地的技術成交額累計達到1760.4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兩成。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投運是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的重要落地,2021年大興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已經突破2500萬人次。同時,京張高鐵、京雄城際、京哈高鐵等建成通車,京昆、京臺等高速公路也已通車,跨區域國省幹線“瓶頸路段”大部分已經消除。京津冀核心區1小時交通圈、相鄰城市間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

空氣質量不佳曾一度影響三地生產生活,在生態環境聯防聯治措施下,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持續下降,2021年爲36.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2.3%,三地全年優良天數均超過260天。2021年,北京、天津、河北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比2013年分別累計下降50.0%、40.6%和40.0%。

公共服務方面,跨區域組建16個京津冀高校創新發展聯盟,成立14個跨區域特色職教集團;不斷推進三地雙向轉診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截至2021年11月,臨牀檢驗結果互認醫療機構總數達到485家,醫學影像檢查資料共享結果機構達到239家,提升了三地醫療服務均衡化水平。

冬奧帶動三地冰雪熱,張家口正式融入首都1小時生活圈

在各類協同發展舉措的帶動下,三地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截至2021年底,京津冀地區共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89家,佔全國的12.4%。其中,北京有257家,居全國各省區市第6名;天津、河北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則實現翻倍增長,目前分別有130家和202家。

剛剛結束的北京冬奧會和即將開幕的北京冬殘奧會也爲三地協同發展帶來新機遇。“冰雪專線”京張高鐵建成通車,北京到張家口的車程由原來的3小時縮短至50分鐘,張家口市正式融入首都1小時生活圈。

冰雪經濟也跟着“火”了起來,截至2022年2月9日,張家口市累計簽約冰雪產業項目109項,落地項目88項,建成大型滑雪場9家。崇禮區僅上個雪季接待遊客246.2萬人次、收入20.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3%和87%。北京延慶區自申冬奧成功以來,共接待冰雪旅遊和冰雪運動遊客829.9萬人次,實現冰雪體育旅遊收入5.64億元。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