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做到了!这次,它们也“立功”了

闪闪发光的奥运五环从场地中央升起,主火炬“大雪花”缓缓落下,燃烧了16天的奥运之火渐渐熄灭……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这一刻落下帷幕。

过去16天,来自9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运动员在五环旗下奋力拼搏、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刷新了2项世界纪录和17项冬奥会纪录,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的成功实践。

以9金4银2,中国代表团刷新了单届冬奥会获金牌数和奖牌数两项纪录,名列金牌榜第3位,创造了新中国自1980年参加冬奥会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

开场迎客松,闭幕折杨柳。继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后,全世界再次见证了中华民族热情好客、包容开放的文化与品格,感受到“中国式浪漫”的格局与胸怀。这里发生的一幕幕动人场景成为拥抱未来的起点,“一起向未来”的愿景从中国走向世界。

为全面报道北京2022年冬奥会,参考消息报社派出13名记者组成前方报道团,于1月31日正式进入冬奥闭环。在过去的21天,他们记录下了奥运健儿们的夺金时刻、践行双碳目标而打造的奥运遗产、深受中外运动员点赞的保障服务、热情善良的志愿者以及卓越有序的组织工作,通过镜头带观众沉浸式体验了北京冬奥会独具匠心的比赛场馆。

他们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屏气凝神的专注、奋力冲刺的紧张、夺牌后的呐喊……这一幕幕动人的场景,通过参考消息前方报道团记者们的文字和影像,被永远地留存下来。

在满场的掌声与欢呼中,夺下速度滑冰男子500米金牌的高亭宇身披国旗,仰天长啸,响彻“冰丝带”。

“四朝元老”徐梦桃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计分屏幕最高一行时,激动得不敢相信。“我是第一名吗?我真的是第一名吗?”随后,喜悦的泪水夺眶而出。

18岁的“青蛙公主”谷爱凌驾雪腾云,直向穹顶,将“中国龙”印上了天空,为中国赢得两金一银。

“葱桶组合”隋文静和韩聪用15年的牵手,完美演绎讲述友情的经典曲目《忧愁河上的金桥》,让人想起曾经“一个人的托举”的日子。

除了见证各国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喜悦与忧伤,在采访中,一些外国记者、专家和志愿者对北京冬奥会的感受也给前方报道团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意大利摄影记者费迪纳多·梅泽兰通常不喜欢看奥运会开幕式,但他在现场看过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后感叹:“真的太美了。从没听过这么美的音乐。”

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运行团队摄影经理、来自英国的迈克·瓦伦特评价中方团队说:“我认为他们的工作堪称典范。和他们一起工作很愉快,没有他们,我无法完成工作。”

乌克兰籍志愿者韦罗妮卡·马尔塞纽克(中文名李遐)在冬奥会主媒体中心为中外媒体记者提供咨询与登记等服务。李遐希望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充当中外对话的“文化桥梁”:“我会以亲身经历告诉更多的外国人这里发生了什么事,中国人是怎样办好这场冬奥会的。”

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多次向中国表达谢意,称“这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奥运村独具匠心,场馆令人叹为观止,组织工作非凡卓越。

在这21天内,参考消息冬奥前方报道团共播发文章75篇、图片报道115组、视频报道192支,专访各国奥委会官员、运动员、记者数十人。这些内容获得了数亿阅读量,数十次登上热搜、热榜。在收获了较高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得到了冬奥组委的赞许和肯定。

本着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理念,本届冬奥会也成为体现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绝佳场景。

此次参考消息前方报道团与小米集团合作,首次全程使用国产移动采编设备进行报道撰写、图文编辑、素材传输、照片视频拍摄剪辑等工作。受益于小米集团的技术加持,使得数字媒体设备与智能通信传输技术之间得以无缝衔接,让奥运报道的效果和效率得以大幅提升,我们心存感激。

国际奥委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先生在参观参考消息前方报道团的移动采编工作室时,对报道团新闻采编、技术保障、后勤支持以及报道团成员的辛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尽管北京冬奥会主火炬“大雪花”已经熄灭,但北京冬残奥会即将到来,中国冬残奥健儿将同样绽放出自己的光彩,一起携手奔向未来。(文/何娟 苏佳维 黄莹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