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1年GDP萬億城市版圖增至24城,14城人均GDP超2萬美元

來源:時代週報

近日,隨着主要城市經濟運行情況的披露,2021年GDP萬億城市已塵埃落定。GDP萬億城市版圖再迎擴容,等待了一年的東莞市2021年以GDP10855.35億元的優異“成績”順利進入GDP萬億城市行列。

截至目前,全國GDP萬億城市已擴容至24城。這24座城市不僅在2021年交出了靚麗經濟“成績單”,還持續發揮着支撐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2021年GDP萬億城市版圖

在GDP萬億城市版圖擴容的同時,全國區域經濟格局也發生着微妙變化。位於長三角城市羣的GDP萬億城市最爲集中,達到8座,城均GDP達到18929.42億元、城均常住人口爲1160.41萬人,8座城市穩步助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趨勢凸顯。珠三角城市羣擁有4座GDP萬億城市緊隨其後,城均GDP達到20477.18億元、城均常住人口爲1405.06萬人,廣佛、深莞一體化發展對區域經濟影響深遠。

其後,京津冀城市羣擁有北京、天津兩座城市,成渝城市羣擁有重慶、成都兩座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羣擁有武漢、長沙兩座城市,山東半島城市羣擁有青島、濟南兩座城市,海峽西岸城市羣擁有福州、泉州兩座城市。在這五大城市羣中,雙城經濟協同發展帶動區域經濟共同發展的節奏特別明顯。

此外,中原城市羣和關中平原城市羣各自擁有鄭州和西安1座GDP萬億城市。鄭州和西安均爲國家中心城市,鄭州引領中原發展、支撐中部經濟崛起,西安立足古絲綢之路起點、輻射帶動西北及周邊地區協同發展。

北京上海雙雙邁上4萬億,深圳突破3萬億

與此同時,多個一線城市也迎來新突破。北京、上海經濟總量率先邁上4萬億元新臺階,分別達到43214.85億元、40269.6億元,成爲我國僅有的2座4萬億GDP城市;深圳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以30664.85億元的GDP總量位居全國第三,同比增長6.7%。

其後,廣州以28231.97億元的GDP總量位居全國第四,同比增長8.1%;重慶GDP緊隨其後,以27894.02億元的GDP總量位居全國第五,同比增長8.3%;蘇州以22718.3億元的GDP總量位居全國第六。

此外,成都經濟總量離2萬億元僅一步之遙,以19916.98億元的GDP總量位居全國第七;杭州、武漢、南京GDP總量進入全國前十,分別爲18109億元、17716.76億元、16355.32億元。

從各城市2021年經濟增速方面來看,武漢以12.2%的GDP增速領跑GDP萬億城市;其後,合肥以9.2%的GDP增速位列第二,南通以8.9%的GDP增速位列第三。

但從兩年平均增速方面來看,南通穩居第一,兩年平均增速6.8%;合肥和福州緊隨其後,兩年平均增速均爲6.7%。值得注意的是,蘇州、泉州、長沙、鄭州尚未披露兩年平均增速。

人均GDP均超1萬美元,14城人均GDP超2萬美元

從GDP萬億城市人均GDP方面來看,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計算,無錫人均GDP位列第一,由2020年的16.58萬元增至18.77萬元;北京人均GDP緊隨其後,以18.39萬元位列第二。其後,蘇州、南京、深圳、上海人均GDP均超過17萬元,分別達到17.82萬元、17.56萬元、17.46萬元、17.38萬元。

按照國家外匯交易中心披露的2021年我國人民幣與美元平均匯率6.4515的利率計算,這24座GDP萬億城市人均GDP均超過1萬美元。特別的是,無錫、北京、蘇州、南京、深圳、上海、寧波、杭州、廣州、武漢、南通、青島、福州、長沙14座城市的人均GDP突破2萬美元;這其中,青島、福州、長沙的人均GDP首次邁入2萬美元大關。

佛山、泉州、東莞第二產業比重超五成

從產業方面來看,互補的產業結構是衡量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標之一。第二產業以工業爲主,是推動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指標;第三大產業以服務業爲主,是衡量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及區域輻射能力的重要指標。

從第二產業比重來看,東莞第二產業比重最高,達到58.2%;泉州、佛山緊隨其後,第二產業比重分別爲56.9%、56%。

從第三產業比重來看,北京第三產業比重最高,達到81.7%;上海和廣州第三產業比重超過70%,分別爲73.3%、71.6%。此外,杭州、成都、西安、深圳、武漢、南京、濟南、天津、青島、合肥10座城市第三產業比重超過60%。

重慶第一產業增加值近2000億元,領跑24城

從第一產業來看,重慶以1922.03億元的第一產業增加值穩居GDP萬億城市第一;其後,福州、成都分別以637.03億元、582.79億元的第一產業增加值位居前三。

從第一產業增速來看,東莞、佛山、長沙位居前三,增速分別爲11.8%、9.5%、9.1%。

上海、深圳、重慶第二產業增加值超1.1萬億

從第二產業來看,上海、深圳、重慶、蘇州第二產業增加值均超過1萬億元。上海以11449.32億元的第二產業增加值位居GDP萬億城市之首,深圳、重慶分別以11338.59億元、11184.94億元的第二產業增加值緊隨其後。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產業增速中,北京增速最亮眼,達到23.2%;其後武漢、合肥、東莞第二產業增速均超過10%,增速分別爲12.1%、10.6%、10.5%。

北京、上海第三產業增加值超3萬億元

從第三產業來看,一線城市最爲亮眼,高居前四。其中,北京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32889.6億元,位居第一;其後,上海以31665.56億元的第三產業增加值位居第二,廣州以20202.89億元的第三產業增加值位居第三。

從第三產業增速來看,武漢增速最亮眼,增速達到12.3%;其後,泉州、福州位列二、三,增速分別爲9.4%、9.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