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昨日發佈 劃清業務邊界

來源:北京商報

伴隨着互聯網保險的普及,營銷、違規亂象也開始滋生。近日,家住北京的保險消費者劉慧(化名)向北京商報記者投訴,輕鬆保以免費開通誘導進行簽約,簽約後在其不知道的情況下按月連續扣款。根據劉慧提供的線索,記者在輕鬆保嚴選進行投保,發現該平臺的“自動續費”服務暗藏玄機,投保消費者在不知不覺間便籤約,甚至無法說“不”。

付款即開通

“白送的保障不要白不要”“點擊免費領取健康金”,你是否也刷到過類似的廣告?最近,劉慧遇到了一件令人頭疼的事兒:不小心點了輕鬆保的廣告鏈接免費領取了保險產品,之後卻被按月扣費。

北京商報記者關注到,劉慧的情況並非孤例。在黑貓投訴平臺,關於輕鬆保嚴選的投訴有700多條,絕大多數投訴消費者反映的問題均爲默認扣款扣費、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連續扣款等。

不少“中招”的保險消費者表示,自己不知不覺被扣費,損失高達數千元。例如,一位消費者投訴稱:“在我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從2021年1月到2022年2月,輕鬆保嚴選從我微信中每月扣除257元,共計3084元,希望退還我錢款。”

爲了一探究竟,3月1日,北京商報記者在微信公衆平臺的“輕鬆保嚴選”參與相關了“免費領65000元健康保障金”活動。在填寫姓名、身份證號等個人信息後,點擊頁面上的“完善保障”,隨即進入了一款產品的投保鏈接。該投保鏈接顯示:投保產品是一款保額最高200萬元的醫療險,每月保費0.99元(不同年齡消費者費用不同)。

北京商報記者在該鏈接投保時發現,繳費方式可以選擇一次性付清或者是按月付款,還可選擇是否開通“連續保障計劃”。連續保障計劃協議寫明:“接受本協議,即表示在投保的保險產品保險期間屆滿前或保險期間屆滿後連續保障延續期內,您同意再次發起投保申請並授權輕鬆保代爲從您的賬戶中自動扣繳保費。”

在投保過程中,北京商報記者勾選了“按月付款”和“不開通連續保障計劃”,在履行健康告知義務、閱讀產品保險責任和除外責任後,就進入了最後的付款環節。

但在付款頁面,顯示的是“支付並開通續費”。北京商報記者多次反覆嘗試後發現,支付保費的同時會簽約自動續費,如果不同意簽約自動續費將無法付款投保,且簽約界面並沒有標明自動續費金額,僅顯示最高不超過800元。

最後,北京商報記者被迫只能選擇“支付並開通續費”進行付款投保。保費支付完成後,記者隨即收到了微信支付後臺的提醒:已經成功簽約衆惠百萬醫療險-按月自動續費,簽約長期有效。

先付款再手動取消

面對輕鬆保的自動續費服務,不少消費者稱其爲“霸王條款”,有誘導消費之嫌。那麼,自動續費真的無法避免嗎?北京商報記者隨即撥打了輕鬆保的客服電話進行諮詢,客服人員回覆稱:“如果不同意開通續費,可以先付款並開通續費,然後再去微信支付後臺手動取消續費服務。”

輕鬆保這種“付款即開通自動續費”的操作,是否合規呢?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分析指出,付款時默認開通續費,且扣費金額不明確,存在違規嫌疑。這樣的“套路”可能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關要求。

另有保險行業律師表示,這樣的操作涉嫌侵犯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對投保人來說,自願簽訂保險合同實質上就是自願投保,其內容包括:是否投保、是否續保以及投保的險種等,都應由投保人自主選擇。

《保險法》第十一條規定,“訂立保險合同,應當協商一致,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除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必須保險的外,保險合同自願訂立”。

“需要定期繳納保費的保險產品,並不只有開通自動續費這一條路可走。”某互聯網保險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平臺還可以設置續費提醒,提前通知消費者按約續費,這樣的操作顯然是合規的。在付款時默認開通續費,可以視作一種“打擦邊球”的行爲。

既然合規的辦法可以用,爲什麼平臺依舊“打擦邊球”,以致投訴頻頻?某保險中介機構資深銷售總監道出了背後原因。他表示,這是因爲部分互聯網保險平臺只考慮銷售成交的便利性,沒有考慮到對消費者的盡職提醒的義務。

靠後端扣費盈利

“消費者選擇互聯網保險產品,往往看中的是價格低廉、性價比高,但是容易一不留神‘着了道’,尤其是互聯網醫療險產品,主要靠後端持續扣費來盈利,而且這個費用漲價的幅度有可能會超過我們的認知。”前述銷售總監補充表示。

北京商報記者就續費服務相關問題向輕鬆保發函採訪,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覆。

實際上,此類行爲早已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關注,並三令五申“圍剿”類似行爲。2021年8月,銀保監會曾下發《關於開展互聯網保險亂象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針對互聯網保險亂象開展專項整治活動,這其中便提到了套路續費相關問題:保險合同訂立過程,特別是網上投保時,網上投保頁面設置不規範、不科學,誘導消費者勾選“自動續費”,而後續扣費不提前提醒,也不經客戶選擇或確認,直接通過系統扣費。

那消費者在投保過程中該如何避免類似“不知不覺被扣費”的情況?上述銷售總監表示,消費者對互聯網保險的認知要科學理性,投保時不僅僅只看頁面的提示,要通過全面的信息來了解和判斷一款產品,同時應明辨銷售渠道,不要輕易被低費率產品吸引。

2021年10月,青海銀保監局也曾發佈相關風險提示指出,金融消費者要警惕“套路”,在簽訂合同時要就繳費期限、繳費方式、繳費渠道等問題進行仔細確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李秀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