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王明宇】俄烏危機或令美國通脹居高不下,這使得很多人想起大約50年前的噩夢,一場空前的高通脹危機席捲整個美國。嚴重的危機幾乎摧毀美國經濟,爲無數美國人帶來災難般的記憶。上世紀70年代,美國曆經尼克松、福特卡特三位總統,他們面對高通脹這頭“出籠的猛虎”採取了不同的措施,但均未獲成功。

尼克松管制工資物價

二戰後,美國經歷了20多年的高增長和低通脹的美好時光。到了上世紀60年代,由於越戰等國內外因素造成政府開支大幅上升,財政赤字加劇。而國際上,日德經濟崛起,美國製造業式微,隨着美國黃金儲備銳減,美元的地位也搖搖欲墜。上世紀70年代伊始,美國物價迅速上漲,美國經濟社會面臨高通脹率、高失業率和低增長率的困境。以1970年爲例,當年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出現負增長,失業率上升到4.9%,通貨膨脹率上升到5.9%。美國經濟學家和普通民衆普遍開始擔心。爲了安撫美國人對物價上漲的擔心,更爲了在即將到來的大選中獲得更多選票,1971年8月15日,總統尼克松發表電視演講,向全球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鉤,並實行爲期3個月的工資物價管制。90天后,尼克松政府又將價格凍結擴展到更廣泛的商品上。以至於從運動員的薪水到糧食、甚至布丁蛋糕的價格,無一不被列入限價的範疇。那時,企業如果想調整產品價格或爲員工加薪,都必須求得美國政府的許可。

前期,尼克松的抗通脹措施初見成效。根據官方數據顯示,通脹一定程度上被抑制了,以生活消費品爲例,牙膏價格的年增長率爲1%,電視機增長0.3%,男性理髮費用增長0.4%。1972年,尼克松成功贏得總統大選謀得連任。1973年當他想故技重施再次實行價格管控時,卻帶來不少諷刺性的後果。比如,農場主不再把牛送往屠宰場,而是通過肉類加工商把牛肉運到加拿大,重新包裝後再“進口”到美國,從而達到間接漲價的目的。媒體還爆出另一則新聞,得克薩斯州的一家養雞場老闆爲減少損失將自家的4萬多隻雛雞淹死,因爲雞的價格被政府凍結了,而飼料的價格卻在不斷上漲。另一方面,價格管控造成了人爲的物資短缺,消費者們幾乎清空了超市的貨架。當時風靡美國的肥皂劇《全家福》中,主角阿奇·邦克對此進行了嘲諷,他在劇中喫的是沒有肉的意大利肉醬面。

尼克松的政策招致廣泛批評,沃頓商學院教授傑里米·西格爾稱之爲“美國戰後宏觀經濟政策最大的失敗”。

福特請牧師禱告控制通脹

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門事件黯然辭職,他的副手福特接任總統。福特總統面臨後尼克松時期因價格管控帶來的惡性反彈並沒有更好的辦法,當時美國經濟連年負增長,通貨膨脹率則高達9.8%。1974年9月27日,福特召開了應對通貨膨脹的高層會議。會議開始前,福特請白宮的牧師帶領與會者禱告,祈求上帝幫助美國對抗通貨膨脹,禱文是這樣的“願我們不僅找到辦法對付通貨膨脹,而且可以控制它;不僅可以控制它,還可以徹底駕馭它”。

11天后,福特總統在國會發表講話,面對電視鏡頭他號召全體國民“節能降耗”,這是他應對高通脹率和高失業率的經濟策略的核心。福特說,要戰勝通貨膨脹需要用到美國最寶貴的資源,那就是美國人民的聰明才智、高超技能和堅強意願。福特號召美國百姓自覺地厲行節約,比如買東西時貨比三家,儘量買便宜的東西——“要敢於向他人炫耀自己專挑便宜貨買,併爲此感到自豪”。還要節約使用能源,他建議民衆自己開園子種菜。爲減少能源消耗,福特建議儘量少開車,必須開車的時候儘量多人合用一輛車;同樣爲減少能源消耗,他還表示自己要多喫清燉的東西,少用電力燒烤,並敦促其他美國人也這樣做。

那時候,福特總統出席公開活動的時候總是在衣服的翻領上別一個徽章,上面寫着3個大寫字母“WIN”。福特在演講中解釋道:WIN代表的是“立即制止通貨膨脹”(Whip Inflation Now的首字母),同時也是勝利的意思,寓意美國人民終將贏得對高通脹的勝利。美國著名詞作者梅里迪斯·威爾遜還爲“WIN”運動專門寫了一首歌,歌名爲“誰需要通貨膨脹?不是這個國家”。對於福特發起的這場用口號抵禦通脹的運動,多數人不買賬。喜劇演員鮑勃·霍普打趣說,福特總統在電視上說要鞭打(Whip意爲“鞭子”“鞭打”)通貨膨脹,結果半小時內鞭子的價格就上漲了50美分。有人拿着“WIN”徽章本身做起了文章,他們有意將其解讀爲“尼克松在哪裏”(Where is Nixon),暗示福特面對通脹還不如尼克松高明;還有人將徽章倒過來佩戴,變成“NIM”,並解釋說這意味着“沒有立竿見影的奇蹟”(No Immediate Miracles)。《紐約每日新聞》報的一位專欄作家也取笑說“根據最新的民調,55%的美國人表示買不起‘WIN’徽章”……對這場“WIN”運動,時任政府經濟顧問,後來擔任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稱之爲“難以置信的愚蠢”。

卡特加息讓經濟硬着陸

不出意料,在隨後的1976年總統大選中,福特敗給了民主黨候選人吉米·卡特。卡特政府時期,正是上世紀70年代高通脹危機的頂峯時期,美國一度面臨“三高”,即通脹率、失業率和利率均達到了兩位數。卡特總統面臨的壓力空前,1979年7月15日,2/3的美國人在電視前觀看了卡特總統爲時30分鐘的公開演講,演講的題目爲《信任危機》,但後來人們習慣將這場著名演講的題目稱爲《一蹶不振》。演講結束4天后,卡特將內閣13名成員全部炒掉。隨後他任命保羅·沃爾克出任美聯儲主席,這一任命後來被認爲是最終幫助美國走出高通脹危機的關鍵。卡特一度試圖通過增加政府支出來對抗經濟疲軟和失業,而這就需要適當降低利率,但保羅·沃爾克堅決不同意降低利率,而且爲抑制通脹最終將利率攀升到了難以想象的20%。保羅·沃爾克曾自嘲選擇“與全世界爲敵”的方式來抗擊通脹是“不得不與魔鬼做交易”,但正是他的這一記狠招迫使美國經濟實現了硬着陸,但同時也將自己的伯樂——卡特總統的連任期望化爲泡影。

甚至在1980年裏根總統上任後這場危機也並未很快結束。這場高通脹既像出籠的猛虎,又如爆發的火山,直到能量釋放完畢後才達到拐點。實際上,從1970年到1982年這場高通脹危機足足肆虐了13年,其間美國GDP平均增長速度只有2.9%,年平均通貨膨脹率達到10.46%,失業率最高時達到10.8%。僅在1979年,全美就有近1.5萬家企業破產倒閉,836萬人被迫失業。

責任編輯:張玉潔 SF10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