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人物)全國人大代表李延強:讓西部陸海新通道成爲沿線“經濟大動脈”

中新網南寧3月2日電 題:全國人大代表李延強:讓西部陸海新通道成爲沿線“經濟大動脈”

記者 楊陳

“近年來,我參與和見證了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演變和發展過程,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通道暢起來、強起來、實起來,真正成爲貫通南北、銜接陸海、協同沿線的經濟大動脈。”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延強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夕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

自1998年起,李延強開始服務北部灣經濟區,歷任廣西北部灣辦常務副主任及北海、防城港兩市主官,與這個中國西南最便捷的出海口結下了不解之緣。

北部灣港雖然是中國西南、中南地區貨物往東盟最近的出海口,但在2017年以前,由於港口能力不足,物流成本相對較高,西部大部分貨物並不走這裏。”李延強說,新通道的萌芽就始於北部灣港爲建設集裝箱幹線港,卻苦於沒有貨源這個困局。

爲進一步吸引西部貨物走北部灣港,2017年4月,重慶、廣西和新加坡共同推動開行“渝桂新”班列。隨後,重慶、廣西、貴州、甘肅四地政府簽約共建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由此形成了“一干多支”的體系。

隨着越來越多的西部貨物匯聚到北部灣港,南向通道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通道又更名爲“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到2019年8月,《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正式印發,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再次升級。

這條由中國西部省區與新加坡合作打造的陸海貿易新通道,以重慶爲運營中心,利用鐵路、海運、公路等運輸方式,使中國西部省區向南經廣西北部灣通達世界各地。而以防城港、欽州港、北海港組成的北部灣港,則逐漸邁向國際門戶港行列,成爲撬動中國西部和中南部發展的戰略支點,聯接起了中國東盟雙市場。

經過沿線省市區的共同努力,如今的西部陸海新通道,已不僅僅是簡單的一條物流通道,而是西部經濟的大動脈。2021年4月28日,新通道海鐵聯運班列累計突破10000列,比中歐班列突破10000列少用了四年時間。班列已覆蓋中國13省47市92站點,在通道沿線建設和運營了12個無水港。

“通道促進了物流,而物流帶動了貿易,貿易又繁榮了產業,產業拉動了經濟。”李延強稱。

以重慶爲例,2021年重慶方向班列開行1829列,對東盟進出口實現1292.3億元人民幣,帶動了當地汽摩、輕工業、食品等產業發展。

在李延強看來,目前西部陸海新通道聯通中國西部和東盟市場,帶動貿易增量、繁榮產業發展經濟的局面已經形成。“正是看好新通道的快速發展,廣西鋼鐵、中鋁、華誼等一大批臨港產業項目已落戶北部灣港,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

2022年是西部陸海新通道海鐵聯運開通5週年。經歷了“前世今生”的西部陸海新通道未來將如何暢起來、強起來、實起來?

李延強認爲,首先要在夯實基礎設施建設上做文章,儘快讓內陸地區通往北部灣的東中西三線主通道全面暢通,並進一步提升沿海港口服務能力水平。“要堅持‘陸海統籌、雙向共濟’理念,推動平陸運河、黃桶至百色鐵路開工建設,大力推進‘江海’聯運。”

其次,要做強新通道,應主動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強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海南自貿港協同聯動,深化與湘滇黔等周邊省份合作,大力促進沿線交通、物流、商貿、產業深度融合。

作爲一條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大通道,西部陸海新通道將充分發揮輻射引領作用,有力促進中國—東盟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聯動發展、共享共贏,在共建中實現各方受益。

李延強建議,未來在新通道的建設中應搶抓RCEP機遇,不斷拓展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深度廣度,讓新通道對經濟的重大牽引作用進一步煥發,聚勢再塑產業鏈和供應鏈。(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