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3月1日,全國人大代表、鹽津鋪子董事長張學武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推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引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把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給農民,鑄牢農村經濟基礎,則鄉村振興將行穩致遠。”

另一方面,張學武認爲,食品企業在協助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同時,能建立完善原輔料產業鏈,將在成本控制方面形成長期優勢。

今年兩會,張學武除了爲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與湖南鄉村振興建言外,還重點關注了深化農業國際化戰略,實施食品碳標籤標識等話題。

提高附加值改善農產品競爭力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爲2.3∶1,遠低於發達國家3.5∶1的水平。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爲67.5%,比發達國家低近18個百分點。

以湖南爲例,湖南農產品加工企業當前通過龍頭企業、產地資源、行業標準、知名品牌等平臺紐帶,把企業資本、技術、人才等優勢與貧困地區土地、勞動力、特色資源等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形成“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通過訂單生產、保底價收購等方式帶動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

不過,湖南省鄉村振興進程中還存在各種現實難題和挑戰,“糧豬型經濟”屬性明顯,農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張學武認爲,提高附加值是改善農產品競爭力的有效方式,湖南應拉長農業產業鏈,大力發展農業加工業,帶動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首先,應全面優化產業結構與產業佈局。張學武建議,進一步細化全省農業生產區域分工,優化農業生產力空間佈局,以“一縣一特、一特一片”確定每個縣重點農產品品種;對種養業進行統籌規劃,圍繞食品產業佈局;鼓勵土地向農業大戶流轉、集中,養殖業向規模化轉型發展。

其次,政策需引導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張學武建議圍繞食品產業佈局,打造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加快推進產業鏈原料生產供應區域化、專用化和規模化。

第三,應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張學武建議,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扶持一批農產品加工大型企業集團,創建一批主食加工示範企業,培育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主體,促進循環利用、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加強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扶持一批龍頭企業牽頭、農民合作社跟進、廣大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支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按照“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建立原料專用基地;打造知名企業品牌,提升龍頭企業在鄉村產業發展中的帶動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鹽津鋪子正按張學武的提出的方向前行。據張學武介紹,鹽津鋪子以生薑推進農業產業化,在沙洲村及周邊地區規劃數千畝生薑基地,設置最低保護價,當市場價格低於保護價,按保護價執行,保障農戶收益;當市場價格高於最低保護價,則按市場價格上浮5%-10%進行收購。

“在沙洲村的試點,一方面將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給農民,助力鄉村振興;另一方面也保證了農民的種植熱情,公司原料產業鏈得到保障,形成了長期成本優勢。”張學武說。

健全開放型農業政策支持體系

全球化進程之下,我國農業開放度不斷提高,國內外兩個市場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不斷加深。張學武認爲,需要繼續深化農業國際化戰略 ,提升我國農業企業競爭力。

張學武建議建立健全開放型農業政策支持體系,從我國大宗農產品基礎競爭力實際出發,從國內生產成本與世界主要出口國差距擴大的趨勢出發,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特別是糧食的支持力度,有效降低或彌補生產成本,確保國內生產的產品與進口產品在公平基礎上競爭。

中國要推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品牌。張學武建議國家設立專項基金,用於支持龍頭企業國際品牌戰略投資,引導激勵中國食品通過不同路徑向世界企業進軍。

張學武還建議優化政策環境,促進國際農產品貿易,消除國際農產品貿易障礙,擴大農產品進口目錄清單,推動互補型農產品直接進口。

據張學武介紹,鹽津鋪子的國際化戰略是先向東南亞佈局。“今年是公司在東南亞佈局的第五個年頭,”張學武說:“東南亞國家水果資源很豐富,我們在越南、柬埔寨、泰國投資工廠,對芒果、榴蓮等進行精深加工,給當地帶來增收的同時也爲上市公司掌握上游資源佔據了先發優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