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胡雨薇 白雲怡】清華大學一個研究小組最新研究發現,一項由美國國務院資助的名爲“湄公河大壩監測(MDM)”的項目所發佈數據與實際情況相去甚遠,無法真實反映當地水資源可用性的總體趨勢。據瞭解,“湄公河大壩監測”項目經常發佈所謂“數據”炒作中國在瀾滄江-湄公河一帶建設的大壩對下游地區的“負面水文影響”,煽動該地區的輿論轉向反對中國的方向。

“湄公河大壩監測(MDM)”目前以每週更新的頻率發佈瀾滄江干流上11座中國大壩的水文水位監測數據,不斷向下遊國家釋放所謂“危機預警”,藉以挑撥中國和下游國家的互信與合作。

在經過詳細的測量與分析後,中國科學家發現,所謂“湄公河大壩監測”項目的結論中有嚴重錯誤。清華大學相關研究小組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稱,以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小灣水庫水位在2020年的三個時間段的監測數據爲例,“湄公河大壩監測”項目所採用的衛星遙感方式監測到的數據,分別和實測水位的升降情況產生完全相反的結論,誤差高至3到10米不等。

此外,該項目對景洪水電站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的水位數據監測也幾乎和實際水位監測數據對不上。清華大學一名專家告訴記者,這是因爲景洪水庫較爲狹窄,該項目基於衛星影像和數字高程模型的水位提取方式難以獲得高精度的水位結果。

而從另一個瀾滄江上的主要水電站糯扎渡水電站的數據來看,其2016至2021年水位的提取結果也顯示,“湄公河大壩監測”項目在局部與水位計結果存在較大差異。

清華大學研究人員告訴《環球時報》,除小灣、糯扎渡、功果橋幾個水電站之外,“湄公河大壩監測”項目對於其他水庫水位和儲量監測結果與實際水位誤差也較大,特別是對於狹長的水庫。

這不是“湄公河大壩監測”項目的結果第一次出現偏差。2019-2020年,該項目曾掀起一輪“中國大壩威脅論”的輿論高潮,稱湄公河下游發生的乾旱應該“歸因於上游中國水庫蓄水”,但尷尬的是,其自身得出的結果就存在矛盾。

在其報告中,“湄公河大壩監測”項目先聲稱,中國水庫在溼季(2019年6月-12月)“截留量較大,導致下游的乾旱”。但隨後又表示,溼季瀾滄江河段的水量在較往年多,滄江上的兩座主要大型水庫糯扎渡和小灣在2019-2020期間的蓄水量顯著小於往年同期。

“如果依據其邏輯,中國來水多而蓄水少應當是緩解了下游的乾旱態勢而非加劇。顯然,其結論自相矛盾,難以自洽。”上述專家表示。“而事實上,中國在那一年也遭受嚴重乾旱,卻堅持向下遊放水170億立方米以幫助下游國家緩解乾旱。”

此外,《環球時報》也發現“湄公河大壩監測”項目公佈的另一些數據嚴重“離譜”:在一個Facebook帖子中,該項目聲稱,1月31日至2月6日的一週內“景洪大壩出現144立方公里的明顯限流”,但《環球時報》記者經瞭解發現,144立方公里這個數據比整個景洪大壩的整體庫容量還要大數十倍,甚至其比流域內45座大壩的一週累計放水量還要多一千多倍。

專家指出,“湄公河大壩監測”項目針對中國的意圖十分明顯,他們時不時舉辦在線論壇,並發動媒體和一些所謂非政府機構炒作“中國在該流域建設的大壩對下游國家的不利影響”,卻對這些水利設施對下游國家乾旱的緩解影響視而不見。

而事實上,瀾滄江徑流量僅佔瀾滄江一湄公河全流域徑流量的13.5%,瀾滄江出境水量對湄公河整體水量影響非常有限。

據媒體公開報道,“湄公河水壩監測項目”是美國國務院資助的一個項目,由總部位於華盛頓的史汀生中心運行。該機構近年來持續在湄公河問題上抨擊中國,但中國行業專家普遍對該項目的數據準確性和動機持懷疑態度。該中心兩名關鍵人物阿蘭·巴西斯特和布萊恩·愛勒近年來持續在湄公河問題上對中國採取毫無根據的指控。此外,該項目也得到了“湄公河-美國夥伴關係”的支持。

廣西民族大學東盟研究專家葛紅亮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正在通過“四國集團”“湄公河-美國夥伴關係”等多邊機制,在亞太事務中謀求更多利益。

事實上,美國借湄公河對中國大打“水輿論戰”已非首次。2020年,史汀生中心就曾發起一輪對華輿論攻擊,將自然災害引發的下游乾旱現象歸咎於上游大壩“截流”,故意混淆視聽,製造熱點,挑撥地區國家關係,破壞瀾湄合作氣氛。美方所謂報告明顯違背事實,已被諸多國際水利專家認定爲存在重大缺陷。

觀察人士認爲,美國正加快在瀾滄江-湄公河地區水資源政治化的步伐,以遏制中國在東南亞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美國通過非政府組織、智庫、遊說者和媒體當手段多管齊下,試圖在東南亞播下地區國家和中國不和的種子。

雲南大學周邊外交研究中心畢世鴻教授此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許多所謂美國研究人員在得出‘結論’之前,甚至沒有在湄公河流域進行任何實地研究。這些機構的報告的科學價值較低,流域各國通常也會更加謹慎地看待這些結論。”

中國政府已經多次在公開場合呼籲域外國家停止對湄公河水資源問題的炒作和干預。在2020年12月14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曾表示,近年來,中國與湄公河國家排除外界雜音干擾,不斷推進瀾湄水資源合作,取得了許多實實在在的進展。具體來說,這些進展包括信息共享合作不斷深化、上游水電站充分發揮“調豐補枯”作用、瀾湄水資源合作持續取得實質性成果。

自前年11月起,中國開始向湄公河國家提供瀾滄江全年水文信息,瀾湄水資源信息共享平臺網站也已開通運行。瀾湄六國還通過水資源合作聯合工作組機制及時通報水電站重大調度情況,分享有關數據。相關中國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瀾滄江—湄公河並沒有出現一些外國機構和學者所說的“水衝突”,相反各方以水爲紐帶不斷深化互信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