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卢晓 北京报道

2022年全国两会即将拉开大幕。今年,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李东生围绕打击网络暴力、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建立个人碳配额系统试点”等热门社会议题带来五份建议。今年也是他连续第二十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

全球化一直是李东生关注的议题。今年他针对中国企业如何加速全球化、助力“双循环”,提出《关于推动中国制造产业升级 构建全球产业链的建议》。

3月1日,李东生接受《华夏时报》等媒体记者的采访时,谈及了他对制造产业走出去的观察与思考。李东生认为,要维护中国产业链的安全与稳定,持续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作为中国企业而言,加强全球化经营能力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就成为了一个必修的课题。而这也将加快国内产业形成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打破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夯实重构中国产业链的全球竞争新优势。

再次建言全球化

对于中国企业出海面临“前后夹击”的困境,和发达国家“创新围剿”等问题。李东生认为,产业全球化是中国科技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式。

他在今年的代表建议中提出,建议国家一方面利用本轮产业链重构的机遇,推动制度型开放,吸引外资高科技制造业企业来华投资设厂,形成产业集群,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中国行业龙头企业将工业制造优势延伸到海外,设立研发和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全球产业链。

此外,李东生还建议,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根据亚洲周边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具体情况,利用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推动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产业链集群化。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今年是李东生连续第二年就“全球化”议题建言。他在去年提出了《支持中国企业强化双循环、加速全球化的建议》。他当时表示,中国企业当下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因此需要“走出去”,将竞争力优势扩展到全球市场。

在这背后,全球化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企业面对的一个集体课题。202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26.6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近30%,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位置。

但李东生也提及,这两年通过产品贸易出口来推进国际化的受限越来越多,按照传统的产品出口方式做,它的增长已经到了天花板。“中国企业未来在海外的发展模式要考虑社会责任,要考虑更多的公平和更好的效率改善。所以在经济全球化当中,要从输出产品转变到输出工业能力。”他认为,中国制造业要进一步扩大份额,扩大在全球产业的地位,只有把产业链部署到全球。

而产业链的全球化,还会带动上游原材料、关键设备等领域的出口增长。李东生透露,去年TCL出口金额达到194.2亿美元,同比增长70%,比TCL海外营收还要高。“去年这194.2亿美元中,大部分都是材料、核心器件。比如面板出口、光伏硅片出口,而不是以往的整机产品出口。”

“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一是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全球竞争能力。对制造业而言,全球竞争能力意味着要进行全球化产业布局,在全球范围内与跨国巨头竞争。”他在当日的采访中还这样说道。

如何应对逆全球化风险

构建全球化竞争力一直是TCL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李东生透露,2021年TCL海外营收达到1174亿,增长60%。他在今年1月被评选为2021“十大经济年度人物”时曾提及,2021年TCL(集团)营收已超过2500亿。以此粗略计算,TCL的海外营收已接近其总收入的一半。

但另一方面,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叠加催生的逆全球化浪潮,正导致产业链区域化和短链化,这也被认为是当前中国制造业全球化的最大风险。

TCL是较早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李东生对《华夏时报》等媒体记者表示,作为先行者,TCL在应对逆全球化风险有三点经验:“第一,调整海外产业链布局,有效规避贸易壁垒。第二,扎根当地,提升本土化经营水平。第三,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布局建立全球研发体系,汇全球之智,长自己之力,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在全球产业链方面,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TCL正进行积极调整,目前TCL在墨西哥、越南、巴西、波兰工厂已经实现扩大产出,印度工厂近日也开始投产,中环半导体也在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开工建设。

截至目前,TCL已在全球布局42个研发中心、32个制造基地,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销售种类涵盖智屏、空调、智能移动及连接设备、冰箱、洗衣机、健康电器、智能语音等。

李东生还对《华夏时报》等媒体记者表示,TCL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化业务方式并不一样。“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更多要通过产品技术创新,开发出新的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来拓展业务。在发展中国家市场,要更多借助在当地建立起的产业和供应链能力,来拓展业务。”

即使同样建立供应链,李东生也表示不同的国家也会有不一样的困难和挑战。

他举例称,越南工厂距离中国近,物流效率很高,要做到有竞争力,需要考虑工厂的运作效率,工艺能力,员工素质,社会稳定等因素。而在巴西建立工厂,则更多考虑如何让物流供应链做得更到位。“在巴西可能更多的要考虑扶持、支持本土供应商发展起来,这样才能对我们当地业务产生有效支持。”

而对于近年来,中国高科技产业面对的一些海外供应链“卡脖子”难题,李东生认为,如何突破技术瓶颈来保持自己的发展,是企业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他也认为,不能因此把所有的东西都收回来自己做,既不现实,成本和付出的代价也不合理。“我认为对一些国外很难形成垄断封锁的项目、装备、材料,可以继续在国际分工的原则下在海外采购。把需要自己做的这些领域尽可能聚焦,集中力量来突破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