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格局或重排。

香港豪門多,恩怨也多,看過了何鴻燊四房子女爭產、劉鑾雄兒子與甘比爲公司控制權鬧不和,作爲香港首富的李嘉誠家族在財產問題上顯得格外風平浪靜。

這或許也是李嘉誠的聰明之處,育有2子的他早早將財產劃分清楚,要麼拿錢,要麼拿公司,落地不許再反悔。長子李澤鉅選擇了家族產業,次子李澤楷則拿錢走人。

離開家族的李澤楷也沒有讓父親失望,如今他已手握4家上市公司,總市值417.56億元。2月28日晚間,保險公司富衛集團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這或將成爲李澤楷麾下的第5家上市公司

其實2021年9月,富衛集團就曾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過招股書,後又撤回,彼時,富衛集團的估值在130億美元至1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近千億

若此次上市成功,中國香港富豪的排名或將改寫,李澤楷也有望在分家10年後,個人財富與父親比肩。

李嘉誠保駕護航

據“福布斯中國”網站2月24日公佈的《2022福布斯中國香港富豪榜》,李嘉誠以36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271億元)財富值蟬聯香港首富之位

李澤楷則以4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97億元)的財富值位列第18,財富獲取來源主要是電信行業。

如今李澤楷能在金融領域開疆拓土,少不了首富父親的支持。

首先在創業之初,李澤楷1991年就得到了父親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5億元)的啓動基金,成立了StarTV。並在1993年市場高峯時轉手以9.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0億元)賣給傳媒大亨默多克,2年賺了35億元,撈到人生第一桶金。

或許有些人對這些錢沒什麼概念,從橫向對比來看,1991年上海平均工資只有281元

1995年底,李澤楷又作價6.8億港元(約合人民幣5.5億元)購入魚湧皇冠車行大廈,8個月後以8.1億港元(約合人民幣6.5億元)價格賣出,淨賺1億元。

就這樣低買高賣的賺取差價“錢生錢”的過程中,李澤楷還機緣巧合的幫助騰訊起死回生。1999年,馬化騰因爲籌錢四處碰壁之時,李澤楷出資11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95萬元)收購了騰訊20%的股權。不過,李澤楷並沒有拿住騰訊這20%的股份,而是在賺了126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8千萬元)後就將其賣出。這成了李澤楷憶往昔時最後悔的事情之一,如果當年沒有賣,如今香港,甚至全球富豪的格局或將改寫,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在資本海洋裏暢遊的李澤楷也不是沒有遇到過“暗礁”,但每次都有父親李嘉誠給兜底。

2000年,只有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3億元)的李澤楷,向30多家銀行借了1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20億元),以“蛇吞象”的方式收購當時香港最大的電信公司香港電訊,也就是現在的電訊盈科(0008.HK)。

李澤楷成功拿下了香港電訊,但他每天都要承受巨大的債務壓力,且後期公司經營遇到了困難,不僅利潤一直在下滑,股價還下跌了9成多。最後在李澤楷面臨巨大的債務危機之時,李嘉誠挺身而出,買下了小兒子手上的大部分資產,他纔得到現金週轉,並逐步還清了820億元的貸款

如今富衛集團在港交所衝刺IPO,也離不開李嘉誠的保駕護航。

2021年12月14日,遞交《招股書》前,富衛集團曾向多名全球投資者籌集1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8億元),其中就包括李嘉誠基金會。富衛集團表示,集資所得款項將作爲集團額外資金,以支持業務發展及降低槓桿

李澤楷的保險野心

李澤楷對於保險的野心在1994年就已出現,當年李澤楷以超5億港元(約人民幣4億元)收購鵬利保險,由此成爲鵬利保險的實控人,1999年鵬利保險更名爲盈科保險並分拆上市(後因被富通集團收購而退市)。

2012年5月,李嘉誠宣佈分家,長子李澤鉅獲得了整個家族信託基金,以及大部分實業。李澤楷則獲得大量現金,數額未透露。

2013年,拿到錢的李澤楷通過其創辦的盈科拓展集團收購了荷蘭國際集團(ING)在香港、澳門和泰國的保險業務,作價166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34億元),後改名爲富衛集團,也就是現在剛剛遞交《招股書》的這家公司。

目前,富衛集團在亞洲不同地區爲客戶提供涵蓋人壽保險、健康保險、僱員福利(團體保險) 及理財產品等,業務覆蓋亞洲10個市場,包括香港、澳門、泰國、柬埔寨、日本、菲律賓、印尼、新加坡、越南和馬來西亞。

富衛集團自成立以來就立志要顛覆傳統保險行業,通過數碼手段改革分銷模式,並建立了純線上保險模式,通過電商平臺發展年輕客戶

網絡信息高度發展的現下,“數碼”是富衛集團一切的核心,截至2021年12月31日,富衛集團在香港、泰國及新興市場的代理人分別實現了54%、98%及100%的數碼工具採用率。

數據分析及人工智能架構是富衛集團數碼核心的基石。如今,公司10個市場中的其中8個實行了人工智能分析,截至2021年12月,富衛集團數據庫已能夠合併及分析來自超過47萬個數據點的數據,併爲單一客戶呈列超過320個關鍵組合屬性。以推出自動化及針對性的營銷活動,從而及時滿足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

舉個例子,富衛集團能夠使用數據庫找出將要終止保單的客戶,準確率達到約80%,從而得以及時與有關客戶作出跟進。

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的支持下,富衛集團在瞭解客戶的基礎上,不但提高了運營效率,還降低了運營成本。這也使得富衛集團成爲增長最快的泛亞人壽保險公司。總加權保費收入由2014年的1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9億元)增至2021年的6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35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爲29.7%。

從財務數據來看,這一商業模式確實看到了成效,2021年,富衛集團總收益738億元;保費及收費收入658億元;淨利潤16億元;營運利潤年增長率105.9%;總資產超4000億元

富衛集團業務的增長還離不開亞洲人壽保險業的蓬勃發展及市場規模的增長。

亞洲是全球最大的人壽保險市場之一,2020年,亞洲產生的人壽保險總承保保費估計達到1.04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56萬億元),佔全球人壽保險總承保保費約40%。2030年,亞洲人壽保險總承保保費預計將達到2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59萬億元)。預計年化新保費複合年增長率8.6%。

目前,富衛集團拿到了14個牌照/許可(包括長期保險業務、人壽保險業務等牌照/許可),但覆蓋的國家和地區不包括中國大陸

這不是說李澤楷對大陸市場沒有野心,2006年,李澤楷就曾試圖通過收購生命人壽(現富德人壽)進軍內地保險市場,但未獲得中國保監會的支持,以失敗告終。2014年9月,富衛集團又在上海成立代表處,致力於在中國大陸地區拓展業務關係,爲將來進入中國市場打基礎。現在雖然未在內地直接開展業務,但實際服務的保險客戶中也有內地客戶。

內地人壽保險市場規模巨大,富衛集團在《招股書》中明確表示了會考慮將業務拓展至中國內地,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表示,目前,內地保險業務需持牌經營,因此富衛需要通過申請或者投資併購的方式獲得人壽保險等牌照。

不過,IPG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表示,人壽保險是屬於比較特殊的一種金融業態,除了具有一般企業屬性之外,還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而在發生問題的時候不能破產,所以監管部門對於發放人壽保險的牌照向來都是十分十分慎重的,這也就導致壽保險的牌照成了金融業內獲取難度最大的牌照種類之一

但這兩年內地對外資設立保險公司和保險經紀公司是有鼓勵和放鬆的,案例顯示,繼2020年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獲批成爲中國內地首家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獲准改制成爲中國內地首家外資獨資人身保險公司之後,2021年,恆安標準養老保險有限責任公司和安聯保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先後獲批開業,有經營特色和專長的外資保險機構進入市場。2021年12月,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明確保險中介市場對外開放有關措施的通知》,大幅取消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的准入限制。

於百程表示,內地保險業務正處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富衛在招股書中也強調了其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的能力,是新一代的信息化保險公司,這或許是其未來在內地開展業務的優勢之一。

與李澤楷努力地進軍內地市場不同,其父李嘉誠從2013年開始就從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不斷地撤資,開始了在海外市場的佈局,其中尤其青睞英國,涉及領域包括天然氣、電力供應、電信市場等,手中握有大量實業資產。

2012年分家時,哥哥李澤鉅接手了父親李嘉誠的生意,李澤楷則是拿着現金走人。如今,疫情的黑天鵝遲遲不去,雖然依然穩坐香港首富寶座,但重倉英國實業的李嘉誠家族也是踩了一個大雷。

無論是早先的做電訊、投資騰訊,還是現在的“互聯網保險”,都可以看出,李澤楷比自己的父親更與時俱進、更願意“擁抱”互聯網和年輕人。

從公開資料來看,現今的李澤楷資本版圖主要通過盈科拓展集團持有。其主要業務涵蓋科技、媒體與電信、金融服務及地產三大行業。持有的公司主要爲資產管理業務柏瑞投資、保險業務富衛集團、盈科大衍地產以及電訊盈科。

李澤楷目前持有的上市公司包含兩家港股公司電訊盈科、盈大地產(0432.HK),和兩家美股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Bridgetown Holdings、Bridgetown 2 Holdings。

截至發稿,電訊盈科總市值人民幣337.79億元;盈大地產總市值11.62億港元(約合人民幣9.39億元);Bridgetown Holdings總市值7.4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6.88億元);Bridgetown 2 Holdings總市值3.7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5億元)。

以上四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相加,約合人民幣417.56億元。

若千億估值的富衛集團成功上市,未來香港,乃至全球富豪的格局或將重排。你怎麼看富衛集團上市及進軍內地市場的可能性呢?評論區聊聊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