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科技報社

3月3日是全國愛耳日。你的耳朵還好嗎?電子產品、掏耳朵、濫用藥、高噪音等很多因素都會給聽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一起來了解。

整理/新媒體編輯 房永珍

你的耳朵還好嗎?據世衛組織2021年3月發佈的《世界聽力報告》顯示,全球超15億人聽力受損。報告預計,到2050年全球四分之一的人會有聽力問題,近25億人將患有某種程度的聽力損失。

3月3日全國愛耳日,請別忽視了我們的耳健康。

耳朵是具有“聽”功能的器官。聲音穿過耳敲擊鼓膜,振動被傳遞並轉化爲電信號,經聽覺神經至大腦,最終被感知爲一種聲刺激,這時我們就聽到了聲音。爲了完成這一系列任務,耳需要具有精密的結構和複雜的功能。

但同時,耳也十分容易受到“傷害”。導致聽力損失的因素很多,包括耳毒性藥物、遺傳、噪聲、感染和疾病等多種因素,都可能影響耳的正常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今天我們就帶大家認識幾種常見的因素。

掏耳朵雖然很爽最好別經常掏

很多人平時都有掏耳朵的習慣,閉上眼睛握緊拳頭享受着這莫名其妙的爽感。可是,掏耳朵爲什麼會這麼爽呢?這是因爲我們的外耳道神經纖維豐富,觸覺感受就比較敏銳,在掏耳朵的過程中,外耳道的觸覺感受器被激活,將這又癢又舒服的信號傳輸大腦。而且你搗鼓半天看見一個碩大的耳屎擺在你面前,給你一種彷彿征服了世界的成就感,於是很多人樂此不疲。

掏耳朵雖然爽,但是和它的風險後果相比,這點“爽”真是微不足道。北京協和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高志強介紹,不適當地掏耳很容易造成外耳道的損傷和感染,引發一系列炎症。堅硬的挖耳勺還可能傷及鼓膜或聽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響聽力。每年因爲掏耳朵進醫院的人數不勝數。

此外,這種行爲也有可能致癌。我們外耳道的皮膚比較薄,經常用硬的東西掏耳朵,耳道的皮膚會受到損傷,外耳道的防禦機制也會遭到破壞,一些細菌就會趁虛而入,引起外耳道炎。在外耳道反覆受到外界刺激和外耳道炎症不斷地修復過程中,某些細胞可能會產生變異,從而引起臨牀上常見的外耳道鱗狀細胞癌。

但話說回來,看着那一塊塊被掏出來的東西,如果一直不掏耳朵會不會被堵呢?答案是不會,耳屎,還有個高大上的名字“耵聹”,它是由外耳道耵聹腺分泌出來的,原本是一種淡黃色粘稠液體,遇到空氣後就會變得相對乾燥。它的作用就是保護耳道將外來物黏住,還可以防止細菌入侵,保護耳道。大部分人的耳屎會隨着我們運動、咀嚼、打哈欠等動作而自然脫落。相反,如果掏的過於頻繁,或者使用工具不當,還可能會對耳朵造成傷害。

但也有一些人羣需要人爲去清理。據首都兒科研究所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陸穎霞介紹,有少部分人的耳道比較窄,或耳屎比較粘稠,不易自行排出,就會結成塊。這也就是爲什麼有些人需要到醫院清潔耳屎。

耳機對耳朵的傷害不容小視

耳機幾乎是現代人的標配,無論是在馬路上、地鐵裏還是在公交車上,或是其他嘈雜的場所中,相信你肯定見過不少戴着耳機的行人,甚至還見到過隨着耳機裏的音樂搖頭晃腦或是情到濃時還跟着唱兩句的人。聽音樂固然很放鬆心情,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聽音樂的方式不對,會對我們耳朵造成不良影響的。

世界衛生組織稱,現在全球約11億12~35歲的年輕人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罪魁禍首之一,就是聽音樂時音量高於安全水平。有研究表明,如果長時間、大音量地使用耳機,就會對內耳的毛細胞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害。毛細胞的作用是幫助我們感知聲音,它們的數量在出生時已經固定而且沒有再生能力,一旦出現損傷,就會對使用者的聽力帶來不可逆的損害。與此類似,經常去KTV等高分貝場所,即使在這些高分貝場所短時間停留,也會對聽力造成損害。

那麼該如何正確地使用耳機聽音樂呢?

1。“60-60-60”的原則。音量低於最大音量的60%,使用耳機時間不超過60分鐘(也有人認爲不要超過30分鐘),外界環境的噪聲不高於60分貝。

2。不要戴着耳機過夜。睡姿千奇百怪,壓迫耳機會給耳朵帶來物理傷害。其次,耳機的音樂播放一整晚,那我們的耳朵也會工作一整晚,這也增加了聽力損失的風險。

3。嘈雜的公共場所儘量避免使用耳機。當週圍環境聲音嘈雜時,很多佩戴耳機的人爲了聽清耳機裏的聲音,會下意識調大音量,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對耳朵造成傷害。

4。儘量避免入耳式耳機。佩戴入耳式耳機後,會形成“堵耳效應”,耳機發出的聲音在耳道中形成閉路振響,比開放式聲音帶來的損傷大得多。

濫用耳毒性藥物造成的聽覺損失

一些常用藥屬於耳毒性藥物,若不當服用,可能導致不可逆的聽力損失。一直以來,誤用藥物導致聽力損傷造成後天性耳聾的事件都時有發生。

什麼是耳毒性藥物?耳毒性藥物是指那些有可能造成內耳結構性損傷的藥物,這種損傷將會導致臨時或者永久的聽力缺失,也會對已存的感音性聽覺缺失造成更大傷害。如果你現已有感音性的聽覺損失,不管這損失是什麼造成的,一旦服用了耳毒性藥物,那麼你更容易遭到聽力損失的加重。

目前已知具有耳毒性的藥物有很多種,常見的有如下幾類:

(1)抗生素藥物: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有慶大黴素、鏈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小諾黴素等,臨牀上最常見的是由於使用了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而導致的藥物性耳聾。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有乳糖酸紅黴素。其他抗生素有氯黴素、鹽酸萬古黴素等等。

(2)抗腫瘤藥物:順鉑、氮芥、博萊黴素等。

(3)解熱鎮痛抗炎藥:乙酰水楊酸、吲哚美辛等。

(4)抗瘧藥:氯奎、奎寧等。

(5)利尿藥:呋噻米(速尿)、利尿酸等。

因此,在需要用藥時,一定要謹遵醫囑,切記不要亂喫藥。

聽力突然性下降,是怎麼回事?

除了聽力逐漸衰弱,聽力突然下降讓人揪心,這很可能是疾病引起的。生活中有兩種常見的疾病,可能導致急性聽力下降:突發性耳聾和中耳炎。

這兩種疾病雖然病因不同,耳聾的性質不同,但是二者有一個共同點:一旦發病,需要及時就醫,及時治療,就有恢復聽力的機會。

突發性耳聾是一種感音神經性的耳聾,確切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普遍認爲可能與勞累、睡眠不足、情緒障礙、抵抗力下降等有關。

突發性耳聾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一旦發病,早期治療是關鍵。如果您忽然出現不明原因的一隻耳朵耳悶,或者不同程度的聽力下降,一定要引起重視,需要儘快到耳鼻喉科就醫。

突發性耳聾如果早期就診,醫生可以給予口服激素、輸液等藥物治療,有70-80%的概率可以恢復聽力。不過,如果早期沒有發現和醫治,延誤到發病後三個月以上,恢復聽力的可能性就比較小了。一旦錯過了最佳治療期,很可能會遺留耳聾的遺憾。

說到中耳炎,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根據病程長短,可以分爲急性和慢性的中耳炎,根據性質,可以分爲分泌性中耳炎、化膿性中耳炎和一些特殊類型的中耳炎。

以常見的化膿性中耳炎爲例,很多患者是在感冒後出現耳悶、耳朵疼痛或者輕微的聽力下降。起初沒有在意,隨着症狀愈演愈烈,繼而出現鼓膜穿孔、耳流膿、聽力下降加重,這種情況屬於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對於急性的中耳炎,經過及時的抗感染治療,大多數患者的穿孔可以癒合,聽力可能夠恢復。

有些患者的聽力下降時間很長,穿孔和流膿也已有多年,這種情況通常是慢性的中耳炎。一旦診斷爲中耳炎、鼓膜穿孔,並且鼓膜穿孔時間超過三個月,應該儘早選擇手術修復鼓膜。

鼓膜穿孔會引起反覆的中耳發炎、流膿,而長期的炎症會導致中耳聽骨結構的破壞,逐漸損傷聽力,使得聽力越來越差。及時接受手術治療可以阻止炎症的發生,保護中耳聽骨鏈結構,避免進一步的聽力下降。

Tips:

哪些情況下需警惕自己發生聽力損失?

資料顯示,雙耳的聽力閾值不低於20分貝時,就是聽力正常。當一個人不能像聽力正常的人那樣聽到聲音,他就出現了聽力損失。

聽力損失的嚴重程度不一,從輕度到重度,可以影響一側或雙側耳朵。如果聽力損失極度重度,也就是基本或完全聽不見了,就是耳聾。

根據生活中如果出現以下這些表現需要重視:

★ 與他人交流時不回應或回應不當;

★ 因爲覺得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很低,導致說話聲音要比平時大得多;

★ 在電話中交流有困難;

★ 變得孤僻、寡言少語;

★ 看電視或聽音樂時音量開得很高;

★ 能聽到他人說話,但聽不清楚內容,覺得聲音很悶,或只能聽到咕噥聲;

★ 口齒不清;

★ 難以聽到門鈴或電話鈴聲等高頻聲音;

★ 發生耳鳴;

如果出現上述多種情況,請及時就醫進行專業的聽力檢查吧!

(本文資料來源:健康中國、央視新聞、CCTV生活圈、北京疾控中心、北京朝陽醫院、中國殘聯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