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1解读丨政府工作报告: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义务教育继续减负

21世纪经济报道王峰报道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

为了把教育办好,过去一年,我国采取强有力举措,着力保障和改善教育民生。

最为明显的是“双减”,这也被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力度,提高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3700多万学生受益。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最高额度增加4000元,惠及500多万在校生。

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具体举措中的亮点包括:2022年将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

义务教育继续减负

2022年,“双减”工作仍将被摆在教育突出位置、作为重中之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

社会对学生减负的关注热点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从四方面进行了部署:

着力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指导各地开展常态巡查、坚决关停。

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开展专项治理。

指导各地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抓紧明确主管部门,体现公益属性,实现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

指导各地落实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执行的政策要求。

对于当前的培训形势,一方面,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显著,教育部数据显示,原12.4万个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为92%;原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34个,压减率为87%。

另一方面,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违规经营有所冒头,存在质量不高、价格肆意上涨、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因此,3月3日,教育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公告》,提出多条监管举措,要求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保持公益属性,遵循教育规律。

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校外培训机构的主体是民办教育,民办教育还包括大量民办学校,“规范民办教育”已连续多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认为,“十四五”期间民办教育自身发展总体态势可概括为十六个字,即:增量降减、结构巨变、转型加快、光明在前。  

2020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67万所,比上年减少4820所,占全国比重34.76%;在校生5564.45万人,比上年减少52.16万人,下降0.93%。

“2016年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对民办教育实行营利性民办学校、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方针。社会上有一种误读,认为这是传递出一个信号,就是要全面鼓励营利性学校发展,所以导致前一个时期民办教育领域里出现的投资热、上市热的现象,实际上这是对立法精神的一种误读。”刘林说。

刘林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允许营利性民办学校存在并不代表着鼓励民营利性民办学校全面发展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占全国民办学校的主流。这是个方向性的问题,与中国的国情、社会制度是相符的。”

他认为,“十四五”期间实施公益性为主的方针,坚持营利性学校和非营利性学校两类学校都允许合法存在,但是以公益为主的民办学校应该成为主流主导。

普通高中的“半壁江山”

“加强县域高中建设”连续第二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2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县中提升计划》),从办学条件、招生规模、师资稳定、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举措。

县中占据我国普通高中的“半壁江山”。2020年,县镇和农村高中占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总数的47.92%,县镇和农村高中在校生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50.63%。

曾经一段时间,在教育投入不足的现实情况下,集中力量办重点学校成为一种战略选择。

如今,为了基础教育更优质均衡,有专家建议,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应支持、反哺县中教育,这是对长期失血的县中教育的一种积极补偿。

《县中提升计划》提出,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努力使每个教育基础薄弱县都得到支持。

具体形式包括:教育部依托举办附属中学的部属高校,面向100个县托管100所县中;按照对口支援关系,组织东部发达地区省份,面向西部10省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组团式对口帮扶;各省(区、市)要组织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开展县中托管帮扶工作;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区域内优质普通高中与薄弱县中开展联合办学、对口支援,每所优质普通高中至少托管帮扶1所薄弱县中,等等。

此外,专家认为还需要另一种倾斜与扶持,即增加县中学子就读国家重点高校的机会。

《县中提升计划》提出,高校招生有关专项计划继续对基础教育薄弱地区予以支持。

政府工作报告也连续两年写入“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

目前高校招生时实行的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专门针对农村贫困地区实行“补偿性”招生,符合条件的学生有望以低于统招分数线的分数进入大学。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教授马莉萍等人2021年8月发表的文章显示,某顶尖“双一流”高校“国家专项计划”几乎所有被录取学生的高考成绩均低于统招分数线,且农村学生和贫困生占比远高于其他招生类型。“国家专项计划”有利于公平且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立,但名额较少限制了其辐射力度。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

其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认为,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仍存短板弱项,区域间、城乡间、人群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仍有差距,均等化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  

张志勇在全国两会上建议,首先,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缩小省际间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差距。

完善中央教育财政经费转移支付机制,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应以省级财政支出达到相应强度为前提,达不到相应支出强度的,中央财政不给予转移支付支持。

就基础教育公共服务而言,省级财政性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其基础教育生均经费仍然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中央财政应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其与全国基础教育生均经费的差距。

其次,全面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差距。

一是在教育经费投入上,要彻底变“双轨制”为“单轨制”。乡村学校从经费来源上要彻底与乡村财政脱钩,变县乡两级财政投入办学为县级财政投入办学。

二是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变城镇学校不断从乡村学校抽取优秀教师,为城镇学校优秀校长教师反哺、支持乡村学校。

三是在办学标准上,变城乡学校统一办学条件标准,为乡村学校弱势补偿,在经费、师资、设施配备上进一步向乡镇学校倾斜,用更高的资源配置标准支撑乡村学校的发展。

四是在办学体制上,要变“以城带乡”为“城乡一体”。积极探索推动城镇学校实质性合并举办若干所乡村学校,实施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一体化办学、一体化管理,进而在学校内部让教师资源流动起来。

全面落实教师工资待遇

保障教育投入,一个重要方向是教师工资待遇。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已明确提出,加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保障,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新增教育支出更多用于提高教师待遇。

“作为国家特聘的特约教育督导员,在开展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估及其它教育专项督查工作中,我将会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督查,确保国家的政令畅通和落实。”国家特约教育督导员、广西柳州市教育局原局长撒忠民说。

撒忠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应该说,近几年来国家一直在紧紧盯住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收入水平的真正落实,且力度也在逐年加大,可谓是抓住了稳定教师队伍,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的最为关键的问题。目前,只剩下个别地方在这方面在落实这项任何时还有差距。”

“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这一要求,表明国家的态度之坚决。我想,只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和省级层面加大督察力度,切实启动问责机制,这一状况应该能够得到改变。”他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