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更健康的新能源發電產業 更好助力“雙碳”達標

來源:科技日報

代表委員談科技支撐經濟行穩致遠

◎本報記者 劉園園

要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促進電力綠色低碳發展是重要一環。

今年兩會,不少代表委員就把目光投向這一領域,對促進新能源發電產業健康發展,提出一系列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力量

“構建以新能源爲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是我國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進程中的重要任務,新能源發電將成爲未來電力供應的主力。”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表示。

據今年1月底國家能源局披露的數據,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穩步增長,2021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2.48萬億千瓦時,佔全社會用電量的29.8%。

“在規模化應用的過程中,光伏發電、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成本持續下降,已全面實現無補貼平價上網,成爲我國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力量。”全國人大代表、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說。

張天任認爲,加快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建設併網,增加清潔電力供應,既有利於緩解電力供需緊張形勢,也有利於助力完成能耗雙控目標,促進能源低碳轉型。

電價、消納等問題仍需解決

不過,快速發展中也有不足之處。

“在我國全社會用電量穩步增長、新能源發電量再創新高的當下,仍存在不利於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問題。”張天任認爲,新能源發電產業有待進一步規範,應推動其健康有序發展。

曹仁賢專門關注新能源上網電價的問題。他分析,2020年下半年以來,多晶硅等光伏產業鏈相關材料、設備價格上漲,加之光伏電站需按要求配置一定比例的儲能系統,投資增加,總體上光伏電站的發電成本增加了20%—25%。

“由於上網電價執行各地燃煤基準價而且偏低,光伏電站投資回報率急劇下滑甚至虧本。”曹仁賢說。

張天任則提到,部分地區對新能源電力的消納能力不足,例如風電裝機集中的“三北”地區遠離負荷中心,難以就地消納,電網發展滯後。另外,新能源電力發展目標調整頻繁,各層級各專項規劃不能有效銜接,出現了地方規劃與國家規劃脫節、新能源發電與電網規劃脫節等問題。

他還談到,新能源發電行業惡性競爭加劇,目前的項目開發方式往往將新能源資源配置給並沒有意願長期持有運營項目的主體,甚至滋生了一批專門做資源轉讓信息介紹的中間商。

建議多舉措破解產業發展難題

如何推動新能源發電產業健康發展,代表們給出了各自的建議。

在新能源上網電價方面,曹仁賢建議,根據各地區光伏電站度電成本加合理收益覈定新建項目保障性收購價格,每年覈算1次,有重大變化適時覈算調整,和各地煤電價格脫鉤。

他還建議,加快推進綠電交易市場走向成熟,適時建立配額制的強制綠電交易市場,釋放綠電供需雙方發展潛力;儘快建立光伏電站儲能系統價格機制。

“建議儘快出臺儲能專項規劃,推動落實新能源項目配置儲能設施的支持政策……確保新能源送得出、供得上、用得好。”張天任表示。此外,他提出應加強區域內各省級電網互聯,有效緩解部分區域較爲突出的調峯壓力;調整國家財政補貼支持方式,促使產品合理定價,避免惡性競爭等。

值得關注的是,張天任還提到了“新能源+”的概念。他建議,將農業、治沙、漁業、旅遊等和新能源發電應用結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實現上可發電,下可治理沙漠化、種植、養魚及與生態旅遊相結合等的綜合開發模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