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楊棄非    每經編輯 楊歡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步推進城市羣、都市圈建設,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將目光鎖定在中部,不久前剛擴容的“鄭州都市圈”,正渴望進一步獲得來自更高層面的“助力”。

3月5日,河南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決定,以代表團名義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提交了三個建議,分別是《關於懇請國家支持鄭州都市圈規劃建設的建議》《關於懇請國家支持創建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議》《關於懇請國家支持將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核心區域納入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區的建議》

建議指出,河南省委、省政府以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爲核心,以鄭開同城化爲先導,規劃了涵蓋9市的鄭州都市圈,已於近期研究編制《鄭州都市圈發展規劃》。“懇請國家加強對《規劃》編制的指導並予以批覆實施,在中心城市空間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佈局等方面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鄭州的急迫感源於逼至眼下的發展限制。建議無不懇切地提及,對於正處於急劇發展、快速增長的鄭州,“發展空間剛性約束與資源要素加速集聚的矛盾日益突出,已難以適應國家中心城市重大生產力佈局的需求”。

環顧四周,繼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之後,《長株潭都市圈發展規劃》已於上個月獲批,被認爲是中部地區拿到首張都市圈發展“入場券”。

而幾天前,在陝西發改委官網“主任信箱”欄目回覆來信問題時也提到,“《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已履行完成國家層面相關審批流程,正在履行印發程序,近期將正式印發實施。”

提速

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曾指出,中原要出彩,鄭州首先要出重彩;河南要崛起,鄭州必須成高峯。而要推動鄭州發展,首先要解決空間的問題。

早在2019年,《鄭州大都市區(2018~2035年)》出爐,在現階段空間範圍基礎上,逐步把周邊開封、新鄉、焦作、許昌所轄縣(市),以及汝州市、蘭考縣等省直管縣(市),納入鄭州大都市區範圍。

有當地媒體評價,其“結束了鄭州二字只代表‘一座城’的固有概念”。

2019年鄭州大都市區空間規劃範圍(圖中未包括汝州市、蘭考縣等地區) 圖片來源: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

然而,它沒能完全解決兩方面問題:一是面積——按照當時“1+4”規劃的鄭州都市圈,面積僅1.59萬平方公里,而同處中部的武漢都市圈面積達5.78萬平方公里,已獲批的長株潭都市圈也有2.8萬平方公里。

二是方向。儘管劃定都市圈範圍,鄭州的發展方向仍存在搖擺。即便在2004年河南在“十一·五”規劃中,就已提出推動“鄭汴一體化”發展,鄭州向東與開封合作,但十多年來,不時有鄭州掉頭向西、“東西再平衡”的聲音出現。

2021年以來,國內各大都市圈建設都在提速升級,鄭州也是如此。

當年6月,樓陽生在蘭考調研時提出,“把蘭考縣納入鄭開同城化進程,在規劃佈局、基礎設施、產業發展、要素配置等方面深入研究、統籌推進。”外界看來,這意味着鄭開同城化將得到進一步擴圍,並形成一條升級版“產業帶”。

在評價蘭考加入鄭開同城化時,中原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耿明齋也指出,這打開了鄭州的發展空間,從而不必再糾結向東向南的問題。

2021年10月舉行的河南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河南進一步作出“拓展鄭州都市圈發展空間”的“關鍵性調整”,明確提出“加快鄭州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全面推進鄭開同城化,並將蘭考納入鄭開同城化進程,蘭考被納入鄭開同城化,加快許昌、新鄉、焦作、平頂山、漯河與鄭州融合發展步伐”。

到2021年底,河南省委宣傳部舉行“奮進新徵程中原更出彩”系列第六場新聞發佈會介紹,鄭州都市圈由原來的“1+4”拓展爲“1+8”,進一步將洛陽納入其中。至此,一個總面積5.8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70萬的鄭州都市圈初步成型。

對於鄭州都市圈,樓陽生曾提出要“提高站位、明確定位”。在他看來,這是“在區域經濟競相發展中再造優勢的重大舉措”,“要站位新發展格局、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佈局、中原城市羣建設全局”。

更進一步說,就是以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爲內核,高水平高質量建設更具競爭力、輻射力的現代化都市圈,推動鄭州進一步“當好國家隊、提升國際化”。

迎入更多城市,使鄭州更能收放自如,而不至於侷促不前。但這也爲鄭州帶來了更大考驗——需要進一步建立破圈思維,打破行政區劃壁壘,進行體制機制創新。

造“心”

當然,僅僅依靠擴圍還不夠。要撐起都市圈,鄭州還需提升內部競爭力,以發揮出更多輻射帶動效應。

去年,《河南商報》在剖析鄭州發展時提到,“要努力突出鄭州在河南的首位度,鄭州的目標就絕不是北方第三城。”然而,與北方第二城天津之間,鄭州還差兩千多億元的經濟總量。

這兩千多億元的差距從何而來?其比較發現,在現有9個國家中心城市,鄭州科創水平屬於“尖子班裏的後進生”。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的範豔萍在一項“鄭州市社科聯調研課題: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評價”的基金項目中詳細分析指出,鄭州科技創新載體和高教資源數量均處於國家中心城市的末尾。

據其統計,2019年,鄭州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量僅排名第八,而雙一流大學數量則排名第九。其中,“鄭州市研究生數量僅3萬多,只有北京的1/10”。

鄭州要“當好國家隊”,首先要擺脫在“國家隊”中“吊車尾”的狀態。

樓陽生認爲,提升鄭州都市圈發展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就要“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除“大力度推進正科學院重建重振與中原科技城、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融合發展”外,“打造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被寫進鄭州新一輪發展規劃當中。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開展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在此之前(去年7月),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曾指出,“將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形成區域創新的增長極”。

中科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的初玉、畢迅雷曾分析指出,與產業因成本逐步向欠發達地區轉移不同,創新產業高度依賴於原有的創新生態系統和創新基礎,集聚效應與區域分化就成爲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的重要特徵。

因此,尤其要在尤其是中西部、東北地區等欠發達地區,遴選打造區域創新中心,對沖創新資源高度集聚引發的區域分化。

新一輪爭奪中,鄭州格外積極主動。

在《關於懇請國家支持創建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議》中,再次提到“懇請國家支持河南依託鄭州都市圈“1+8”市創建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積極探索以體制機制創新激活科學技術創新的有效路徑,全力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建設國家創新高地、成爲重要人才中心。”

河南也亮出殺手鐧:去年,河南全社會研發投入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高新技術企業同比增長30%,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5萬家、總量居中西部之首。

前瞻

關於打造鄭州都市圈,樓陽生曾多次提到要“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問題、做決策、抓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得益於“前瞻”,鄭州奪得了在航空物流發展的先手權。中國民航大學臨空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允春曾分析指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從東南沿海向西部轉移的過程中,河南抓住了一個重大機遇,成功地將富士康項目引入鄭州航空港區。

與北京、天津不同,鄭州沒有航空運輸和航空製造等產業支撐,卻另闢蹊徑,借力富士康項目發展航空物流業,使得鄭州機場2011和2012年的航空貨運量增長率連續位居全國第一,讓全國看到了鄭州臨空經濟的潛力。得益於此,鄭州航空港區也成爲全國首個上升爲國家戰略的航空港經濟發展先行區。

而這一謀劃,也讓鄭州擺脫內陸城市的發展瓶頸,乘勢“進擊”,不僅進出口總額實現了高速增長,遠遠甩開其他中部城市,也推動鄭州步入萬億俱樂部城市行列。

對於新一輪航空發展,鄭州寄予更多期望。如樓陽生所說,要堅持交通先行,以前瞻30年眼光,統籌推進高鐵、機場、高速公路、城際軌道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互聯互通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變區位交通優勢爲樞紐經濟優勢。

《關於懇請國家支持將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核心區域納入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區的建議》進一步指出,將鄭州航空港實驗區與河南自貿試驗區建設貫通起來,有利於在更大範圍內統籌空中、陸上、網上、海上“四條絲綢之路”建設,爲內陸地區深化高水平開放探索路子、積累經驗。

而無論是提升創新能力、還是再優化交通水平,均在於整合資源優勢,優化產業佈局,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優勢產業,“爲都市圈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有分析指出,鄭州產業仍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尤其是製造業,未能形成核心競爭力。比如,2020年其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已突破5000億元,但當地電子信息企業多爲外來企業,缺乏本土領軍型企業,雖然形成了一批零部件配套產業,但高附加值的企業相對較少。

體現在數據上,去年,鄭州GDP增速爲4.7%,在萬億城市中位於倒數第二,僅高於西安。除固定資產投資出現6.2%的負增長外,鄭州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也僅有3.4%,拉低了鄭州的排名。

眼下,鄭州期望通過更前瞻的視野,抓住新一輪機遇期。

如樓陽生所說,構建新發展格局,對每一個地方而言,都是一次機遇性、競爭性、重塑性變革。必須善用系統觀念、法治思維、改革精神、創新辦法、市場機制,把廣大幹部羣衆、各類市場主體、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激發出來,努力實現直道衝刺、彎道超車、換道領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