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國兩會,綠色發展仍然是關注熱點。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完善節能節水、廢舊物資循環利用等環保產業支持政策。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雲傑建議,強化國家級再循環產業大數據平臺建設,以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低碳”的循環經濟面臨一系列難題

中國已提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峯、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戰略目標,這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發展循環經濟可以實現材料和產品的循環利用,從而節約能源,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

“十三五”期間,發展循環經濟對中國碳減排的綜合貢獻率超過25%。“十四五”是碳達峯的關鍵期、窗口期,發展循環經濟對碳減排的綜合貢獻率預計將達到30%。發展循環經濟爲未來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重要支撐。以行業爲例,製備單位再生鋁的碳排放量較原生鋁可減少96%。

周雲傑認爲,目前中國循環經濟行業還面臨着數字化水平低、再生材料利用率低、創新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因爲當前行業內的“回收、處理、再利用”全鏈條數字化體系尚未打通,各環節之間存在信息斷點,無法實現全行業的數據共享、綜合監管。

“同時,在回收、拆解、再利用各環節也存在大量難題。”周雲傑說,在回收端,回收企業無法向個人取得回收進項發票,進項成本仍難以確認,雖已出臺增值稅減稅政策,但企業所得稅還未出臺具體政策;在拆解端,拆解企業經營壓力較大,需依靠國家補貼,但國家基金補貼名錄申請難;在再利用端,中國缺少再生材料的使用標準,再生材料利用率低且易造成二次污染。這些難題嚴重阻礙了循環經濟行業的發展。

打造回收體系和拆解“燈塔工廠”

廢舊家電回收處理涉及渠道、模式、資金、管理等諸多方面,周雲傑透露,海爾以先易後難、先簡後繁爲原則,從兩個方面進行探索。

首先,利用海爾的渠道,建立全流程可視、可溯的線上線下融合回收體系。海爾的回收網絡已整合了3.2萬家線下門店、10萬餘名服務人員、100餘個物流配送中心,覆蓋全國2800多個縣市,形成了涵蓋回收、運輸、分揀等環節的完整體系。同時,海爾還利用標識解析技術,給每一臺機器都對應唯一一箇舊機碼,保障廢舊家電得到安全、高效、合規的處理。

其次,打造拆解行業的“燈塔工廠”,形成拆解規範和標準。海爾在青島萊西投資5億元,通過創立“碳中和”綠色工廠、智能覈查體系等,打造中國拆解行業的“燈塔工廠”。海爾拆解工廠2021年5月開工,目前正在快速推進建設,預計2022年7月一期項目正式投產,投產後每年可拆解200萬臺廢舊家電、改性造粒3萬噸。

海爾的拆解工廠還將利用其綠色化、智能化、數字化等優勢,爲其他拆解企業及工廠賦能。後續,海爾拆解工廠將持續拓展,由廢舊家電拆解利用,擴展到部件再製造、報廢汽車、貴金屬提煉等再生資源範圍,促進再生資源加工利用行業的規模化、規範化、清潔化發展。

搭建國家再循環產業的大數據平臺

據瞭解,海爾接下來將向再利用環節延伸,向再循環平臺拓展。一是推動材料全生命週期管理。海爾聯合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資源方構建開放生態圈,共同圍繞碳檢測、貴金屬回收和深加工、材料分析技術等打造再循環材料研究院、再循環材料國家級實驗室等,爲國家、行業節約資源,推動環境和資源可持續發展。

二是搭建再循環大數據平臺。海爾正與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等生態方攜手,建設一個國家級的再循環產業大數據平臺,破解信息不透明、發展不規範、市場雜亂等行業痛點,讓全行業的回收企業、拆解企業、再生料研發企業上平臺、用平臺,構建一個智能、高效、可追溯、線上線下融合的回收、拆解和再利用體系,推動行業共創共贏。

周雲傑認爲,強化國家級再循環產業大數據平臺的建設,以電器電子拆解補貼基金智能核補爲切入點,向全行業拓展,對國家、行業、企業都有重大價值。對於國家,有助於促進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對於行業,打通全流程數據,實現供需雙方無縫對接,加快形成更規範的循環經濟產業發展格局。對於企業,有助於緩解企業資金壓力。

國家級再循環產業大數據平臺通過運用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可實現核補由抽樣審計到全量審計、由線下核補到線上核補、由主體信用到區塊鏈信用的轉型,改善審覈流程,提升審覈效率,使拆解基金補貼審覈過程實現高效率、高規範、低成本,降低拆解廠自查成本和國家覈查成本。該平臺還能在金融、研發、大數據追溯等方面爲企業賦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