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在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賈寨鎮耿二莊村田間,村民在給小麥配土起壟,爲小麥灌溉做準備

“食爲政首,谷爲民命;備豫不虞,爲國常道”。作爲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我國曆來將糧食生產當作頭等大事,糧食安全也是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之一。

2022年,站在糧食“十八連豐”的新起點,中國已經在口糧安全、結構安全、防線安全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確保中國人喫得飽、喫得好,還要好得可持續。

無懼世界風雲變幻,糧食安,人心安。中國人的飯碗將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國口糧絕對安全

“我們有能力保證14億多人每天到點開飯、不餓肚子。”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作出鄭重承諾。

如此有底氣是因爲中國做到了口糧絕對安全。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爲,口糧安全狀況最主要由供給狀況決定,而供給主要由生產、庫存和進口三者共同決定。目前我國糧食庫存規模大,足夠安全。

李國祥介紹說,我國糧食作物主要由穀物、豆類和薯類三大類構成,總產量連續7年超過1.3萬億斤,人均糧食佔有量超過470公斤,即平均每人每年佔有糧食超過940斤。根據歷史數據,我國人均糧食消費最大量沒有超過600斤。可以說,中國人“年年有餘”的祈福語已成現實。

儘管糧庫充盈,我國還在部署新的豐收。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確保糧食能源安全,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之一是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這是我們必須確保完成的硬任務。”唐仁健在“部長通道”上立下“軍令狀”。

爲了實現豐收目標,我國的春耕備耕工作已經從南至北次第展開。

此外,春管工作也在推進。受去年秋汛影響,冀魯豫陝晉5省有1.1億畝晚播麥,需因地因苗、分區分塊加強田間管理,推動晚播麥“促弱轉壯、早發穩長”。現在,農業農村部已經組織了全系統力量下沉一線、包省包片,深入田間地頭,推動集中育秧、大壟密植、種肥同播等各項增產措施落實到田。

口糧安全也是代表委員的關注焦點。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來自基層的代表委員建議,應該綜合施策,確保糧食產量更上一層樓。

“考覈要更加向糧食生產傾斜。”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人大常委會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任曉春表示,去年已正式實施的《四川省糧食安全保障條例》和正在提請省人大審議的《四川省現代農業園區條例》等,正在嘗試從法制層面爲“多產糧食”保駕護航。

全國人大代表、廣元蒼溪縣白驛鎮岫雲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李君建議,通過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來保障糧食安全。“從我們在基層掌握的情況來看,精準補貼是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精準應該體現在補貼對市場的真實反應上,以及補貼的環節領域拓展上、補貼對象的聚焦上。”李君說。

糧食結構不斷優化

把中國人的飯碗裝滿只是開始,政府還要通過糧食結構的調整,讓中國人的飯碗裝得更豐盛、更有營養。

“除口糧絕對安全外,世界上還有食物安全的概念,相當於我國廣義的糧食安全理念。總體來講,我國廣義糧食安全水平還有待提高。”李國祥說,當前,牛羊肉、奶製品和水果等進口增長較快,說明這類農產品國內生產能力跟不上人們的消費需求。

牛羊肉、奶製品的生產能力不足是因爲我國飼料糧的供應不足。現階段,我國大豆等飼料糧嚴重依賴進口,2020年我國進口大豆超過1億噸,農產品貿易逆差整體上呈現出不斷擴大趨勢。

關於大豆等飼料糧供應不足的問題,我國近年來試圖通過大豆振興計劃提高大豆總產量。但受制於大豆每畝單產水平偏低的困境,出現了農民因效益偏低而不願種植大豆的難題。

“現實表明,大豆振興的根本在於提高其單產。怎樣提高單產?主要靠良種。”李國祥說。

良種問題也是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張勇建議,聚焦種業中玉米、大豆等“卡脖子”品種,明確國家重大課題進行攻堅,提高我國種業國際競爭力。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建議,在育種體系內引入紀律監察機制,對品種轉化與推廣效果進行監管,構建數據造假和三無品種的追溯機制,確保種業政策體系廉潔高效運作。

“我國地域廣闊,氣候和自然環境差異大,造就了極其豐富的物種,爲我國種業全鏈自主創新帶來了極其有利的條件。在代表委員的關注和政府的推動下,我國種業有能力實現振興。”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所長吳垠說。

吳垠認爲,當前全球糧食供應鏈產業鏈不穩定因素日益顯現。若飼料糧等農產品進口出現問題,將對我國糧食安全造成不利影響。因此,糧食結構安全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作爲國內最大的用糧飼企,新希望集團已經從節約和增效兩方面着手,全力改善中國的糧食結構。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介紹說,新希望將通過育種、飼料配方、養殖方式三個方式降低和提高飼料轉化率、利用率,提升飼料使用綜合效率,每年提升1%,連續堅持5年,可累計節約糧食約150萬噸。

土地防線牢不可破

糧食土中生,有地斯有糧。爲了讓中國人的飯碗好得可持續,一定要把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實到位。

“耕地必須保持在18億畝,這是底線,不能再低了。”唐仁健說,“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光發文件、光開會議、光喊口號,一定要採取更嚴厲、更有力的措施。”

前幾年,我國耕地面積有所減少。對此,我國已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落實好耕地保護建設硬措施,嚴格耕地保護責任,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建設1億畝高標準農田等。

代表委員也高度關注土地問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飛鶴董事長冷友斌今年提出的建議依然聚焦在黑土地上。“土地質量直接影響糧食生產能力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對於農民增收、三產融合發展也非常重要。”冷友斌說。

飛鶴的牧場就建在黑土地上。冷友斌對東北黑土地有着尤其深厚的感情。他建議,將“耕地肥沃”納入鄉村振興指標體系,以提高全社會對於耕地保護的重視程度,對耕地的面積和質量問題實行綜合治理。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上蔡縣朱裏鎮柺子楊村黨支部書記張全收建議,修訂《基本農田保護條例》,依法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強化耕地用途管制。

今年,我國還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楊忠岐認爲:“森林裏有很多農產品,比如竹筍、堅果、肉類等,我們要用科學生態的辦法,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提升森林農產品產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研究員劉鳳之建議,科學合理開發我國西部沙漠、戈壁等非耕地資源,發展非耕地設施高效農業。“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同時要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

“我們已經看到國家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的決心和魄力。我國糧食安全將更有保障,百姓手中的飯碗將會端得更牢更好。”李國祥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