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趙雨潼

編輯/董雨晴

開通會員,已經成爲互聯網服務中最常見的消費類型之一。

對許多消費者而言,付費帶來的最直接影響是服務升級。無論是暢享劇集、專屬下載、減免運費、還是個性裝扮、內容訂閱、點單優惠,只要點亮會員標識,就相當於擁有了一張通行證,從而以更低的價格、更少的時間、更快的速度享受到更簡潔的界面、更豐富的內容、更多元的權益。

然而,成爲會員容易,告別這一身份卻難度頗大。

最近,不少用戶在黑貓投訴平臺反饋,稱其遭遇了知乎鹽選會員自動續費而自己並不知曉的情況,聯繫客服申請退款,卻未能得到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其中一位用戶寫道:“自動續費會員扣款未提醒,應該2022年3月3日到期的會員在2022年3月2日扣款198元,聯繫知乎客服電話無人接聽,無合理退款途徑。”

事實上,不止是知乎,自動續費的套路在App中層出不窮,“續費兩秒鐘,退訂兩小時”是無奈的調侃,也是最真實的寫照。

“我的會員怎麼還沒到期”

餘思玲心裏一直有一個疑問,她於幾個月前購買了爲期一個月的知乎鹽選會員,但始終沒有收到“到期提醒”。在她的印象中,如果再次續費,每個月都應該收到來自知乎的提醒。“難道我當初開通這個會員買的不是包月,買成包年了?”

和餘思玲一樣,直到收到支付寶的扣費消息,江蕾才意識到,自己又爲知乎鹽選會員的自動續費買了單。她將其稱爲“App操作大坑”,因爲“既不能勾選‘拒絕自動續費’,又無法直接在App內取消這一功能,必須通過第三方付費平臺操作”。爲此,她甚至去消費者協會進行了投訴。“我說怎麼一上來就是連續包月,結果人家給我打電話說往後再翻翻就有單月購買的,我一看,還真有。”

的確,點進知乎鹽選會員的開通頁面,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連續包月、連續包年、連續包季三個選項,默認爲連續包月,左滑後才能看到季卡、年卡以及位於最後的月卡。

有類似經歷的用戶不在少數。黑貓投訴平臺上,知乎近一個月以來的投訴,多數與自動扣費相關。有用戶表示,自己已經成功註銷了知乎賬號,依然遭遇自動扣費;有用戶稱,從來不使用知乎卻在不知不覺中被扣除了18個月的會員費用;還有用戶提到,只想開通一個月的會員,但到期前一天就被自動扣費,卻並未收到短信提示。

公開資料顯示,知乎鹽選會員上線於2019年3月,其以“超級會員”爲基礎進行了再次升級,可享受包括內容特權與功能特權兩大類,前者主要指知識付費項目,覆蓋Live講座、鹽選專欄、雜誌期刊、電子書等權益;後者則與社區相關,例如專屬表情、評論發圖、動態置頂、關鍵詞屏蔽和專屬客服等均歸於此類。

該業務也在知乎營收中有着不小的佔比。知乎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得益於整體用戶羣數量和用戶付費比例的增加,其本季度付費會員業務營收爲1.783億元,較去年同期的9110萬元同比增長了95.8%,在總營收中佔比爲21.7%,在2021年第二季度前,其始終是知乎的第二大營收來源。

《財經天下》週刊就用戶反饋的問題向知乎求證,後者回應稱:“用戶訂閱知乎的付費業務有嚴格的訂閱流程,同時給用戶提供了連續訂閱和非連續訂閱的選項。知乎對於用戶付費情況有標準的通知流程,會員業務開通連續訂閱,我們會在續費前的5天私信提醒,不存在用戶不知情提前下產生扣費的情況。”

但不是所有用戶都爲此買賬,在這方面喫過虧的穆子林反問:“App每天的推送那麼多,大多數還都是無用消息,會一條一條仔細看的人有幾個?”

App自動扣費何解

知乎不是孤例,僅在黑貓投訴平臺,搜索“自動扣費”或“自動續費”,顯示的被投訴對象幾乎囊括了日常涉及的所有App。事實上,此前各大App均存在此類爲用戶詬病的操作,隨着消費者協會加以密切關注、工信部等部門出臺相關規定,一些App經過整改,情況有所改善。

某種程度上來說,用戶苦自動續費久矣,但其作爲互聯網公司吸引留存、保證營收的手段之一,想要順利取消卻並沒有那麼容易。

直到看到信用卡的扣款記錄後,穆子林才發現自己交了多少“冤枉錢”,從視頻網站到外賣平臺,應有盡有。她毫不猶豫地將支付寶支付設置中的自動扣款全部關閉了,“別想再騙我的錢!”

關閉操作同樣是問題所在。以取消知乎鹽選會員連續訂閱爲例,iOS用戶需要打開蘋果手機“設置”選項,進入“iTunes Store與App Store”並點擊“Apple ID”,選擇“查看Apple ID”,進入“賬戶設置”,點擊“訂閱”後選擇“會員”取消訂閱;而Android用戶按支付方式分爲微信與支付寶兩種途徑,各自解決;且兩者必須提前至少72小時完成,否則訂閱將繼續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知乎在《連續訂閱服務協議》中寫道,部分蘋果用戶未登錄知乎賬號仍可購買付費產品,知乎會按照其後買產品時使用的設備(IMEI碼)記錄購買情況,並將第三方支付賬戶或銀行賬戶與該設備綁定。也就是說,用戶必須主動加以關閉,否則,無論卸載或放棄使用鹽選會員服務,扣費行爲會一直存在。

但卸載也意味着不再接收站內消息。而《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第十八條規定,網絡交易經營者採取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方式提供服務的,應當在消費者接受服務前和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日期前五日,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由消費者自主選擇;在服務期間內,應當爲消費者提供顯著、簡便的隨時取消或者變更的選項,並不得收取不合理費用。

對此,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李旻告訴《財經天下》週刊,App與消費者的矛盾在於提醒義務和取消操作的繁瑣程度。“個人認爲,App自動續費應當在辦理會員、到期提醒、自動續費成功這幾個階段做到充分的提醒告知義務,除了App內進行提醒外,還應當進行短信提醒,並在會員服務界面設置‘管理自動續費’選項,讓消費者通過簡單的操作即可取消、變更自動續費服務。”

具體到辦理會員這一項,李旻認爲,儘管連續訂閱服務協議字體遠小於金額,但是相關字眼經過加粗並使用了區別於其他字體的顏色顯示,App關於協議的提示義務已經履行。不過,在浙江曉德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陳文明看來,互聯網公司在付費問題上,尤其是涉及商品或服務的費用、履行期限等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係的內容,應當使用與其他文字顏色、大小相同的字體,並放置於顯著位置。

除了互聯網公司自身的改進之外,也有用戶給出了不同的看法。孟齊坦言,因爲擔心自己忘記,他常常在選擇連續包月購買會員後,立刻取消。“免得之後還要後悔,再和客服拉扯也不值得。”這也是李旻和陳文明給出的建議之一,一方面,消費者在辦理相關服務時,要看清條款內容,防止“入坑”。另一方面,如果權益已經被侵犯,要及時與服務提供方進行協商,協商不成,可選擇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向工商、消協投訴,也可通過法律訴訟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餘思玲、江蕾、穆子林、孟齊均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