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9日電 中國駐日本大使孔鉉佑近日在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決策者》欄目發表題爲《紀念邦交正常化50週年,開創中日關係新前景》的署名文章,回顧總結中日邦交正常化帶來的歷史啓示,並就兩國關係未來發展全面闡述中方政策主張。全文如下: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這是中日關係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50年前,兩國老一輩領導人以高超的戰略智慧和非凡的政治勇氣,作出邦交正常化的重大決斷,徹底結束了中日戰後對立隔絕,開啓了和平友好合作的新篇章,也對地區乃至世界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

中日關係歷經半個世紀風雨,兩國各領域交流合作實現質的飛躍,雙邊貿易額創下3714億美元歷史新高,疫情前人員往來達到每年1200萬人次,地方友城260餘對。兩國利益融合如此廣泛而緊密,早已成爲相互依存的發展共同體。雙方要珍惜和維護中日關係來之不易的發展成就,也要從中汲取照亮未來的智慧。

歷史啓示我們,政治體制、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差異不應成爲國與國交往的障礙。50年前,兩國老一輩領導人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的精神,超越差異,在冷戰環境下實現邦交正常化,樹立了不同陣營國家和平共處、友好交往的典範。雙方在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中明確寫入,“中日兩國儘管社會制度不同,應該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關係。”50年後的今天,雙方沒有理由做不到這一點。

歷史啓示我們,和平、友好、合作始終是雙方必須牢牢把握的正確方向。中日兩國在邦交正常化之初,就宣示“建立兩國間持久的和平友好關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訂,以法律形式明確了雙方共謀和平友好的履約義務。雙方還確立了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定位,達成了“互爲合作伙伴、互不構成威脅”等一系列重要共識。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雙方堅持和平、友好、合作的大方向不應有絲毫動搖。

歷史啓示我們,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及雙方共識必須得到不折不扣履行。邦交正常化以來,雙方達成四個政治文件,形成一系列重要共識,爲處理歷史、臺灣等重大原則問題及釣魚島、涉海等敏感問題立下了規矩。這是兩國政府之間做出的鄭重承諾,也是確保中日關係行穩致遠的根本保障,不容任何挑戰。

當前中日關係形勢依然複雜嚴峻,新老問題交織凸顯,處在不進則退的關鍵路口。雙方要抓住邦交正常化50週年重要契機,維護好、鞏固好、發展好兩國關係,將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的政治共識轉化爲現實,這是時代賦予雙方的歷史使命。

首先要堅持相互尊重,妥處彼此差異。相互尊重是建立互信的前提基礎,也是國與國交往的基本禮儀。雙方要做到平等相待,互釋善意誠意,包容彼此政治體制、社會制度、價值觀等差異,尊重對方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恪守互不干涉內政等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反對以價值觀劃線、煽動意識形態對立。

二是堅持重信守諾,管控矛盾分歧。中日作爲鄰國,難免存在一些問題和分歧,關鍵在於如何管控。中方始終堅決維護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同時願與日方一道,按照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原則及有關共識,有效管控矛盾分歧,防止干擾兩國關係大局。日方應在歷史、臺灣等重大原則問題上信守承諾,切實做到不逾矩、不越線,維護兩國關係政治基礎。

三是堅持合作共贏,做大共同利益。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的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將爲包括日本在內世界各國帶來更多機遇。中日兩國要高舉合作共贏旗幟,積極推進各領域務實合作,提升合作質量水平,爲兩國關係注入正能量。我們希望日方在對華合作中展現更加自信、開放、包容姿態,不要被渲染中日競爭對抗、鼓吹對華遏制的消極論調帶偏方向。

四是堅持友好傳統,夯實民意根基。民間友好是中日關係的優良傳統和寶貴財富。雙方要廣泛開展人文交流和民間、地方交往,推動兩國民衆增進相互理解,深化民心相通。中日關係的未來在年輕一代,雙方要重點加強青少年交流,吸引更多年輕人關心中日關係,讓中日友好事業薪火相傳。

五是堅持多邊主義,履行國際責任。當前新冠疫情延宕不絕,全球性挑戰層出不窮,世界進入新一輪動盪變革期。中日兩國都應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從國際社會整體利益出發,保持戰略自主,共同爲維護地區以及世界的和平穩定、團結合作、發展繁榮發揮重要積極作用。

站在邦交正常化50週年的新起點,相信雙方一定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克服困難,把握機遇,開創新時代中日關係美好前景,將一個更加成熟穩定的中日關係帶入下一個50年,這是對邦交正常化50週年最好的紀念。(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