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董鵬  成都報道

從昨晚開始,LME動作不斷,暫停交易、宣佈週二交易,還計劃設置漲跌幅……

全球鎳產品定價體系,暫時陷入茫然和錯亂當中。

反觀滬鎳期貨價格,3月8日夜盤開始繼續漲停,主力合約來到了26.77萬元/噸的高點。

這說明,國內投資者仍然未扭轉內、外盤價格聯動的慣性思維。

因爲,按照3月7日倫鎳的結算價50300美元/噸計算,其對應的盤面價爲31.76萬元/噸。加上稅費等進口到國內的成本,實際價格可能超過36萬元/噸。

這一明顯價差下,國內投資者似乎看到了無風險的套利機會,並急於補齊上述價格缺口。只是,又怎會沒有風險?

3月8日倫鎳從5萬美元漲到8萬美元是資金炒作引發的非理性上漲,那麼3月7日倫鎳一天上漲2萬美元,單日漲幅超過72%就“科學”了?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對此業內人士幾乎一致認爲,近期倫鎳的暴漲已經無法用基本面來解釋。

近期,同樣也包括了3月7日的非理性上漲。

筆者認爲,在倫敦金屬市場陷入動盪,倫鎳價格因爲資金推動“失真”的背景下,滬鎳價格完全沒必要繼續跟隨外盤波動,更應該尋找到自己的價格座標。

以此,更爲真實地反應鎳行業的供需狀況和市場預期,從而對國內相關產業鏈作出價格參考和指引。

畢竟,國內是鎳行業全球最大的需求方,不管是不鏽鋼,還是三元電池皆是如此,理應藉此機會提升國內定價方面的話語權。

追本溯源,倫鎳此次異動的關鍵可能在於交割環節。因空頭無法拿出足夠多符合交割標準的電解鎳,才引發了多頭的逼倉上漲。

這其中涉及一個鎳行業的現狀,即電解鎳佔鎳產品比重逐步下降,但是市場定價仍然錨定電解鎳,硫酸鎳、鎳生鐵等越發主流的產品只能側面影響倫鎳價格,這是包括倫交所等市場各方後期急需改進的問題。

而就國內市場來看,導致上述逼倉的條件卻不存在。

至少,短期內上期所公佈的註冊庫存,也就是倉單數量,要明顯大於近月合約持倉所對應的實物數量,不存在發生逼倉的技術條件。

從這個角度上看,滬鎳的交易邏輯也不應該複製倫鎳。

而要按照倫鎳異動前3月6日的結算價來看,當期滬鎳主力26.7萬元/噸的價格已經不低了。

(作者:董鵬 編輯:朱益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