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以來的6年時間內,投資者羣體出現了快速的增長,從1億增長至2億

那麼,在這幾年券商佣金率下滑的背景下,這樣的投資者數量倍增速度對券商的傳統經紀業務而言會是一場盛宴嗎?這新增的1億股民中,有多少是有實際交易的客戶?真正選擇炒股又有多少?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行了一番深度調查瞭解。

券商經紀業務6年增長不到50%

佔比下降16%

根據證券業協會每年披露的證券公司年度經營數據,2015年以來證券行業每年的營業收入和經紀業務收入情況統計如下:

2015年:125家證券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751.55億元,其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2690.96億元;

2016年:129家證券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279.94億元,其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含席位租賃)1052.95億元;

2017年:131家證券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113.28億元,其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含席位租賃)820.92億元;

2018年:131家證券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662.87億元,其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含席位租賃)623.42億元;

2019年:133家證券公司2019年度實現營業收入3604.83億元,其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含席位租賃)787.63億元;

2020年:證券行業2020年度實現營業收入4484.79億元,其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含交易單元席位租賃)1161.10億元;

2021年:證券行業2021年度實現營業收入5024.1億元,其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1544.03億元。

2016年至2021年國內股市日均成交金額變化(逐月)圖片來源:Choice數據

據Choice數據統計,2016年以來,國內股市的成交額呈現了趨勢性增長態勢。2016年一季度,國內股市的日均成交金額爲5374.5億元,到2021年四季度,國內股市的日均成交金額爲1.09萬億元,6年間增長了一倍

不過,這6年間證券行業經紀業務的收入增速卻不及投資者規模、A股成交金額的增長速度。根據證券業協會披露的數據,2016年至2021年間,證券行業的經紀業務收入增長了46.6%,但是經紀業務收入佔比卻下降了16個百分點

雖然2021年券商行業整體收入已經接近2015年的歷史峯值,但是在經紀業務層面,2021年與2015年的歷史峯值還有相當的差距。據證券業協會統計,2015年證券行業實現經紀業務收入2690.96億元,然而在成交金額創下A股歷史之最的2021年,證券行業實現經紀業務收入只有1544.03億元。

佣金率下滑至萬分之三以下

儘管過去6年,股民數量增長了1倍,不過來自證券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1年間,證券行業的經紀業務收入增長了46.6%,不到50%。

提起券商經紀業務的下滑,很多投資者第一印象就是歸結於佣金率下滑。

最近10多年以來,隨着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市場競爭的加劇,國內券商傳統經紀業務的佣金率持續下滑。據海通證券非銀團隊統計,2008年行業平均佣金率爲 0.166%,2012年下降到0.081%,2021年上半年下降至0.025%。經紀收入佔比亦隨之大幅下滑,由2008年的71%下降至2021年的25%。

中金公司研究部非銀金融行業及金融科技行業首席分析師姚澤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伴隨着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下開戶便利性的提升,以及近年來資本市場改革深化下交易活躍度的提高,當前A股投資者數量較2016年初出現了翻倍,日均股票交易額亦由2016~2019年間平均的4,664億元提升至當前萬億元附近。但與此同時,行業平均交易佣金費率從2016年萬分之3.8下滑至2021年的萬分之2.4,‘量增價減’導致券商經紀業務收入整體增速有限。往前看,我們認爲A股機構化、產品化、國際化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券商的機構交易業務有望取得持續發展,而財富管理業務也將由1.0的股票交易經紀,向2.0金融產品銷售和3.0買方投顧繼續轉型。”

而在2017年,券商行業收入結構顯著變化,整體來看,曾經作爲券商傳統王牌的經紀行業,則是被自營行業所超越,失去了“頭把交椅”。當年,券商證券投資收益(含公允價值變動)860.98億元,而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含席位租賃)爲820.92億元,自營業務收入反超其40億元左右。

而Robinhood開啓了在線券商的零佣金時代,2019年,美國在線券商全線免傭。東方證券非銀金融研究人士曾指出,在美國市場零佣金浪潮之下,利息收入、財富管理、訂單流付款收入、基於介紹經紀商模式下的國際業務發展將成爲美國在線券商業務的轉型方向,已出現嘉信理財、盈透理財、Robinhood等成功案例值得成長性券商借鑑。

沸沸揚揚的零佣金,也在當時引發了對國內券商何時實現零佣金的問題進行了廣泛熱議。

事實上,與美國證券行業類似,國內證券行業的佣金率經過幾年的持續下行,目前已降到了萬二至萬三的水平。國內證券行業不具備“零佣金”的條件,其中最核心的原因是監管放鬆以及其他盈利業務補償纔是美國互聯網券商推行“零佣金”的重要前提。國內監管層對佣金下限有一定指導,不鼓勵佣金戰,同時在財富管理業務發展初期,難以形成收入補償,佣金依然重要。

“目前各家券商收入來源中,對經紀業務收入的依賴程度也不同。通常情況下,大型券商相對較低,小型券商的佔比要高一些。總體來看,佣金基本已經到底了,零佣金不是關鍵,行業轉型纔是關鍵。”滬上某券商網金人士表示。

開戶數量不是關鍵

與此同時,在接受採訪的多位券商財富管理、以及網金人士則是共同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新增的1億投資者中,有多少是有實際交易的客戶。

“6年增加1億投資者,對於券商而言,這裏面的結構很重要,那就是新增的1億戶中,實際上有交易的客戶有多少我可以告訴你,這個比例並不高。”某大型券商財富管理人士指出。

在該財富管理人士看來,財富管理的重點是AUM,不是開戶數。開戶數增加不代表交易性資產的增加。

某中型券商網金人士則是做了一番深度剖析:“問題的關鍵就是看公司,是想要擴大基礎客羣,還是想要找到有效客羣。如果說公司對於基礎的量要求比較高,自然有效戶率就降低;如果有些公司可能更看重有效戶,有效戶率可能就高一些。比如,公司今年必須要開100萬戶,如果當年市場並不配合,客戶經理沒辦法就只有注水了。如果公司說今年就要求有效戶數必須要有10萬戶,客戶經理有開就開,自然而然有效戶率就上來了。當然,它還取決於不同公司對當年市場的判斷。”

與此同時,該券商網金人士也指出新增的開戶者中,有多少會炒股。

深圳某券商財富管理人士則是分析這幾年券商客羣的變化,並指出:“開戶裏面,真正選擇炒股的很少,而且銀行來的都很少。原來基本上是銀行負責賣產品,券商負責炒股,邏輯上來是互補的關係。這兩年,券商實施財富管理轉型,也在賣產品,和銀行關係也發生了變化,彼此成爲潛在的競爭對手。客戶的數量和質量自然都會有所下降。總之,從原來互補型合作變成了潛在的競爭對手,這部分客羣的下滑也是在預料之中。”

此外,部分券商財富管理人士也向記者表示,隨着居民加速擁抱財富管理,和A股機構化趨勢的不斷加強,炒股的難度在不斷增加,近幾年投資者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也發生了變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