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爲最難預測的一屆韓國大選落下帷幕。

最大在野黨國民力量黨候選人尹錫悅以不足1%的微弱優勢,成爲韓國新一任總統。

新京報記者採訪專家分析指出,兩名主力候選人得票相差不大,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韓國政治對立趨於嚴重,未來如何彌合政治上的分裂以及社會層面的撕裂,對尹錫悅而言是嚴峻考驗。

另外,這位“政治素人”未來在外交上會貫徹自己的想法還是全盤照搬幕僚的保守傾向理念,依舊充滿未知數。

當地時間2022年3月10日,韓國首爾,韓國國民力量黨競選團隊解散儀式舉行,韓國當選總統尹錫悅展示當選證書。圖/IC photo

談韓國選情:微弱差距反映韓國政治對立趨於嚴重

新京報:本屆總統選舉提前投票率達36.93%創下新高,因此本屆大選投票率能否自1997年第15屆大選之後首次突破80%備受關注。最終本次大選的投票率是77.1%。爲何韓國投票率難以突破80%?哪些因素會影響選民參與選舉的積極性?

遼寧大學國際經濟政治學院國際政治系副教授李家成:本次韓國大選的提前投票率創下新高,但是它的總體投票率並沒有如外界預期超過80%。一方面是因爲韓國兩大政黨的候選人的“鐵票倉”在提前投票階段已經被釋放出來。另一方面,本次大選也正值韓國新冠疫情嚴峻之時,提前投票環節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例如投票箱不足,投票站比較少,由於部分防疫規定,一些投票管理環節也很低效。這些問題都會影響投票率。

雖然最終沒有超過80%,但77.1%依然是很高的投票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韓國國民對於本次大選的關注度。尹錫悅與國民之黨候選人安哲秀聯手也產生了政治效應,一方面在尹錫悅陣營產生跟潮效應,但另一方面也產生了反效應,助推李在明的支持層實現大集結。

新京報:本次大選其實是“兩強相爭”的局面,最終尹錫悅與李在明的得票率是48.56%對47.83%。兩人的得票數據以及差距是否在大家的預料之中?此前,國民之黨候選人安哲秀和尹錫悅合推單一候選人,安哲秀的選票在多大程度上分流給了尹錫悅?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旻:在安哲秀與尹錫悅合推單一候選人後,有很多專家分析這會進一步拉大尹錫悅和李在明的差距,但從最後的結果來看,尹錫悅僅有非常微弱的優勢。首先,這是因爲在野陣營候選人單一化刺激了進步陣營的選民,讓他們加大了投票力度,縮小了兩者差距。

其次,合推單一候選人只能說是安哲秀的個人選擇,安哲秀再次沒有在大選中堅持到最後,導致其支持羣體很失望,原來安哲秀的支持率在8%-9%之間,這批選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沒有跟隨安哲秀轉向尹錫悅,反而把票投給了李在明,這也導致兩人選票非常接近。

新京報:相較以往韓國大選,此次總統選舉呈現了哪些特點?

李家成:從最終得票率可以看到,兩位領跑候選人的差距非常小,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韓國政治對立趨於嚴重,政治光譜的兩極化非常明顯,總體來說也爲下一任韓國總統上臺執政埋下了一個不安的因素。尹錫悅未來應如何彌合政治上的分裂,以及社會層面的撕裂,這對他都是非常嚴峻的考驗。

另外,在二三十歲的年輕選民中,男性偏向支持尹錫悅,女性偏向李在明陣營,最終尹錫悅獲勝,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韓國還是一個男權佔優的社會,未來如何更好地塑造韓國社會的性別平等,也是下任總統的課題。

李旻:從整個競選過程來看,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了韓國民主政治的惰性。幾個主要候選人的關注點並不在於說明自己政策綱領的合理性,反而更多集中在對對方進行人身攻擊。因爲人身攻擊是低成本的,但挖掘選民理性去理解政策則需要很大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

在這種情況下,幾位候選人選擇了較爲輕鬆、且在他們看來有效的方法完成競選,但這種方法對韓國的長遠發展而言,並不合理,最終兩大候選人不約而同轉向自己傳統的票倉,在國民統合方面投入的努力明顯減少。

這就導致韓國傳統的地域矛盾並沒有緩解,李在明和尹錫悅在各自的傳統地區票倉的得票率都在70%-80%,甚至更高。此次選舉又出現了性別、年齡等新的矛盾,實際上韓國社會的割裂更嚴重了。

當地時間2022年3月10日,韓國首爾,韓國國民力量黨候選人尹錫悅贏得第20屆總統大選,當選下屆韓國總統。圖/IC photo

談候選人:“政治素人”當選背後是選民對傳統政治的厭倦

新京報:李在明和尹錫悅雖然一個出身平民階層,一個出身精英家庭,但二者有一個明顯相似之處,即兩名總統候選人都沒有國會從政經驗,也沒有擔任過制定外交政策的職務。爲什麼最終是他們兩人走上了總統決勝的擂臺?

李旻:他們兩人在某種程度上都算是“政治素人”,李在明也只是有地方而非中央的從政經驗。最終兩名“政治素人”走上決勝擂臺,其實說明韓國民衆對傳統政治已經感到疲勞和厭倦,這也導致無論誰最後當選,未來政策都會有很大不確定性。

當初李在明的對外政策綱領被批評,眼中只有南北關係,對韓美以及中韓關係的描述過於籠統。尹錫悅則被批評沒有自己的想法,對於韓國未來外交缺乏全盤考慮,綱領中充斥着幕僚的想法,也引發外界的一定擔憂。

新京報:尹錫悅已當選韓國新一任總統,從他過往的經歷以及競選表現來看,你會如何評價尹錫悅的執政風格?

李家成:我認爲尹錫悅上臺之後的執政風格可以用強硬、激進來形容。

尹錫悅的強硬已經在競選中有所體現,他此前和國民力量黨黨首李俊錫在某些議題上意見相左產生矛盾,差點鬧得整個選舉委員會大洗牌。最終還是李俊錫做出了妥協。

其次,正因爲是“政治素人”,尹錫悅沒有過多的政治負擔。在很多問題上,他是以個人的觀感看法來左右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有時他的想法是非常偏執和激進的。

談獲勝背後:韓國民意想要“政權交替”

新京報:如何看待尹錫悅本次選舉中獲勝的原因?他在競選期間做對了哪些事情?

李旻:其實,尹錫悅的獲勝更多與當下韓國整體局勢有關。過去幾年,進步陣營一直在喫朴槿惠彈劾案的紅利,該案件其實將大部分民意都推向了進步陣營,這也導致後面幾次重要選舉中,進步陣營一直佔據絕對優勢,但是紅利至此時已經被消耗殆盡。文在寅政府的經濟政策,特別是房地產政策在年輕人中失分嚴重,導致韓國此次選舉中體現的民意就是“政權交替”。

另外,去年年底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韓國進步傾向選民比重降低,保守傾向選民小幅增長,選民政治傾向的力量對比也發生了變化。與其說是尹錫悅做得好,不如說是進步陣營做得較差,導致了尹錫悅的勝利。

新京報:如何評價韓國總統文在寅執政期間的政績?文在寅政府取得了哪些進步?哪些承諾還沒有實現?

李家成:文在寅政府的政績可以分內外兩方面來看。在內政方面,韓國經濟發展的成就令世人矚目,尤其是聯合國貿發會議將韓國從發展中國家升格爲發達國家。但是文在寅政府的其他經濟政策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沒有控制住房價,反而導致韓國房價越調越高。

另外,文在寅政府在覈電政策上也頗爲反覆。文在寅上臺初期,大力主張脫核電,到了政權的末尾,又變成主打核電,主要原因在於他在覈電問題上認識不深。

在外交方面,2018年,文在寅政府的對朝外交以及朝美之間的斡旋外交,搞得有聲有色,促成了多次元首峯會,但是自從2019年越南朝美會晤不歡而散後,半島問題陷入僵局,由此可以看出文在寅的外交政策有些虎頭蛇尾,難以爲繼。

談執政挑戰:如何平衡公平與效率是新一屆政府面臨的一大難點

新京報:文在寅政府給新一屆政府留下了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尹錫悅未來執政將主要面臨哪幾個方面的挑戰?

李旻:也不能說是文在寅政府給尹錫悅留下了難題,例如房地產調控等,許多都是韓國社會長期以來形成的問題。文在寅政府想在經濟層面上實現普惠制,因此出臺了上調最低工資等政策,但文在寅的許多經濟政策一定程度上違背客觀規律,也不符合韓國當前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

對於韓國新一屆政府而言,今後如何平衡公平和效率是一大難點。保守陣營的傳統立場是更加講究效率,甚至提出要取消最低工資制度,讓韓國個體經營者更有活力。但這又會被懷疑是否想照顧韓國的既得利益階層。因此,如何考慮未來韓國競爭力和階層之間的公平,是尹錫悅面臨的一大難題。

新京報:尹錫悅在競選中主打“反文”牌,甚至曾透露會在就任後,對文在寅政府進行“積弊清算”。該言論引發文在寅“強烈憤怒”。共同民主黨甚至認爲,這是尹錫悅公開宣佈自己上臺後將進行政治報復。應該如何理解尹錫悅“積弊清算”的表態?

李旻:其實,尹錫悅能成爲“政治明星”與文在寅的支持密不可分。這也與文在寅“用人失察”有關,文在寅以爲將尹錫悅推上去,他作爲改革的力量就能幫助文在寅完成檢察領域的改革,但當尹錫悅真正走到檢察系統一把手位置的時候,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利害關係的考慮,文在寅期待的改革力量反而成爲了反制力量。

尹錫悅的“積弊清算”言論其實有多種解釋,有一種聲音認爲,尹錫悅只是再次“失言”,也有人認爲,尹錫悅是故意爲之,藉此提升他在保守陣營中的地位。因爲尹錫悅曾經是文在寅的盟友,所以尹錫悅在“新東家”面前需要堅定自己的立場。

不過,尹錫悅在大選之後對文在寅下手的可能性比較小。文在寅在進步陣營中是主流勢力,對文在寅下手牽涉面會很大。另外,這也與韓國新任總統上臺後首先彌合國民矛盾的通常做法不符。

更重要的原因在於,目前韓國國會仍是進步陣營佔絕對優勢,這種情況會維持到2024年的國會選舉,尹錫悅上臺頭兩年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就是如何面對這種“朝小野大”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尹錫悅在所謂“積弊清算”方面還是會謹慎一些。

相比於文在寅,李在明受到清算的可能性更大。首先他並不是進步陣營的主流勢力,打擊李在明不會導致兩大陣營直接決裂。另外,李在明目前面臨許多上升到司法層面的案件,尹錫悅完全可以有理有據打擊李在明。

李家成:的確,尹錫悅上臺初期可能需要一段時間展開自己的人事佈局,一旦政權稍加穩固,他也有可能展開政治清算。例如,蔚山市長選舉,青瓦臺有介入的嫌疑,核電站文件造假事件最後也不了了之。李在明也有大莊洞房地產開發“疑雲”事件,尹錫悅上臺可能會揪住進步陣營的小辮子,或想在自己任期內剪除對方陣營中的領軍人物。

新京報:尹錫悅與文在寅關係破裂主要始於文在寅的檢察系統改革,韓國檢察力量在韓國政治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出身檢察系統的尹錫悅未來會推行怎樣的檢察改革?

李家成:文在寅認爲韓國政治報復循環往復的癥結在於檢察系統力量過大,並且不受約束,有時會成爲政治報復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文在寅想要推行縮小檢察力量的改革,將檢方的調查權分給警方,警檢分離,還成立公調處分化檢方的力量。

尹錫悅在檢察系統近30年的工作履歷,也讓部分韓媒擔心,尹錫悅上臺後會讓韓國變成“檢察共和國”,檢方的力量可能會進入擴張期,進一步做大。

李旻:與此同時,也要考慮到尹錫悅本人的想法,他既然是檢察系統出身,肯定深知檢察系統擁有巨大權力所帶來的風險。所以我認爲,尹錫悅上臺後會對檢察系統進行一些調整,讓他的權力更加安全地運行,只是可能不會像文在寅一樣試圖急速縮小檢察系統的權力。

談外交政策:中韓關係良性發展的基本面仍在

新京報:尹錫悅上臺後的外交政策將呈現怎樣的特點?他的當選會對未來的中韓關係以及朝核問題帶來怎樣的影響?

李旻:不論是李在明還是尹錫悅上臺,整體的趨勢都是加強韓美同盟,如今尹錫悅上臺會讓韓媒同盟升級的步伐進一步加快。美國一直企圖擴張韓美同盟框架下的管轄範圍,以往韓美僅是安全同盟,未來會否提升至經濟聯盟、科技聯盟,甚至加入美國對華高科技脫鉤的戰略中,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韓國國內保守陣營上臺,本身會迎合美國所謂的“價值觀外交”,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使中韓在意識形態上的不同得到進一步的放大和渲染,給兩國關係蒙上了不小的陰影。另外,由於複雜綜合性因素,韓國國內對華民意處在低位,保守政權上臺出於未來選票和政治發展考慮,可能會放任對華民意在低位徘徊,很難期待他會爲改善中韓間的民意做出努力。

但對於中韓發展也不必過分悲觀,保守陣營同樣重視韓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希望韓國在國際經濟舞臺上保留一席之地,因此中韓經濟紐帶非常重要。如何繼續發展中韓間的經濟合作,也是他的重要考慮事項。雖然尹錫悅主張“政經分離”,但在實操中很難實現,如果想與中國保持經濟合作,在外交上韓國還是會避免與中國陷入極端對立,中韓關係良性發展的基本面還在。

如今尹錫悅當選,未來在外交上會貫徹他自己的想法,還是全盤照搬幕僚的保守傾向想法,現在充滿了未知數。

在民意層面,所謂調查機構的對華態度分析數據,其本身調查問卷都帶有一定傾向性。如果詢問韓國民衆未來韓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外交政策,半數以上的韓國民衆還是支持均衡外交,選擇一邊倒的人是少數,理性的民衆還是選擇繼續和中國保持合作關係。

新京報:當選韓國新一任總統後,尹錫悅召開新聞發佈會,他表示,在對華關係上,將基於相互尊重發展與中國的關係。此外,韓日關係應“面向未來”,兩國應尋求共同合作。如何理解尹錫悅的最新表態?

李家成:尹錫悅最新的態度表明,他希望未來在發展鞏固韓美同盟的基礎上開展對華關係,他認爲這樣一來韓國的對華外交會更加有底氣。

在韓日關係上,尹錫悅提到的“面向未來”主要針對文在寅政府時期陷入僵局的對日政策。文在寅執政時期,由於歷史問題,例如慰安婦問題、二戰勞工賠償問題,使文在寅政府難以跨越韓日關係的鴻溝,雙方處於互不妥協的狀態。

尹錫悅的對日外交是服從於對美外交,美國希望韓日能夠重歸於好,實現美韓日東北亞“小北約”的構建。因此,尹錫悅的對日外交或更多基於對美外交的需求,未來韓日關係有可能重新出發。

新京報記者 欒若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