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業內專家:“新基建”東風勁吹 擴大有效投資正當時

記者 徐貝貝

全國兩會期間,“基建”成爲經濟熱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積極擴大有效投資作出專門部署,其中提到“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十四五’規劃,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早開工、早落地、早見效。今年以來,上海、陝西、湖北等地舉行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基建項目密集開工建設,加大基建投資成爲貫穿全年發展的大計。據統計,目前已經有包括北京、上海、貴州等在內的10多個省份發佈了2022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清單,項目合計達兩萬個,總投資額超過25萬億元。

政府資金也在加快下達。去年年底,財政部提前下達1.46萬億元2022年新增專項債務限額。今年1月份,24個省市組織發行地方政府債券6989億元,其中新增專項債券4844億元。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65萬億元,與去年持平,疊加去年專項債結轉資金,財政支持力度明顯加大。

多位代表委員和業內專家認爲,2022年,隨着衆多優質項目開工、專項債加快下達使用,基建投資的制約因素將得到極大緩解。預計今年基建投資增速較去年有明顯提升,將有力支撐經濟平穩運行。

新基建按下“加速鍵”

“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今年以來,江蘇、安徽、浙江、山東等多地重大基建項目密集開工,爲穩投資按下“加速鍵”。

從各地發佈的重大項目清單來看,傳統基建託底、新基建發力的格局愈加清晰。國家發展改革委表示,2022年,要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加快推進“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項目。交通、能源、水利、農業、環保、物流等傳統基礎設施建設,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以及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社會民生領域是重要投向。

“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具有產出效益高、產業帶動性強的特點,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必要保障。”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恆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更多資金將投向乘數效應突出的先進製造、農村水利、城市管網等基礎設施短板領域,積極擴大有效投資。

中鋼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胡麒牧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現階段,一些地區要補基建短板,還有一些地區要避免低效重複建設及污染等。新基建作爲傳統產業升級和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配套設施,是重點發展方向。

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也從自己關注的領域爲新基建提出建議。全國政協委員、佳都科技集團董事長劉偉認爲,數字節能平臺建設有利於能源系統高效與安全運行,推動實現“雙碳”目標。政府應鼓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促進新能源建設,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全國人大代表、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建議,加快發展融合型物流新基建,推動產業數字化升級,提升供應鏈效能,促進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受缺資金、缺項目等因素影響,2021年基建投資增速不及預期。“2021年基建投資持續低迷主要是由於資金端的三‘緊’和項目端的一‘缺’。”羅志恆具體分析,一是財政支出偏慢,同時重點向民生領域傾斜,基建相關支出被壓減。二是受2021年上半年穩增長壓力不大、提前批額度下達較晚、專項債項目監管趨嚴等因素影響,去年新增專項債發行節奏整體偏慢。三是隱性債務監管趨嚴,城投平臺融資收緊。四是傳統基建逐漸飽和,優質項目缺乏。

從財政部等有關部門以及各地動作來看,今年資金端和項目端的“緊”和“缺”將得到緩解。在項目端,新基建成爲基建投資增量發力方向;在資金端,除了充足的專項債資金之外,民間投資的力量逐漸被重視,特別是在新基建領域。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民間投資在投資中佔大頭,要發揮重大項目牽引和政府投資撬動作用,完善相關支持政策,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多位政協委員認爲,激活和規範民間投資應儘快完善相關制度安排。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劉振東建議,一方面要清理各類隱形壁壘,擴大民間投資准入範圍;另一方面要建立各級投資項目及政策信息公開平臺,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作用。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佔斌表示,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強化服務,加快構建政府引導、企業爲主、市場運作的新基建投融資模式。

談及新基建,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近日表示,一是要進一步放寬准入領域,降低投資門檻,讓社會資本充分發揮作用;二是要加大對新基建的信貸支持力度,創新金融工具、拓寬融資渠道;三是要加快相關領域改革,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要“超前” 也要“適度”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超前開展基建投資有其必要性,但同時也要注重“適度”,把握力度和節奏,大上特上“政績工程”“面子工程”要不得。

在採訪中,羅志恆解釋了“超前”和“適度”的含義:“超前”要求摸清前期優質基建項目不足的原因,提早謀劃部署下一階段基建項目,尤其是短板領域、公衆呼聲迫切、符合未來需要的基建投資項目,要做到超前研究、提前儲備、儘快開竣工;“適度”則要求各地方各部門結合自身財力和債務情況,充分論證項目的經濟合理性、財務可行性,合理安排投資節點,規範投資項目全流程監管,避免無效投資、過度投資。

對此,胡麒牧表示,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意味着本年度基建預算、發債、施工進度都要適度提前。基建規模、技術標準也要適度超前,要考慮產業發展和升級方向,前瞻性地規劃佈局配套基礎設施。

“我們將精準研究每一項財政政策,精心安排每一筆財政資金,早出臺政策,早下撥資金,早落地見效。同時,堅持盡力而爲、量力而行,既保持必要的力度,支持經濟恢復發展,又預留政策空間,應對今後可能出現的風險挑戰。”財政部部長劉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表示。由此可見,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提升效能的同時,將更加註重增強可持續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