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穩健的貨幣政策五年之變:總量和結構雙輪驅動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劉佳 北京報道

貨幣政策的變化牽動着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亦是每年兩會關注的焦點之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大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爲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支持,並將“穩增長”貫穿2022年全年。

由於我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在此背景下,貨幣政策如何發力,顯得尤爲關鍵。

業內普遍觀點認爲,近年來我國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箱不斷擴容,後續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市場主體迫切需求等情況下,還會有更多形式的貨幣政策工具創新落地實施。

貨幣政策的五年嬗變

中國貨幣政策的定調主要有五個範疇,包括寬鬆、適度寬鬆、穩健、適度從緊和從緊。

2009年,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當年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2010年以後,中國一直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

其中,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中性,要鬆緊適度”,管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廣義貨幣M2、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維護流動性合理穩定,提高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用好差別化準備金、差異化信貸等政策,引導資金更多投向小微企業、“三農”和貧困地區,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爲了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着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在2018年下半年,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支持小微、民營企業的力度持續加大,相關金融措施迅速彙集。其中,央行通過四次降準、開展中期借貸便利操作、靈活開展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等措施,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要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相匹配,以更好滿足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的需要。在實際執行中,既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又要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有效緩解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降低實際利率水平。完善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相較2018年,2019年貨幣政策不再提“中性”一詞,但“總閘門”表述再度迴歸。而“不搞‘大水漫灌’”多次成爲當年的關鍵詞。

2019年開年,央行就宣佈,1月份分兩次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共計1個百分點,同時2019年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LF)不再續做。

彼時,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表示,2019年貨幣政策的重心仍在疏通政策傳導渠道,重點支出民營和小微企業,實現“精準滴灌”。

2020年,針對疫情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以及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政府工作報告對當年預期目標作了適當調整。

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貨幣政策的表述由“鬆緊適度”改爲“更加靈活適度”,並刪去了2019年“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的表述。提出綜合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引導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高於去年。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務必推動企業便利獲得貸款,推動利率持續下行。

回顧2020年,我國實施階段性大規模減稅降費與制度性安排相結合,全年爲市場主體減負超過2.6萬億元。支持銀行定向增加貸款並降低利率水平,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增長50%以上,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1.5萬億元,有力支援市場主體紓困解難。

此外,在多次提到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之下,央行在2020年共實施1次全面降準和2次定向降準。

其中,2020年1月6日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8000億元。

在2020年3月降準爲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對達到考覈標準的銀行定向降準0.5至1個百分點,對符合條件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在額外定向降準1個百分點。

在2020年4月定向降準於4月15日和5月15日分兩次實施到位,每次下調0.5個百分點。

作爲疫後重建的第一年,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釋放的經濟和政策信息格外重要。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把服務實體經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處理好恢復經濟與防範風險的關係。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央行連續第二年進行全面降準,分別於7月15日和12月15日面向金融機構(不含已執行0.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2.2萬億元,用以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2018年以來,人民銀行共12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釋放長期資金10.3萬億元,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信貸支持力度。”這是央行相關部門負責人近日在其開設的“關注‘兩會’共話金融”專欄發表文章時指出,在國際金融市場大幅動盪的情況下,穩健貨幣政策保持了人民幣幣值穩定,並有力支持了實體經濟,將爲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提供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

現如今,隨着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出爐,明確提出“加大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力度”。在總量措施上,要擴大新增貸款規模,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在結構上,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引導資金更多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擴大普惠金融覆蓋面;在利率政策上,推動金融機構降低實際貸款利率、減少收費,讓廣大市場主體切身感受到融資便利度提升、綜合融資成本實實在在下降。

對此,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貨幣政策雖未直接提及“降準降息”,但要求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爲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支持,這意味着接下來貨幣政策要在穩增長方向進一步發力。

今年年初,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在新聞發佈會上曾表示“把貨幣政策工具箱開得再大一些,保持總量穩定,避免信貸塌方”,確立了貨幣政策邊際寬鬆的立場,貨幣政策將實現從總量上充足發力、從方向上精準發力、從時間上靠前發力。

業內人士表示,整體而言,前期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逐步實現向寬信用的轉換,後續寬鬆依舊具備條件。

“‘總量功能’是指要適度提高信貸、社融及M2等總量金融指標增速,主要體現逆週期調控要求。‘結構功能’是指要引導信貸等金融資源更多投向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王青指出,在2021年上半年經濟下行壓力顯現前,發揮貨幣政策結構功能是重點;下半年伴隨穩增長需求增強,發揮總量功能受到重視。

而政策工具使用上,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本報記者表示,近年來我國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箱不斷擴容,央行創新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推出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專項再貸款,部署了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的後續安排。

“在此基礎上,今後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市場主體迫切需求等情況下,更多形式的貨幣政策工具創新有望出臺實施。”溫彬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