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王昕然

不到0.73個百分點,25萬票的差距,談到3月9日的韓國大選,多數外媒都用“險勝”、“微弱優勢”來形容。

現年61歲的韓國當選總統尹錫悅曾有27年的檢察官經歷,憑藉正義形象帶來的高人氣。自去年3月與現任政府及執政黨發生矛盾而宣佈辭職後,他於同年6月底正式宣佈參與競選,並贏得了民衆的支持。

但在獲勝的背後,韓國社會也瀰漫着無盡的擔憂。大選支持率也支撐了這一觀點——儘管尹錫悅成功當選,但幾乎平分的票數也說明了韓國內部的“分裂”正在加劇。

目前,尹錫悅在競選期間不斷打出的“政權更替”口號已實現,但未來,也將有更深層的問題接踵而來。

歷代“最小票差”

本次大選中兩位候選人 0.73%的票差系韓國1987年實施總統直選制以來的最小票差,在勢均力敵的支持率背後,選民間也形成了“三重分裂”。除韓國根深蒂固的地區差異之外,愈發明顯的部分年齡羣體分裂及突出的性別矛盾也尤爲值得關注。

地區方面,在長期以來被稱爲“保守主場”的大邱和慶尚北道中,尹錫悅均獲得了超70%的支持率,但他卻未贏得“進步據點”的民心,在光州及全羅南北道中,均未取得超過20%的票數。

“東部地區壓倒性地支持尹錫悅,西部地區則完全傾向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韓國選舉中的政治鴻溝再次反映於本次大選。”《韓國時報》報道指出,儘管尹錫悅曾在競選時期曾努力爭取彌合傳統的政治“分歧”,但這一局面在此次選舉中依舊維持了下來。

而年齡方面,李在明在40多歲年齡段中以60.5%的支持率擊敗了尹錫悅,而尹錫悅在60多歲年齡段中的支持率爲63.3%,取得壓倒性優勢。此外,70歲以上年齡段對尹錫悅的支持率爲72.5%,對李在明的支持率僅爲25.6%。

《中央日報》指出,儘管在20多歲、30多歲、50多歲的人羣中,支持保守派者與支持進步派者的比例差距較之前有所縮小,而在40多歲和60多歲的人羣中,兩方的比例差距卻進一步在加大。

男性選民與女性選民的分裂則是此次大選投票率公開後的最大焦點。在20歲至39歲的年齡層中,有超半數的女性將選票投給了李在明,而男性則選擇了支持尹錫悅。“性別衝突”投射至大選中,在歷代韓國選舉中也實屬首次。

新的“分裂”衍生

尹錫悅獲勝後,保守陣營也將自今年5月起迎來“新的五年”。未有從政經驗的尹錫悅之所以在此次選舉中贏得多數民衆的信任,也與韓國當下和政權交替相關的高漲輿論息息相關。

《韓民族日報》分析稱,除保守派強烈的政權更替意志使這位政界“新人”直接當選爲下屆總統之外,文在寅政府部分政策的失敗和高層公職人員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行爲也導致民衆對民主黨失望情緒。

的確,隨着貧富差距的擴大、房價不斷上漲,不滿的堆積導致了政權更替,但儘管尹錫悅藉此贏得民心,其並未過半的支持率也不禁令人擔憂。

在大選前夕,尹錫悅與國民之力黨候選人安哲秀“聯手”後,該黨曾一度士氣大振。投票日前,國民力量黨首李俊錫更是預測,尹錫悅可在本次選舉中以10%的支持率獲得壓倒性優勝。

與預計相悖的事實也顯示了許多選民對尹錫悅持反對態度,《韓民族日報》報道也指出,這可以解釋爲,雖然韓國民衆將尹錫悅當選視作“政權更替的象徵”,但對於尹錫悅是否做好了領導政府的準備,國民並沒有給予其全面的信任。

就此,遼寧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李家成曾在此前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指出,票差小意味着選民分佈的對立性比較強,這也是尹錫悅上臺之後需要面對的問題——如何彌合政治上的分裂。而針對敏感性別議題,尹錫悅競選時期提出的“反女權”言論及“廢除女性家庭部”(韓國一個已有20餘年歷史的政府部門,旨在促進性別平等)等可能還是會造成韓國進一步的社會分裂。

原本性別議題引發的風波在韓國已是屢見不鮮,此次“性別議題”更是滲透至競爭激烈的大選中,尹錫悅宣佈將廢除女性家庭部後,他得到了反對女權主義的年輕男性選民的青睞,但也未能贏得多數女性選民的支持。

《韓民族日報》曾就此分析稱,尹錫悅在整個選舉運動期間並不是憑藉其對國家的未來展望和政策承諾決勝負,而是採取了依賴強硬保守層對文在寅政府的不滿心理戰略。報道指出,尹錫悅針從二三十歲青年的“性別對立”中贏得選票,在最後一刻又遭到了女性的集體反對,這也“十分令人痛心”。

儘管尹錫悅曾表示,自己從未製造過“性別分裂”,並稱批評人士誤解了他的競選承諾,但已被掀起的巨浪在選後亦是無法停息。

韓國國際廣播電臺(KBS)報道指出,隨着尹錫悅的當選,韓國女性團體紛紛擔憂兩性平等政策將出現倒退。韓國性暴力諮詢所於11日發佈評論稱,尹錫悅“煽動對女性和少數人的歧視”,使韓國社會的“歧視結構”進一步惡化。

而據《韓民族日報》報道,韓國女性團體聯合會也於10日稱,尹錫悅必須重新審視在選舉期間提出的“廢除女性家庭部”等承諾,他不僅肩負着瞭解目前韓國存在的“結構性不平等”的責任,而且要努力改變這一局面。

“尹錫悅及國民力量黨應體會到在政權更替輿論高漲之中,以不足1%的、極其微弱的優勢獲勝的意義。”該團體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何以“彌合”

“韓國社會已被分裂,這是誰上臺都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此次大選牽動的種種問題,一位不具名的韓國青年對澎湃新聞說道。確實,固化的地區分裂未能被打破,不同年齡羣體間的“鴻溝”已越來越大,新的性別矛盾卻正在燃起。面對日益嚴峻的問題,李在明也曾在敗選後的記者會上表示,希望候任總統超越分裂和矛盾,開創統合與和解的時代。

《中央日報》報道指出,此次大選透露出的“信息”很明確,在選舉過程中,韓國社會的分裂現象變得更加複雜和嚴重,尹錫悅雖然當選總統,但沒有投票給他的選民更多。報道指出,未來尹錫悅應不忘民心,傾聽“反對的聲音”。

當選後,尹錫悅表示,在大選中勝出是“韓國國民的偉大勝利”,自己在競選的過程中學習到了很多,尤其是學會了傾聽國民的聲音。他說道,希望大家從今以後可以團結起來,形成合力,一起爲韓國國民服務。

尹錫悅將如何實現“傾聽國民聲音”的承諾,如何“彌合分裂”、安撫部分失望的“民心”,大選衍生的衝突又將會持續多久,一切都將取決於其未來的種種舉措。

值得一提的是,在韓國國會目前的300個議席中,共同民主黨佔172席,遠多於國民力量黨的106席,未來尹錫悅執政後,他將面對“朝小野大”的局面。尹錫悅曾在選戰期間曾表示,假使當選,將對文在寅政府進行積弊清算調查。《韓民族日報》對此指出,在尹錫悅任期初期呈朝小野大的局面下,若尹錫悅打算通過有計劃的調查掌握政局主導權,將會引發比現在更嚴重的分裂和對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