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續兩小時10分鐘的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回答了來自中外媒體的13個問題,話題涉及2022年經濟增長目標、俄羅斯烏克蘭衝突、減稅降費、香港行政長官選舉、穩就業、動態清零防疫政策、營商環境、中美關係、穩市場主體、臺灣問題、改善民生、共同富裕等民衆關切的問題

文 | 《財經》記者 鄒碧穎

3月11日上午10時15分,十三屆全國人大舉辦的第五次總理記者會正式開場。這是李克強擔任國務院總理後出席的第十場總理記者會。據中國政府網的現場實錄,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會上表示,今年也是他擔任總理的最後一年。

由於疫情防控,和前兩年一樣,2022年的總理記者會依舊採取網絡視頻方式進行。李克強總理所在的主會場設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記者們所在的分會場則設在梅地亞中心,雙方隔空連線對話。

上午9時,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閉幕會還在進行,梅地亞中心分會場的座位早已被記者們佔得滿滿當當。李克強總理出現之前,記者們提前架設備、進行錄製彩排、準備提問發言、交流彼此關心的話題;不少工作人員在三塊藍色連線大屏前合影留念。

根據中央電視臺的現場直播和新華社的文字記錄,在持續兩小時10分鐘的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回答了來自中外媒體的13個問題,話題涉及2022年經濟增長目標、俄羅斯烏克蘭衝突、減稅降費、香港行政長官選舉、穩就業、動態清零防疫政策、營商環境、中美關係、穩市場主體、臺灣問題、改善民生、共同富裕等民衆關切的問題。

據中國政府網的現場實錄,李克強總理表示,“我明確地告訴大家,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都會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長江、黃河不會倒流。中國這40多年,從來都是在改革中前進、開放中發展。只要是有利於擴大高水平開放的事情,我們都願意積極去做,而且要堅定地維護多邊貿易體制,這也是我們自身發展的需要。”

“中國對外開放40多年了,發展了自己,造福了人民,也有利於世界。這是個機遇的大門,我們決不會、也決不能把它關上。”李克強說。

談理政:以民之所望爲施政所向;長江、黃河不會倒流

據中國政府網的現場實錄,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提問包括:今年是本屆中國政府的收官之年。回顧過去四年多的歷程,您認爲本屆政府取得的成績有哪些?遇到的最大挑戰又是什麼?

李克強回顧起首次召開總理記者會的場景。他說,“記得我出任總理時在這裏召開第一次記者會,也就是在這個大廳裏邊,就明確表明,要持續發展經濟、不斷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正,這是我們政府的基本任務,行大道、民爲本、利天下,就是要以民之所望爲施政所向。”

那是2013年3月,彼時的新聞發言人傅瑩,邀請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和幾位副總理在記者會上與大家見面。當時,李克強總理的開場白是:“我們衷心感謝人民代表的信任,從擔任新職的那一刻起,我就深感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託,是重大責任。我們將忠誠於憲法,忠實於人民,以民之所望爲施政所向。把努力實現人民對未來生活的期盼作爲神聖使命,以對法律的敬畏、對人民的敬重、敢於擔當、勇於作爲的政府,去造福全體人民,建設強盛國家。”

回顧這些年,李克強認爲,中國政府做的事情包括:創新施政方式,用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等方式來應對週期性的經濟波動,尤其是把宏觀政策的實施直面市場主體的需求;堅定推進改革,減除繁苛,維護公正,培育和壯大市場主體和新動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堅持就業優先,把握國情實際,注重保障基本民生,等等。“政府工作有人民羣衆認可的地方,也有與他們的期盼有差距和不足的地方,這些我們是清楚的。”李克強說。

據中國政府網的現場實錄,在回答人民日報關於民生問題的提問時,李克強指出,這些年,中國居民的收入和GDP增長基本同步,但是中國依然是發展中國家,城鄉差距明顯,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一個長期過程。中國現在的財政總收入已經達到20萬億元,但並不寬裕。連續十年,政府盡力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不低於GDP的4%,這是很不容易的。現在中國農村戶籍人口還有7.6億人,還要進一步加大向農村和邊遠地區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

在醫療保障體系方面,李克強指出,中國已經建立面向14億人的、可以說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醫保網,但水平還不高,今年還要增加人均30元財政補助標準。加上大病醫保制度的支持,總體上城鄉居民看病的報銷比例能夠達到70%,隨着國力的增加還會逐步提高。特別是要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對因病返貧、因大病致貧的要予以特殊的支持幫助。

目前,中國還有超過1億的跨省流動人口。對於戶籍制度與異地生活的問題,李克強指出,今年要實施一項新政策,即身份證電子化,之後辦有關事項,拿着手機一掃碼就能辦成。當然,也要爲不用智能手機的人特別是老人提供便利,還要保障公民的信息安全和隱私。

李克強着重強調,保障人民羣衆的合法權益,是人民政府必須扛在肩上的。最近,有的地方發生了嚴重侵害婦女權益的事件,不僅爲受害者痛心,也對此事十分氣憤。對漠視羣衆權益的,要堅決追責問責,對那些拐賣婦女兒童的犯罪行爲要嚴厲打擊,嚴懲不貸。保民安和惠民生是不可分割的,各級政府一定要把盡力惠民生、盡力保平安作爲自己的基本職責。

目前,中國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但也引發了一些誤讀。日本共同社記者問:中國政府提出爲了防止資本的無序擴張要設置“紅綠燈”,特別是加強了對互聯網企業的監管。外國資本擔心,中國政府會不會進一步加強對企業行爲的限制?有方法降低投資者的憂慮嗎?

對此,李克強總理回答,對外開放政策,中國沒有變也不會變,中國的外商投資法都有明確規定,要說變只會向有利於擴大開放、有利於投資貿易的方向發展。

“外商來華髮展了自己,也給我們帶來了投資、銷售渠道,帶來了我們需要的商品,對大家都有利,我們爲什麼要限制呢?剛纔我講到‘’放管服‘’改革,就是強調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目的還是要給依法經營的企業撐腰打氣,確保各類所有制企業、內外資企業一律平等發展、公平競爭。當然,也希望企業在發展當中都是規範健康的。”李克強說。

李克強指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今年正式實施,中國將利用這一契機,繼續推進自由貿易,對國企、民企、外企一視同仁,繼續把中國打造成全球外商投資的熱土。

“我明確地告訴大家,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都會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長江、黃河不會倒流。中國這40多年,從來都是在改革中前進、開放中發展。只要是有利於擴大高水平開放的事情,我們都願意積極去做,而且要堅定地維護多邊貿易體制,這也是我們自身發展的需要。”李克強表示,中國對外開放40多年來,發展了自己,造福了人民,也有利於世界。這是個機遇的大門,中國決不會也決不能把它關上。

談外交:繼續向烏方提供人道主義援助;願同美方謀長久利

今年2月,俄羅斯與烏克蘭衝突暴發後,國際形勢變化受到各方關注。美聯社、路透社也提問了在相關問題上的中國立場。

據中國政府網的現場實錄,李克強總理表示,中國從來都是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關於烏克蘭局勢,中方主張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都應該得到尊重,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都應該得到遵守,各國合理安全關切也應該得到重視。中方據此作出自己的判斷,並願意和國際社會一道爲重返和平發揮積極的作用。

李克強認爲,當前的烏克蘭局勢確實令人擔憂,應當盡最大努力支持俄烏雙方克服困難進行談判,談出和平的結果,一切有利於和平解決危機的努力我們都支持和鼓勵。當務之急要避免緊張局勢升級甚至失控,國際社會和各方都是有共識的。

“中方呼籲保持最大限度的剋制,防止出現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中方已經提出應對烏克蘭局勢特別是人道局勢的倡議,並將繼續向烏方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李克強表示,當前世界經濟受疫情衝擊等影響已經很艱難了,有關制裁會對世界經濟復甦造成衝擊,對各方都不利。中方願爲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發展繁榮作出自己建設性努力。

當彭博社記者提問,50年前,美國總統尼克松對中國的訪問開啓了美國對華接觸的時代,去年拜登政府宣佈這一時代已經結束,美中兩國現在正進入激烈競爭的時期。是否同意這一評價?禁止在華銷售美國的半導體以及禁止中國企業在美上市這樣的情形會不會變得越來越常見?

李克強總理回答,50年前,中美兩國打破堅冰,開啓了關係正常化航程。半個世紀過去了,兩國關係雖然時有磕磕碰碰,但一直是向前發展的。中方還是希望,雙方按照兩國元首去年年底視頻會晤達成的共識,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以理性和建設性的方式妥善管控分歧,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還是要多對話、多溝通。既然雙方互相打開了大門,就不應再關上,更不能脫鉤。

李克強指出,中美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處理好彼此的關係,事關兩國人民的福祉。當前不少全球性的挑戰都需要中美兩國開展合作、共同應對。應該說,中美合作對兩國、對世界都有益。當然,中美兩國社會制度、歷史文化、發展階段都存在着很大的差異,有分歧也是難免的。但我們認爲,合作應當是主流,因爲世界和平與發展依賴於合作。即使我們在經貿領域有市場競爭,那也應該是良性、公平的競爭。

據悉,2021年,中美兩國貿易額超過750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了近三成。對此,李克強認爲,這說明中美合作領域廣闊,有巨大潛力。如果美國放寬對中國的出口限制,雙邊貿易額還會更大,兩國和兩國人民都會從中受益。他表示,中方願同美方一道擇寬處行,謀長久利。

談經濟:一定要看到“秤砣雖小壓千斤”;根壯才能枝繁葉茂

今年的中國經濟也是各方關注的重頭戲。《政府工作報告》將中國經濟增長目標定爲5.5%,而世界銀行對中國今年GDP的最新預測是5.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值是4.8%。

據中國政府網的現場實錄,美聯社記者指出,中國經濟正逐漸從高速增長向着可持續、公平以及綠色增長轉型。去年中國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降低債務水平以及監管高技術企業。不少經濟學家認爲今年5.5%的增速目標頗具雄心。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繼續蔓延以及烏克蘭衝突的情況下制定的目標。

對此,李克強總理表示,去年中國經濟總量已經達到110多萬億人民幣,繼續增長是在高基數上的增長。從世界範圍來看,這麼大的經濟體要保持中高速增長,本身就是很大的難題。

十年前,中國經濟總量還是50多萬億,增長10%,增量6萬億、7萬億元就可以了,而今年得有9萬億名義GDP的增量。“這就好像登山,如果你要登1000米的山,想爬10%,那100米就可以,如果你要登3000米的山,想上5%,那就是150米。而且條件也變了,越往上氣壓越低、氧氣越少,看似速度放緩了,實際上分量更重。”李克強說。

李克強介紹,實現5.5%左右的增長,這是在高水平上的穩,實質上就是進,是不容易的,必須有相應的宏觀政策支撐。比如財政政策,今年中國降低赤字率到2.8%,赤字比去年少了2000多億元。但同時加大了財政支出力度。錢從哪裏來?《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這兩年中國可用未用、結存的中央特定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的利潤,再加上財政預算穩定調節基金,新增支出規模不小於2萬億,而且增加的規模主要用於減稅降費,特別是退稅,這相當於給登高山的人輸氧。當然,還有配套的金融、就業等多項舉措共同發力。

李克強總理認爲,從這幾年的實踐經驗看,減稅降費效果最直接。去年,他到東部地區和十幾位企業家交談時曾表示,中央政府的政策儲備是有的,但需要集中使用。但只能做選擇題,就是三選一。一是大規模投資,也許企業可以得到訂單;二是發放消費券,可能會直接刺激消費;三是給企業減稅降費,穩就業、促投資消費。“他們沉默一會兒,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我們選擇第三項。因爲這是最直接、最公平、最有效率的。從今年我收到的有關報告看,普遍把減稅降費作爲對政府宏觀政策的第一個期待。看來,施肥還得要施到根上,根壯才能枝繁葉茂。”李克強說。

李克強總理表示,今年實施的大規模減稅降費是退稅和減稅並舉,規模2.5萬億元。與2020年的減稅降費舉措相比,這次調整了結構,把退稅頂在前面。所謂退稅,就是按照稅制的設計,對市場主體類似於先繳後返的稅額,採取提前退稅的辦法,就是一次性把留抵的稅額退給企業,規模1.5萬億元以上。如果效果好,政府還會加大力度。

疫情發生後,服務業和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受到較大沖擊。李克強認爲,他們底子本來就薄,可以說是精打細算、日清月結的經營,很多困難積累起來讓他們難以支撐。幫助他們實際上也是支撐就業,因爲僅1億個體工商戶就帶動了近3億人的就業,如果等苗枯旱透根了,再幫他們就來不及了。所以政府一定要看到“秤砣雖小壓千斤”,得給他們及時的扶持。

李克強預計,僅退稅這一項,餐飲、旅遊、客運、文化等幾個行業粗算能夠享受1800億元的支持。他認爲,對於市場前景好的(企業),金融業還要給予“無縫續貸”。而且對需要階段性減或免房租、電費的,有能力的地方也應該給予支持。

“市井長巷店鋪林立、熱氣騰騰,那就是熙熙攘攘的人間煙火。如果關門了,那可不是大吉,老百姓生活都會受到影響。所以我們扶持這些特殊困難行業,不僅是讓他們挺過去,而且也是讓人民羣衆的生活有溫度,讓我們的經濟能夠顯示更多生機。”李克強說。

穩市場主體之後,如何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李克強強調,現在新業態新模式也在不斷變化發展,政府要不斷完善監管規定和方式,使市場主體真正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中競爭和發展。

綜合來看,李克強指出,今年的舉措決不預支未來,是可持續的。中國還有應對氣候變化、收入差距、債務等問題,需要在中長期過程中,包括今年有力地進行應對。中國現代化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這個過程中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據中國政府網的現場實錄,2022年3月11日,在擔任總理的最後一場記者會上,李克強表示,中國所面臨的形勢依然複雜嚴峻,困難和挑戰依然衆多。他將與同事們一道,以鍥而不捨的精神恪盡職守,用實幹來踐行承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