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1年,儘管受疫情影響,中國GDP仍然突破110萬億元大關,增速達到8.1%,人均GDP也逐年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

今年,我國預期的GDP增速目標爲5.5%左右,這離去年的8.1%的確有較大差距,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個目標?實現5.5%左右的目標會不會比較“容易”?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原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2022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的專訪。

楊偉民告訴記者,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國內“三重壓力”之下,實現5.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並不容易。“今年設立的目標是需要蹦一蹦、跳一跳才能實現的。”

中國經濟有四大韌性

NBD:去年我國GDP增速創近10年新高,您如何評價去年經濟增長的表現?

楊偉民:2021年我國經濟總量達到114萬億元,增長8.1%,增量是13萬億元,這個增量相當於2003年全年的GDP總量。也就是說,去年一年的GDP增量相當於18年前GDP總量,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另外,2021年,中國人均GDP已超過1.2萬美元,離高收入國家的“門檻”只差約150美元。所以今年我國人均GDP大概率將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在全球疫情的外在衝擊下,中國經濟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是非常了不起的。

NBD:您曾表示,中國經濟的韌性很強,這個韌性具體體現在哪些地方?

楊偉民:首先在製造業。2021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8%,快於8.1%的經濟增速,佔GDP的比重也有所提高。這主要歸功於我國製造業產業門類齊全,製成品製造能力、產業配套能力都非常強。

2021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比上年有所提高

根據統計,2021年第三季度,中國製造業佔全世界的比重提高到27.6%,比北美地區高出8.2個百分點,比歐洲地區高5.4個百分點,這是第一個韌性。

第二個韌性是出口。去年,中國全年出口增速達到約30%,是一個相當高的增速。出口已經不再是以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爲主。工業製成品的出口佔比達到95%,其中機器機械類佔44%。這說明我國出口結構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三個韌性就是民營經濟,民營企業在製造業和出口當中的韌性更強。2021年,私營企業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是10.2%,快於國有企業和其他類型企業。此外,私營企業的出口總額達1.9萬億美元,佔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提高到56%。過去我國出口主要依靠外資企業,外企曾經佔半壁江山,但現在已經被民營企業所取代。

我國民營企業發展迅猛,2021年私營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速快於其他類型企業

第四個韌性則是數字經濟,主要是兩大數字產業,一個是服務業中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的增速在2020年達到18.3%,2021年也達到17.2%;第二個就是製造業中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5.7%。

實現5.5%左右的經濟增速並不輕鬆

NBD:今年爲何將經濟增速目標設定在5.5%左右,實現這樣的目標是否有難度?

楊偉民:我認爲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的經濟增長目標體現了實事求是和積極進取,既不冒進,也不保守,既積極又穩妥。

這個目標並不是以去年8.1%的增速爲基數,而是以近兩年平均增長5.1%的基數來確定的。我認爲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國內“三重壓力”之下,實現5.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不會那麼容易。

往年,中國經濟處於上升期,所以增長目標往往都會往下壓一壓,防止地方經濟出現冒進苗頭。但今年設定的目標是需要蹦一蹦、跳一跳才能實現的。

如何實現今年經濟增長目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中國經濟發展面臨“三重壓力”,壓力可以變成動力,解除了“三重壓力”,增長也就不難實現了。所以實現今年經濟增長目標重點就是解除“三重壓力”。對此,政府工作報告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就業政策、創新政策、產業政策、區域政策等多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措施。

NBD:的確,“三重壓力”是我們經濟發展的主要困難,如何理解這“三重壓力”,壓力的來源是什麼?

楊偉民:需求收縮主要是指居民消費和投資增長疲弱。消費疲弱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疫情多點和多時段散發。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交通運輸、住宿、餐飲、批發零售等這些相關產業有所回落。從去年看,三季度以來,上述這些產業增速就明顯回落,四季度進一步回落。

由於疫情影響,我國餐飲行業收入增速持續下滑

今年,隨着防疫措施更加精準化,消費疲弱的問題將會得到有效緩解。

供給衝擊主要是指一度出現的缺煤、缺電、缺櫃(集裝箱),以及可能還會延續較長時間的缺芯(片)、缺工。關於缺煤、缺電,在去年10月份以後,國家加大了煤電保障力度,由於缺煤、缺電導致製造業增長速度下滑的局面已經基本消除。

我想說明的是,製造業增長速度放緩當前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缺煤、缺電,而是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增長放緩以後,對製造業需求放緩所導致的。

供給衝擊既有短期問題也有長期問題,有些問題與政策疊加和政策不完善有關。在我看來,政策的調整,以及像煤電保供這樣短期的問題很好解決。但是長期性存在的問題,應該高度重視。比如缺工,這是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所導致的。一方面製造業普遍缺乏技術工人,另一方面大量的青年人失業。所以如何增強制造業對年輕人、大學生的吸引力,這是下一步在製造業發展當中要面對的問題。

預期轉弱主要是指企業和投資者的信心不足,對發展前景心存擔憂。我覺得政府工作報告的一大亮點是全篇都瞄準如何給民營企業和投資者更好的預期。無論是財政政策的設計,還是貨幣政策的優化,都瞄準着市場主體,都以保市場主體、從而保就業作爲出發點。所以,這些政策落實以後,我相信企業的預期會有所好轉。

出口對經濟增長仍有較大貢獻

NBD:您如何看待今年的出口形勢?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是否會減弱?

楊偉民:我認爲今年外貿仍然能夠保持比較快的增長速度,但想要保持去年那樣的增速不太現實。

去年我國出口增速29.9%,這裏有個前提是國外許多國家疫情蔓延、產能沒有恢復。隨着今年全球疫情有所控制,我國外貿出口份額就會下降。但無論怎樣,今年外貿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仍然會較大。

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110萬億元,我們有14億人口,自身的資源已經難以支撐超大規模的市場需求,因此我們需要大量進口鐵礦石、石油、銅礦、大豆等初級產品,目的是爲了實現經濟更好的發展。

當然我們大量進口的前提是還要大量出口。我國的出口能力是非常強的,這其實就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結果。

NBD:近年來,國內產能向海外轉移的話題受到社會各界普遍關注,接下來我們產能轉移的速度是否會加快?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楊偉民:產能轉移裏面包含很多問題,我想重點聊一聊勞動力和就業,也就是之前談到的缺工。

我們的就業政策,包括區域政策,都需要認真研究這樣一個問題。當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規模非常大,但有一個傳統觀念很難改變,就是大學畢業生不願意去工廠。

當然,製造業本身也需要提高勞動報酬、提高待遇,還包括戶籍制度改革、解決好農民工落戶問題等,目的在於不僅要讓青年人在就業地留得住,還要融得進來,這樣才能激發他們投身製造業、心甘情願當一名有一技之長勞動者的積極性。

政府工作報告裏有一句話講的特別好,“加快培養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急需人才,讓更多勞動者掌握一技之長、讓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輩出”。我想這既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每一個人成長所必須的。

中國經過40多年的發展,有了4億中等收入羣體,我們還有大量的低收入羣體。我覺得把勞動力就業的問題和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問題結合起來研究,防止製造業過早轉移出去,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記者手記丨 實現經濟增長目標的重點是解除“三重壓力”

去年,中國GDP突破110萬億元大關,增速達到8.1%,全年經濟增速創近10年新高。今年中國經濟又會有着怎樣的表現?

原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深度解析了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壓力和展現出的韌性。他表示,要深刻認識到儘管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全年經濟設定的增長目標是5.5%左右,但這並不是容易的事,是需要蹦一蹦、跳一跳才能實現的目標。而實現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的重點就是解除“三重壓力”。

記者|張懷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