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東富龍32億元定增“大興土木”

來源:證券市場週刊

東富龍賬面現金極度充裕,主業創造現金流能力強勁,沒有定增的必要性。

本刊記者  杜鵬/文

東富龍(300171.SZ)是一家制藥設備上市公司,主要產品包括注射劑單機及系統、醫療裝備及耗材、淨化設備與工程,2020年貢獻收入額分別爲12.22億元、2.44億元、2.89億元。目前,公司總市值在260億元左右。

近日,東富龍宣佈定增32億元,將對現有股本造成較大比例攤薄。目前公司賬面上資金極度充裕,沒有任何有息負債,並沒有融資滿足資本支出的必要性。歷史上,東富龍一直是輕資產運營模式,而本次定增將使其固定資產爆增接近9倍,其將直接淪爲一家重資產上市公司,進一步拉低上市公司本就不高的盈利能力。

賬面不缺錢

3月1日,東富龍發佈非公開發行預案,擬募集資金不超過32億元,其中5.3億元用於生物製藥裝備產業試製中心項目,9.9億元用於江蘇生物醫藥裝備產業化基地項目,12.5億元用於杭州生命科學產業化基地項目,4.3億元用於補充營運資金。

本次定增定價基準日爲發行期首日,發行價格不低於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價的80%。如果按照3月8日收盤價42.36元/股的八折發行,本次定增需要新發行股份9443萬股,對目前6.28億總股本的攤薄比例達到15%。而且,2022年以來市場行情不好,東富龍已經下跌17%,不能排除未來繼續下跌的可能性,定增對老股東權益攤薄的比例可能更大。

但是,東富龍根本就不缺錢。2021年9月30日,公司貨幣資金19.37億元,交易性金融資產17.13億元,合計36.5億元,沒有任何有息負債。

除了極其厚實的現金家底以外,東富龍主業每年還持續創造鉅額現金流。從歷史數據來看,公司多年以來的經營現金流淨額均爲正數,2019-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經營現金流淨額分別爲4.46億元、11.16億元、9.62億元,未來繼續創造現金流的趨勢有望持續。

可以看出,東富龍完全可以使用自有資金滿足資本支出需求,根本就沒有定增募資的需要。

從過往經營來看,東富龍屬於輕資產生產模式,資本開支並不多,其自2011年IPO以來至2020年期間,每年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都沒有超過1億元,2018-2020年分別只有3201萬元、1403萬元、2672萬元。2021年9月30日,公司固定資產只有3.25億元,佔總資產的比例僅爲3.62%。

如果本次定增成行,按照預案計劃,32億元定增資金大部分均將轉爲固定資產。屆時,東富龍固定資產總額將直接逼近40億元,達到目前的10倍左右,徹底成爲一家重資產上市公司。可以說,本次定增宣稱的投資計劃與其輕資產生產模式完全相背離。

具體來看,本次定增募投項目支出主要包括三部分,即建安工程、設備購置及安裝、研發費用,全部募投項目這三部分的投資金額合計分別爲20.19億元、7.69億元、2.16億元。

可以看出,真正用於主業的設備購置及安裝和研發費用僅有9.85億元,不及定增募資總額的三分之一。其餘大部分資金均是用於建安工程,本質也就是蓋樓。按照5000元/米的建安成本計算,20.19億元可以建設40.38萬平方米的建築物,對於一家員工總數只有2661人的上市公司真的有必要嗎?

從歷史經營來看,東富龍本身就是一家盈利能力並不算強的上市公司。Wind資訊顯示,其扣非加權ROE自2010年以來從未超過14%,2017-2019年更是連續三年低於3%。在上述募投項目建成後,投入金額最多的建安工程根本就無法直接產生效益,將進一步拉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高增長難持續

2018年以來,東富龍業績高速增長。財報顯示,2019-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爲18.11%、19.6%、54.61%,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爲106.95%、217.86%、93.69%。

伴隨着業績高增長,東富龍股價也是一路大漲,從2018年的5元左右最高漲至2021年8月創下的歷史新高68元/股,期間最大漲幅超過12倍。東富龍總市值最高達到427億元,目前仍有260億元。

從2019年算起,東富龍業績高增長時間已經接近三年,這種高增長趨勢還能延續下去嗎?

從歷史上來看,東富龍是一傢俱有典型週期性的上市公司,業績高增長往往難有持續性。

2010年開始,受益於新版GMP認證,下游製藥企業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帶動上游的製藥設備行業迎來快速發展,行業增速超過30%。東富龍營業收入快速增長,從2011年的6.49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15.56億元,淨利潤也從2.17億元增長到3.87億元。

之後,隨着新版GMP認證帶動的藥企固定資產投資接近尾聲,2016年東富龍收入負增長,利潤端也快速下滑,盈利能力持續下降,2018年收入爲19.17億元,淨利潤僅爲7046萬元。

進入2019年,整個製藥設備行業銷售額見底回升,東富龍業績迎來反轉,2020年實現收入27.08億元,淨利潤4.63億元;2021前三季度實現收入28.82億元,淨利潤5.58億元。

本輪製藥設備行業見底回升主要受兩個因素驅動,即生物藥爆發和新冠疫情催化。

過去幾年,國內生物藥迎來黃金髮展期,生物藥企業數量快速增加,生物藥持續加速上市,信達生物、君實生物等大量創新藥企紛紛登陸資本市場。相比傳統化藥,生物藥生產難度相對較高,生物藥企業普遍偏向自建生產產能,固定資產投入大,從而帶動製藥設備行業發展。

但是,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生物藥的黃金髮展期開始終止並快速進入行業寒冬。

從政策上來看,2021年7月2日,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CDE)發佈《以臨牀價值爲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牀研發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要求在藥物進行臨牀對照試驗時,應儘量爲受試者提供臨牀實踐中最佳治療方式/藥物。意見稿直戳行業低水平、重複研發的痛處,直接將不少在研藥品拒之門外,大量僞創新生物藥企面臨大洗牌。

從資本市場上來看,創新藥企如今已經成爲棄兒,股價腰斬的上市公司比比皆是。比如,2021年以來,國內規模最大的恆瑞醫藥股價已經從97元跌到36元,信達生物從107港元左右跌至僅有27港元,貝達藥業從143元跌至50元左右。

目前,國內創新藥在政策和資本市場雙重夾擊之下已經進入歷史上的至暗時刻。股價暴跌之後,創新藥企已經基本喪失融資功能,大量沒有盈利的藥企可能由此徹底倒閉退出。創新藥面臨的巨大壓力,自然將傳導至上游的製藥設備,東富龍恐難獨善其身。

新冠疫情催化是本輪製藥設備行業見底回升的另外一個因素。

以往疫苗製品的製藥裝備訂單一直被國外企業壟斷。疫情下,國外廠商產能受阻,且需要優先滿足本國需求,造成國內藥機供應緊缺,國內製藥裝備疫苗生產訂單量大幅增加。

西南證券研究報告稱,新冠疫情發生後,假設每條產線年產能在5000萬劑量,考慮到部分將用到老產能,則預計新冠疫苗新增產線將達到150條,一條產線對應設備價值在8000萬元-1億元,則預計製藥設備市場增量將達到120億-150億元。在疫情期間,東富龍爲疫苗企業生產提供了大量的生物反應器、過濾分離設備、西林瓶罐裝和預灌封灌裝等。

新冠疫苗產能情況顯示,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年產能達到30億劑,北京科興中維公司披露新冠疫苗年產能超20億劑,中國新冠疫苗在2021年的總計產能超70億劑,已經基本可以滿足疫情需要。這也就意味着,新冠疫情催化的製藥設備行情將面臨尾聲。

綜合來看,推動製藥設備行業見底回升的主要因素均已發生重大不利變化,東富龍高增長將難再延續。

從行業格局來看,目前中國製藥專用設備製造行業競爭格局較爲分散。券商統計的2019年數據顯示,東富龍市佔率爲13.7%,其次楚天科技10.2%,新華醫療爲5.4%,迦南科技爲5%,剩餘市場份額被其餘企業佔據。

然而,在進入2020年之後,東富龍多年的龍頭地位被楚天科技反超,淪爲行業老二。財報顯示,2020年,楚天科技營業收入35.76億元,而東富龍只有27.08億元。

在研發投入上,東富龍和楚天科技2020年分別爲1.56億元、2.88億元。東富龍研發投入顯著少於後者,競爭優勢可能會持續被楚天科技削弱。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給東富龍證券部發去了採訪函,截至發稿未收到上市公司回覆。

相關文章